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情感化设计为什么没有在我国风靡?

文 / 彭晓梦  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所

上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Kevin Lynch)通过波士顿、泽西市、洛杉矶三个城市样本归纳出城市意象五要素:节点(node)、路径(path)、地区(district)、边界(edge)、地标(landmark),而后成了设计行业中最为经典的理论源头。

可惜的是,老爷子本意在于促进更多的城市学者、规划师、设计师来关注城市物质空间与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但这反而误解为符号化的设计理念,千篇一律的抽象几何符号成为设计的主流,比如习大大口中的奇奇怪怪的设计:


那么,这种风靡中国的符号化的设计是否就是引领世界的最新潮流?从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评奖标准的变化史来看,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20世纪60年代生态主义逐渐成为风景园林师关注的内容。此时,ASLA专业奖更加注重对大尺度环境的分析研究以及恢复城市已被破坏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主义不再一枝独秀,同样受重视的是多流派艺术追求和社会伦理观念。

2002年,行业走向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道路,ASLA年会中正式确立了奖项的评奖标准,风景园林师应能把艺术、生态、社会等因素全盘整合在一起,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强调社会公平、强调艺术诉求,是在新高度上回归了奥姆斯特德的风景园林体系

从倡导生态主义, 到鼓励环境、美学、社会三维价值取向,再到提出整合的三维价值体系,ASLA评奖标准始终紧随时代发展,引领世界潮流,并诞生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


充满历史感的后现代景观

充满儿童关爱的游乐园


利用当地材料的爱心学校

问题来了,充满社会性和情感化的理念为什么没有风靡于我国设计行业?

这可以从王澍的滕头馆的遭遇看出些端倪。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入选的乡村馆,滕头馆表现了全球乡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布展方案构思巧妙。但可悲的是,为了让步于地产开发,最终还是被拆了。

滕头馆的建设和拆迁

过往的增量开发提倡的是符号化、可复制、快速化的设计,而今存量再开发将历史挤出城市,欣赏简约的现代设计风格。特别是在经济下行,设计行业萎缩的情况下,又留给设计师多少自由意志,不被资本所驱使呢?

这是对设计行业一项更为艰巨的挑战吧,需要综合艺术、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项因素,需要我们关注设计技术背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设计成果。

如果你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那什么是你想了解的事情?

我想知道的是,我们将在这里与世界简历怎样的关系?

(生态空间等)在这座城市中将体现怎样的技术,为什么?

设想了怎样的社会关系?

将会结合什么样的生产和再生产体系?

日常生活又将会怎样,是那种我们想要的日常生活吗?

在这里,我们将采用什么精神观念,象征性的和其他的?

甚至我们对于我们的设计对象都需要重新定义,如列斐伏尔所说,景观、建筑、城市等空间不再仅仅是纯粹的由自然片段构成的绝对空间,而是充满活力的,日常生活的差异空间。

前方道路任重道远,设计君们共勉坚持,行业寒冬大浪淘沙下,必是烈火真金!

  •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