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 | 李沛钰(90岁)、舒赋章(84岁)
居住地 | 百万庄子区
采访人 | 杨映雪、王玉虎、杜江龙、王薇、刘淑华
采访时间 | 2016年5月14日
2016年初夏的雨,淅淅沥沥,百万庄小区一如往常的宁静。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口述史小分队走进了百万庄大街边一处不起眼的破旧小门,这里就是杰出军事将领、民革创始人、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第三个儿子李沛钰的家。
口述小组和二位老先生的合影
红色后代
1947年的寒冬,李沛钰的父亲李济深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带着对病危妻子的眷恋,对生死未卜的儿子的惦念,毅然登船北上,去和共产党一起,为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共和国而努力。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他乘游船佯装庆祝圣诞节,悄悄离开了香港,驶往大连。[i]
1948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致电李济深:“闻公抵沈,敬表欢迎。”同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55人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对中共中央提出的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表示完全的支持。
1948年6月15日,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凯歌声中,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开幕式上,抑制不住激动的李济深代表民革发表讲话,他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是建设一个符合人民愿望的新中国的开始,我们是以非常的欢欣鼓舞的心情来参加的。”
李济深
李济深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一生心血。
同样是1948年,被国民党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扣留的李沛钰也在千方百计与父亲取得联系。他故意弄坏了自己的留声机,借内务卫生得到优的机会,获学校批准进城。进城后,他假借看电影摆脱了监视的同学。在民革地下组织的掩护下,终于回到了香港家中,并接替父亲继续积极做策反工作,他帮助同学购买船票,亲自写信给父亲,先后介绍了二十多个同学去往解放区。几个月后,安葬了病逝的母亲后,他毅然北上投奔父亲,参与建设新中国。
李济深全家福(最后一排左侧第一为李沛钰)[ii]
建设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 重举行。站在广场上北京大学方阵中的,有一位名叫李沛钰的年轻人。他刚刚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阻挠,从香港回到祖国内地,投身新中国的怀抱。他和广大青年工农子弟兵一样,热血沸腾,准备为百废待兴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城楼上,他慈爱的父亲,时任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前国民党高将领李济深,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起,正满怀希望地注视着城楼下的孩子。
1952年李沛钰从北京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了,并迎娶了从小与自己青梅竹马,父亲的革命战友舒宗鎏的侄女舒赋璋。作为中国解放后培养的第一批机械工程师。他响应号召,积极要求到第一线,被分配到了一机部沈阳第三设计局工作。
1953年的春天,因父亲无人照料,李沛钰应周总理安排调回了北京,在一机部第一设计院担任工程师,坚持科技报国。
也就在这一年,当时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计划,在三里河国家行政办公区旁边修建一个单位小区,专门为附近的计财部、机械部、外文局、铁道部等单位的处级以上的干部解决住房问题。
在当时荒郊野外的百万庄地区,张开济设计师正在试着将中华文化的八卦阵和苏联扩大式街坊单位结合在一起,俄式的“建筑红墙”搭配上中式的坡屋顶,小区内卫生站、理发店、供销合作社一应俱全。这将是新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居住小区,也是为共和国第一批行业精英解决后顾之忧的单位大院儿。
资料来源:云心,2012.[iii]
1959年父亲李济深因癌症去世,他的子女们立刻搬出了位于西总布胡同5号的李公馆,散落分居于各处。李沛钰和妻子搬到了单位分配的宿舍——位于百万庄南街的黄瓜园。1960年,李沛钰凭借自己优秀的工作业绩,分到了百万庄辰区的一套两居室住房,他没有想到,自己在百万庄一住就是56年,并且在这里养育了多个子女。
他的夫人舒赋璋回忆说:“如果爸爸在天有灵的话也肯定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他不会允许我们沾国家一点光。爸爸这一生啊,实在太正直了。”
合欢树下的欢唱
1960年的春天,百万庄小区已经建成6年了[iv],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个区人才济济,辰区门口的百万庄大街上种上了整齐的大槐树,槐树探到了小楼二层的窗户,后来小区又在大槐树内侧种上了合欢树。
合欢树较矮,一般离地面大约20公分就开始分出它那婀娜多姿的枝干来。合欢树的叶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夏天到了,花开时节,针状的花瓣朵朵张开,像上粉下白的扇子,好几个小扇子又组成了一个大花骨朵儿,远远望去,花红点点,清香扑鼻,煞是迷人。
合欢花
这些门前的树下是儿童的乐园。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吃完饭李沛钰的孩子们就和整排楼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军事游戏,躲猫猫。春天槐花下来的时候就一个个窜到树上接槐花;夏天合欢花开的时候就闻着清香在门口板凳上坐着唱歌;冬天下了大雪,孩子们就在门口打雪仗、堆雪人,一直疯到二楼的奶奶大喊:“快回家吃饭啦,你妈妈快从学校回来啦”,孩子们才赶紧溜回家,吃一口奶奶包的饺子,掏出课本赶紧装作温书,顺便互相检查下作业。
