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大美自行︱被TT翻牌子的国产共享单车能在硅谷开花结果吗


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


 



原文/ 康悦 (南加州大学)

编辑/ 众山小    排版/ 解珊珊


 

Transforming Transportation 

是由世界银行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国际交通政策和产业大会,

也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国际交通会议。

今年,TT唯一邀请的中国企业

摩拜单车的发言,

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

有关共享单车模式的讨论。

——《导读》


那么被TT翻牌子的国产单车共享,

在硅谷能开花吗?

共享单车的“中国路径

”能否墙内开花,墙外甜?

华盛顿首秀,硅谷登陆,

被频频翻牌子的国产共享单车

下一站在哪?

就这个问题,

我们组织撰写了

一篇有关中国共享单车的行业分析

供大家参考。

——《导读》



 

据说下一季《硅谷》里主演们要骑中国的单车!讲真?走!去硅谷!国产共享单车强势出海,厉害了我的单车少年!


第一季

1

摩拜TT首秀

最近被摩拜单车在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 和 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联合主办的

Transforming Transportation(城市交通领域全球最牛逼的会议)年会首秀刷屏,摩拜CEO王晓峰应邀向全球交通领域的领袖、专家和学者介绍了新一代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实践。

厉害了!

Word哥,被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翻牌子的摩拜这回算是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世界舞台】

更多有关TT的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

http://www.transformingtransportation.org/

https://twitter.com/WRIcities



据朋友圈第一手消息报道,现场的展示相当的精彩,座无虚席,是“现场唯一被掌声打断的演讲”。



其实早在今年7月,上海市最新公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小册子里就已经把摩拜列为打造城市智慧街道的主要力量之一了。

 

从去年7月到今年1月,从上海到华盛顿特区,摩拜被上海市政府盖戳认证后又收到了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肯定,成为了全球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交通规划领域的示范项目。

 

正如摩拜在其愿景中所说的,共享单车在提供生活和出行便利,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社会议题的解决上被给予了厚望。

 

第二季

2

橙黄大战

社会效益相伴的是经济利益,新一轮共享经济下,

共享单车领域的两大“独角兽”摩拜和ofo正在拼命地

“让城市更美好,更加共享”

同时,你追我赶,日夜兼程,扩展各自商业版图,

甚至试图带动全球的共享单车的发展。

VS

摩拜和ofo都强调Anytime, anywhere.

 

共同解决城市交通中”最后一公里”(Last Mile) 的用户需求,以及开车堵,打车贵,走路远等痛点。其使命和愿景是很相似的。


摩拜和ofo的团队都非常多元化。

 

摩拜的创始人胡炜玮曾经是媒体人,联合创始人兼王晓峰是前Uber上海总经理,2014年离职创业,现任摩拜单车CEO。另一联合创始人夏一平则担任摩拜的CTO(首席技术官)。

 


而ofo的创始人则清一色PKUer,虽然分属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但90后,学生会,车协成员,骑行爱好者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2016年,他们分别完成了五轮融资。一年五轮,他们都还觉得不够快!2016,是疯狂增长的一年。但2017年必将更猛烈。

 

王晓峰接受采访时说:


采访

摩拜办公室原来只在一个城市,现在七个城市。北京最早的办公室是100-200平方米,现在在找上千平方米的办公室。员工数年底至少增长了30倍。年初没敢有想过公开数据能够进入App Store主流排行榜。过了十一之后,排名蹭蹭开始不断上升,超过12306觉得已经很疯狂了,后来超了携程。到最后我们第二的时候,就看着滴滴在我们前面,然后突然之间有一天就翻过去了,就成为(旅游类别)第一了。

(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采访

在10月10日ofo宣布获得C2轮1.3亿美元的融资,不到3天,摩拜在10月13日就宣布获得红杉资本、腾讯等近亿元的投资,共享单车的融资大战你来我往,近20个投资方、1年超10轮轮融资,投资人和创业者疯狂飙“共享单车”。

(来自来自艺林小宇)

采访

目前国内两轮车出行市场规模约为每年1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0%的渗透率估算,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约为172亿元。

(来自麦肯锡)

摩拜和ofo的金主爸爸们都很强势。

大量资本疯狂加持,

投资者阵容堪比全明星,

让人不禁回想起2015年夏天的打车市场。

 

有滴滴加持的ofo给人更大的现象空间,

ofo未来是否有可能

直接加入滴滴客户端?

