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你发现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了,等红灯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告别拥堵、轻松上班”仿佛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机动化浪潮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人们不禁发问,如何缓解交通拥堵?
公众普遍认同“弃车出行”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不过,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高峰期间挤上公交犹如春运、坐上公交堵在路上、换乘公交晕头转向等现象又让人们难以亲近公交。
从国外很多公交都市的先进经验来看,提供便捷、快速、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才是引导和吸引大家“弃车出行”的核心因素。
一、公交的便捷性是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首要因素
居民选择公交出行最重要的因素是出行便捷性,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是便捷性的主要外在表现。
人们都想家门口的公交线路直达城市任何一个角落,可惜这理想过于丰满,骨感的现实告诉我们多层次、易换乘的公交网络更有利于运输效率的提升。
目前,许多城市的公交线网多为粗放模式,要不就是仅寄希望于建设地铁、有轨电车之类的大公交来实现公交优先,要不就是公交网络扁平化,骨干线路和普通线路运行混杂,效率低下。
只有“主动脉”、缺乏“毛细血管”的体系是有缺陷的,而“枝桠过杂、缺乏主干”的体系也难以持久。
健康的公交网络需要因地制宜的沿客流走廊布设骨干线路,以围绕骨干线路站点合理布设接驳线路,进一步扩大骨干网络的服务覆盖面,形成多层次的公交网络;同时,实现不同层级线路同台换乘,设置与公交网络接驳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公交之间以及公交与慢行之间的便捷换乘。
微循环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能有效的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准点、守时最能体现公交优先的成果
瑞士苏黎世的公交系统就像一只精密的瑞士表,每天以极小的误差运行,每班车的到、发站时间都精确到分钟,如此精准的准点率不禁让人艳羡。
表面上来看,国内城市的交通环境复杂,道路拥挤,公交车不能准时也是无奈。“定点发车、准时到站”,如何使公交能实现真正“守时”?
在笔者来看,首先要确立“运送更多的人,而不是移动更多的车”的理念和政策,通过公交专用车道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公交信号优先、信息发布等“软件”相结合,保障公交车运行的快速、稳定。
在客流走廊等重要通道上公交车享有独立路权,远离社会车辆拥堵,通过交通路口时,利用“绿色公交专用”信号灯优先通行,保障公交车全线的快速通行,减少拥堵路段。
在交通管理上,公交车专用道要不折不扣地实行分时段限行,通过电子警察安装使私家车对公交车道“敬而远之”,给乘公交出行的市民让出快速通道。
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专用信号灯建设
其次,做好公交信息化的工作,尤其是以无线端互联网为代表的多样化信息发布形式。“候车时间过长”是居民对公交服务不满意的最直接感受,在缺乏信息的环境下更是放大了这种焦躁的感觉。
建立智能信息发布系统和透明的信息发布环境,在公交站台的电子站牌发布公交车辆运行的即时信息,提醒乘客候车和车辆达到的信息,有利于优化乘客候车环境。
此外,利用无线端互联网技术使得公交的信息发布更为方便和人性化。如利用“掌上公交”手机APP让市民“掐点儿乘公交”实现,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公交车进站情况、公交实时路况、车厢内拥挤度。如果需要乘坐的线路大部分处于深红色超级拥堵或者红色拥堵状态,可能会选择其他公交出行路线、或者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抑或者选择其他时间出行。公交站台的电子站牌是公交即时信息发布的重要形式
最后,在公交运营调度上也应做到信息化、智能化。公交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等公交得碰运气,运气好也许立马能登上,运气不好等个十几分钟是常事。如何改变公交车“等半天不来,一来好几辆”的现象,建立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实时掌握线路车辆的运行状态,指挥车辆的运行,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的发车方式,实时增加公交车次、减少发车间隔,才能真正履行减少乘客候车时间。
出门神器“掌上公交APP”实现即时信息发布
三、公交舒适性的提升是服务品质和人性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乘客来说,乘坐公交车舒适性往往也是决定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衡量指标。改善乘车环境需提升公交车辆档次、降低车辆运行冲击、方便乘客上下车、冷暖空调自动调节功能、无障碍设计等。
同时,通过对公交站台的人性化设计,提升乘客的候车、上下车的舒适性,如在炎热地区建设含有空调的封闭式站台、方便乘客上下车的外凸式公交车站等。
良好的内部乘车环境提升乘车舒适度
无障碍设施促进公交服务人性化
优秀的公交站台设计提升乘客整体满意度
四、结语
公交出行问题不仅是一个交通矛盾问题,更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公交车也是一座城市的表情,你能从中清晰地看到人们对这个城市到底满不满意。要使本地居民“弃车采用公交出行”,必须从完善公交网络、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共同入手。当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能便捷地接送人们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城市将会更加温暖、充满活力。
五、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韩国首尔市在90年代中期轨道网络化运营后曾因常规公交发展滞后,造成公交系统竞争力下降,并引发严重交通拥堵,道路运行车速由1994年20公里/小时降至2002年16.3公里/小时。2004年首尔政府对常规公交实施包括大规模建设路中、路侧公交专用道、提升公交站点设施、完善慢行接驳在内的一系列“公交治堵”改革,实现公交车速翻一翻,由11公里/小时增长至20-22公里/小时,客运量增长14%,社会车平均运行车速增长10%,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极大缓解。
首尔改革后公交客运量增长迅速
首尔公交专用道系统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与交通研究所 刘秋晨 夏胜国供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稿请赐:caoxc@jupchina.com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