舒赋璋回忆说:“百万庄的邻里都是亲如一家,不分彼此的。那时候我在学校教英语,中午不能回家,隔壁门的奶奶就照顾孩子们吃午饭,我家的钥匙也放在奶奶家,孩子们回来了,奶奶给开门,督促他们学习。”
一家都是南方人的李沛钰家,到了北方也学不会包饺子和蒸馒头,邻居就每次做了给家里送一些,舒赋璋也投桃报李,将自己做的萝卜糕时常分给各个门楼的邻居们,大家交换学着做。
舒赋璋回忆,因为自己的儿子患有心脏病,每次发病必须立刻送医院。当时只有居委会有一个公用电话,居委会的薛姨、田姨都经常来李家关心,聊天,互相都很熟。因此,无论多晚,只要儿子发病需要叫出租车,都可以敲开居委会电话,要出租车送孩子到医院。
后来国家困难时期,大伙儿一起把门前树林砍掉了不少,在树根之间开垦菜地,种胡萝卜和白萝卜,既护住了树根,也解决温饱问题。
大家一起看电视
百万庄小区的建设是当时国家重点项目,一楼二楼是“三七”墙,宽度为370mm;三楼是“二四”墙,宽度为240mm。墙内为白灰砂浆,室内为混合灰抹面,外墙为水泥勾缝。每户60平方米的两居,层高有3m,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屋内的设计,几乎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南门通透。建筑内部统一装修,使用的是顶级的红砖和东北红松,[v]连门把手都是苏联运来的优质黄铜。
李沛钰夫妇住进来后,因为父亲李济深的关系,得到了一台苏联专家送的17寸彩色电视。在当时是一大稀罕物件儿。得知消息的邻居们大人、小朋友都自己带着板凳、椅子过来,瞬间,客厅就挤满了人,叽叽喳喳、欢声笑语,有时候连卧室也站着人,最多能进来40多人。
1961年在北京举行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每到下班6点半,百万庄远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过来看比赛,在电视中雄伟的国歌声中,中国乒乓球队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庄则栋、丘钟惠分别获得男、女单打世界冠军。百万庄的邻居们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男子团体赛世界冠军–中国队。前排左起:徐寅生、傅其芳、庄则栋。后排:容国团、李富荣、王传耀。
老电视
地震见真情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的地震,北京地区有强烈震感。28号的凌晨,大家还在酣梦之中,地震突然,当时家里的门窗发生了扭曲变形,有老人出不来,楼上楼下的邻居大声呼喊着名字,叫着“别紧张!“ 一个个帮助拉出来,再一起撤出楼房。
因为担心余震,百万庄居民有大半年的时间睡在屋外,大家在门口的树林里搭塑料布的棚子,互相支持物资。先是有人在外面搭解放军的棚子,邀请李沛钰一家去睡过两天。后来他们自己搭了棚子,有邻居暂时不敢回家睡又没有住所的,都邀请一起住。炎炎夏日的傍晚,邻居中在机械部工作的小伙子就在门口挨家挨户地通知:“今天是没有地震的,可以安心睡觉。”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余震的艰难日子,百万庄的邻居们相互扶持、一同度过。
余震时期在抗震棚中用过的马灯
地震过后,国家派人来对百万庄小区进行了整体加固,不但有立柱和两三道圈梁,且立柱、圈梁和墙体都有铆固筋,二三层室内都设有横向拉杆。
百万庄小区的外墙加固(笔者自摄)
大家的“李代表”
文革后,胡耀邦同志主持工作期间,已经瘫痪的各民主党派开始重新恢复,他号召各民主党派的后代们出来继承父业。当时的李沛钰正一心扑在成组技术的研究上,经过组织的劝说,决定统战、科技双肩挑,他加入民革,成为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副主任委员,也成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因为李沛钰的热心肠,邻居们有困难都爱来找李代表反映问题。他在任二十多年的1000多个提案里,大到关于我国机床厂的成组技术研究和改进警车和消防车的装备,小到为百万庄里的残疾人申请补助和免税摊位,保留百万庄里的小报亭和为展览路派出所通煤气等。
60年了,百万庄小区在老去,李代表也老了。2006年的时候李代表为了保护百万庄不被拆迁曾给国家领导人打过电话。时至今日,2016年,90岁的老人家再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家。老人仍然记得,这里住过曲波和他的爱人小白鸽,这里有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索道专家,这里有中国汽车局的前局长,也有第一任百万庄幼儿园园长……
结语
如今,李老90高龄,仍然气质儒雅。夫人舒赋章84岁,精神矍铄,热情豁达,开朗健谈。他们一生过着平民一样简朴的生活,从不向外人张扬自己显赫的家世。
两人已是耄耋之年,执手度过钻石婚姻,舒赋章仍然惦记着,当年文革时自己在农场改造,丈夫每个周末骑车几十里来看望自己,两人分吃一碗炒面,不知道下次再见生死如何,仍然不离不弃。李沛钰已经有些糊涂了,但是他仍然随时含笑听妻子唠叨,记得爱弹钢琴爱唱歌的妻子最美的样子。
舒赋章听说街道要建博物馆,特意拿出了那盏当年唐山大地震时期,街坊们关照着一同露宿抗震棚避难时点过的马灯。这盏马灯映照出的是当年百万庄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相携度难的温情。捧回了那盏刻印着岁月痕迹和历史记忆的马灯,感觉沉甸甸的…
■
[i]链接:光辉的足迹(红二代)–李沛钰 我和父亲的北上之路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figure/201510/034b4b46-5206-4c79-8eb5-fa5b90de179b.shtml
[ii] http://www.6ccn.com/yuedu/204633.shtml
[iii]云心.共和国最早的住宅小区——百万庄[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3月31日
[iv]根据“历史上的今天”资料记载,百万庄住宅区全部竣工的准确日期为1956年8月23日。
[v]成怀喜. 百万庄岁月枯荣[N]. 法制晚报 2011年12月18日A23.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