规划问道

408 STUDIO | 场所营造工作坊:塘桥社区空间微更新




408 STUDIO为同济大学大四下学期本科生自选8周课程设计,将于近期开始。本期课程主题为场所营造(Placemaking),致力于社会修复的城市主义与现代性之复合内容在社区空间层面上的实践,并将结合“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进行授课教学。以下来为本课程的基本背景介绍。




用思想创造空间,用文化点亮社区


        塘桥,浦东最早的居民集聚地之一,码头上回荡着号子声,熙熙攘攘的街市直通渡口……如今,塘桥已然成为浦东最为成熟的居住社区之一。然而,在城市快速生长更替过程中,也伴随着空间的失落、文化的失落:一方面,通过对社区民众的采访调研,普遍反映除了诸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小区文体活动室等有限的室内空间外,室外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空间极度缺乏;而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一些散落在社区内的存量空间却没有被好好地利用。于是,“文化注入空间更新”的设想孕育而生。

——浦东规划院

 

工作坊主题:迈向社会修复的都市主义的场所营造


       进入存量优化语境的设计者们需要有能与之对应的实践方式,而因为粗制滥造的空间生产下公共空间被遗忘而产生诸多城市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性的。社会修复的都市主义(Social Restorative Urbanism)批评了形式主导的城市形态,并以体验性景观(Experiential Landscape)为方法论赞扬了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行为的城市形态。它将形式取向的设计,转到基于地方的、行为的、修复的、包容性的设计,并思考了实践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制定了MTOY原则(MINE、THEIRS、OURS、YOURS)。建筑学名义是建筑师的,但实际大多情况下是官员、权力或者资本的。我们需要重回对空间的操作和对空间使用群体及社会关系的关注,重塑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以空间的手法作用于社会存在(Social Being),实践应有之责任与义务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Everylife)。


——408研究小组



希望达到的预期目标


STEP1

·培养学生“浸入式观察”与居民交互协作的能力

STEP2

·培养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并发展自下而上提案发问的能力

STEP3

·培养学生反身性诠释设计与文本解读分析能力

STEP4

·培养学生组织社区活动、策展、发声的能力

STEP5

·培养学生从研究到设计的接驳与理论反思能力


另因本工作坊已得到政府已立项的社区微更新计划支持,故需争取能在上海城市微更新项目中脱颖而出并得到实施。此外,本工作坊成果可参与Lak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以下为社区微更新活动和Laka国际建筑竞赛部分信息与来源页面:

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U1ODY4MA==&mid=2650368906&idx=1&sn=6cf43fe02f02603036c388f0ed929012&scene=1&srcid=0420tDBFKCjDSdvG1wL82F6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Laka Competition '16: Architecture that Reacts:

https://lakareacts.com/competition/competition-2016/

http://bustler.net/competitions/4429/laka-competition-16-architecture-that-reacts



塘桥街道金浦小区入口广场基地概况


一、地块概况

1.基地位置

基地位于南泉路塘桥路丁字路口对面,面积约10400㎡。

2.地块概况

地块由南泉路菜市场,塘桥第一小学,一栋6层住宅楼和一些沿街商铺围合而成。 两侧建筑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较高,尽端为一住宅小区,因此地块的空间感受较为封闭。

 

二、试点地块现状简要

1.场地之前曾经做过改造

据街道领导介绍,该地块在十年前经过一次改造,改造后居民对地块的认可度较高,社区居民日常及节日的很多活动都会在此地块进行。

2.老年人使用多

地块尽端的小区内有一处塘桥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且附近居住区以老小区居多,居住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较高,日间老年人在此区域内活动频次较高。

3.广场舞场地和小学生接送等候场地

紧挨居住区,地块面积较大,晚上成为附近居民跳广场舞的聚集地。

地块紧邻塘桥第一小学,上学和放学时,场地会聚集等候学生的家长。

4.自行车及助动车等集中无序停放于菜市场门口

5.有很多儿童聚集在这里玩耍,但是并没有,一个适合儿童玩耍的空间环境,非常不安全。

……(更多的问题有待发现!)



工作方式与过程控制

 

一、前期工作:调研

1.现场距离式调研

如访谈录音、行为观察、Mapping、截面人流计数等等等

2.浸入式调研

如社区调查、活动发起、居民参与、场所实验,设计交互的平台与参与的方式(MTOY)


二.循证过程:分析

如体验性景观研究方法四要素(CDTA)、空间句法、初步数据统计、文本分析等

 

三、成果控制与要求

学生自选社区的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并进行设计,力求循证和每个层面的设计的逻辑联结,推荐学生至少选两到三个尺度或层面进行有社会关联的设计。设计成果最重要是回答了什么问题(无论大小)与语境(context)解答方式,最终形式可以不是A1图纸而可以是展览。最终成果将降低对视觉要求而提升对成果思维和信息密度、话题性与叙事逻辑的展示,并要求空间能够对社会参与作出回应。

可选的层次:街道界面、街道家具、沿街社区商业/办公层功能等,对空间进行计划(Programming)和设计。

 

四、课程进度初步安排

第一周                            1.理论预热与基础调研             

                                       2.角色扮演与同理心实践

第二周                            1.人类学田野深入阶段             

                                       2.调查分析与探讨

第三周                            1.居民互动活动                       

                                       2.问题提出,发展逻辑

第四周                            1.日常生活艺术实践                 

                                       2.布展

第五周                            1.中期答辩                              

                                       2.第二次人类学深入调研

第六周                            1.居民互动活动                        

                                       2.文本分析与解读

第七周                            1.绘图与叙事                           

                                       2.绘图与叙事

第八周                            1.布展                                     

                                       2.最终答辩




(上图版权属于致力于社区参与的美国设计事务所DESIGN AGENCY)


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tongjicaup@163.com。我们期待探讨。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