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大理双修规划实践思考


浅谈城市双修规划的工作重点

——基于大理双修规划实践的一点思考


秋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九所  总工程师 

           

付磊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双修”,2017年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项目组于2017年初进入大理,开展“大理市双修规划”工作。至2017年下半年,完成 “大理双修”第一阶段工作,同年7月大理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名单。


城市双修工作虽都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重在“补短板”,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基础和特质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导致双修工作的重点差异较大。通过大理双修规划的实践,项目组认为旅游型城市的双修规划应建立“两条主线、两个导向和三项任务”的工作框架。即在“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条主线之下,关注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参照目标的现实发展问题(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最终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提升城市功能以及塑造风貌特色三项具体任务,实现对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对大理双修工作目标的解读


基于针对大理的现状调研,以及政府管理的实际需求,总结此次大理双修工作可以分解为五个目标:


第一,明确定位,构建发展战略体系。需要稳定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经济增长、区域地位提升还是特色职能彰显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在规划研究的前期明确大理两个层面的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以及滇西地区的中心城市。针对新的发展目标与愿景,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体系。


第二,梳理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内涵。在城市目标和战略确定的前提下,首先在整体层面完善城市空间格局与功能布局,重点针对交通系统、旅游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等功能体系形成提升方案。


第三,彰显特色,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在梳理大理城市空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城市集中建设区的重点发展片区构建包括节点、轴线、界面、高度分区和公共空间体系等在内的空间形态体系,完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格局。营造城市空间形态的标识性场所,彰显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特色。 


第四,构建工具,落实开发管控要求。双修规划能否做实,关键在于规划策略与开发管控的结合。在规划中需要构建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控制工具包,基于建筑类型,明确设计控制要素及相应的管控要求,如高度、格局、屋顶和界面等,成为落实城市设计和实施设计管控的政策手段。


第五,聚焦项目,解决问题展示成效。最终的双修工作需要落实到城市近期具体的行动上。针对当前大理城区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交通组织、棚改引导、街道风貌整治、交通门户提升等的具体问题,在总体目标与体系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重点突破来展示双修规划成效,建立标准和树立样板。


不同层面的工作内容



1

战略层面:明确目标,剖析城市功能提升的主要方向


战略层面以“目标—战略—体系”为技术框架,对大理“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建立标准,并最终体现为对城市功能体系的优化与提升,主要包括:


特征识别与问题判断:全面认识大理的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特征,寻找城市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判断新时期下,大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从城市发展历时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与解读大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目标解读:首先将对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内涵进行解读,明确达到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各类标准。其次,基于大理的资源禀赋条件,确定与之相对标的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或地区,并对这类城市或地区的建设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寻找大理与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之间的差距与短板。


战略体系(迈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战略体系):在目标解读与短板认识的基础上,建构大理迈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3+1”的战略体系。“3”即修复生态、提升业态和优化形态;“1”为精细管理。通过“3+1”战略体系的制定,形成对大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发展路径的判断。


功能提升的重点:在明确新的目标与战略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有总规的功能体系进行梳理与提升,以匹配新的目标定位。同时,当前大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在体系层面上进行全盘思考并提出应对之策。


2

策略层面:设计引领,落实到控规锚固设计策略


在“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下,风貌特质成为大理未来竞争力的本源,在双修工作中以设计为切入点,通过落实到法定控规层面,锚固设计原则与策略。


首先,通过控规评估,加强城区强度分区的研究。梳理现有控规,对大理城区和洱海东沿线(风貌管控缺失明显的地区)分别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与检讨。重点针对空间形态与开发强度等的控制要素与管控方式,对现有控规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交通、环境、设施配套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开发强度控制分区,形成分区、分类、分级的控制要求,并制定大理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管控的技术准则。


其次,通过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空间建设的规划指引。在控规评估的基础上,对大理城区和洱海东沿线分别编制片区城市设计。其中,城区组团重点关注空间秩序的构建与优化,包括城市天际轮廓(高层建筑布局)、开发强度、街道风貌和门户地区等。洱海东沿线则重点关注山体开发建设的管控规则,制定“精明上山”策略。


第三,明确工具制定设计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在控规中得以落实。采用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基于街道、街坊和建筑类型,明确包括高度、格局、屋顶、界面等在内的设计控制元素及其要求。通过控制工具,规范化城市管理的手段,将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实施结合起来。


3

行动层面:项目导向,通过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双修要求


项目组于2017年完成“大理市双修规划”后,通过“城区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安置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逐步落实双修规划。最终计划在战略研究、控规评估与城市设计指引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形成近期“三线两区”的具体建设项目。其中 “三线”包括:交通线、活力线与魅力线;“两区”包括:门户区与棚改区。以每个项目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确定相应的规划编制深度。


小结

双修工作重点的差异性与工作落实的一致性


项目组通过研究认为:各个城市由于城市特质的不同、发展目标的差异,导致双修工作重点完全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城市,双修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开发建设管控与风貌整治的效果上。因此,目前我们正协助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检验双修规划与城市设计控制工具的实践效果。具体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结合近期建设的某个重要项目,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的管控要求,直接与开发项目的建设方对接,检验设计控制的管控效果。第二、协助规划主管部门对个别城市设计项目进行技术审查,提供运用设计控制工具的手段与方法。

 

大理双修规划实践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