摩拜单车一开始就锁定开放市场,主打城市战略。从上海切入覆盖全国。

 

而ofo作为北大曾经的创业课项目,则一开始目标立足校园市场,产品方案也是围绕园区环境设计展开。团队在资本进入后的裹挟下,被动进入开放市场,目前只能摸着石头前进。

 

开放的空间和园区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环境。摩拜是你先有需求,然后去检索车辆,然后通过GPS导航,去使用。而ofo因产品为园区环境设计,则是你先看见了存放点,然后使用,因为是封闭的熟悉的园区,所以也就没有安装自行车GPS。

 

为此ofo的解决方案是,把校园扩大为白领聚集的CBD或者是住宅区,同时按需为其他网点配车。

 

抢速度,价格差

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关键起来。


摩拜车辆单价3000,每半小时使用1元,

而ofo车辆单价仅200元,每小时使用1元。

 

尽管摩拜一台单车能买ofo15台,

在价格上有明显的劣势,

但其基础打得扎实,

运营更为成熟

(密码锁,GPS等等细节上更为完备),

在一线城市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在流量大战中,谁优谁劣,尚未明晰。


摩拜和ofo新年都以

“一天一座城”等口号

开始疯狂的城市扩展。

 

目前的战绩是,

摩拜拿下第13座城市珠海,

而ofo刚刚拿下西安,

将在一月底覆盖33座城市。

 

这是ofo“低成本快速投放建立规模”的战果。

这是一个舍命狂奔的时代,

橙黄之战是新的圈地运动吗?

还是新一轮城市更新?

 

摩拜新年D轮融资已经完成,

拿到钱后,战局是否会快速逆转,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摩拜把出海第一站定于新加坡,

而ofo则在此基础上

增添了硅谷和伦敦。

 

谁能最先摸透海外的

政策法规以及用户习惯?

这也许是摩拜积极参与

TT的主要原因吧。

 

谁能率先攫取海外市场

获得海外用户的认可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

第三季

3

硅谷的挑战

希望下一季《硅谷》里,Richard能骑上ofo或者mobike


首先是通勤需求。

 

共享单车的痛点是Last Mile,但在硅谷很难适用。虽然硅谷有ofo熟悉的园区环境,但人口密度相对小得多。大家开车上班的同时,公司配有班车,园区内例如谷歌曾经有Gbike, 上下班往往不会选择单车。

 


对于硅谷的精英们来说,骑单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健身方式,而不是生活方式或者通勤方式。

 

而对于三番,芝加哥这样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和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 都发达的城市来说,似乎单车共享比硅谷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忽略三番的山城地貌来谈得话)

 

第二,是政策。

 

地方政府公益性质的公共自行车以及原有的自行车共享项目将会是出海共享单车的挑战。比如LA的Metro Bike Share, 纽约的Citi Bike, 都是政府牵头或辅助,经过无数的市民和专家的共同参与而制定的城市单车共享项目。

 


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同时根据当地政策,快速本地化是不小的挑战。

 

正面的信息总是大于阻力,乐观得来看,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就业机会的吸引力,以及大的政策方向和健身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成熟都是单车共享的巨大推力。

 

至少我有个好消息,美国很多建筑都是LEED Certified 的绿标建筑,为了鼓励骑行,办公大楼里淋浴是标配,上班族骑车上班至少不用担心一身臭汗了。



 


感谢

参与共享单车讨论的

一览众山小志愿者小伙伴

以上文献经由整理汇编形成


 



资料


免费索取英文原文资料:

联系微信公众号 SustainableCity

或电邮 Daizongliu@qq.com 

「 欢迎投稿 」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2014-2016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