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摘    要

本次规划从淮安水渡口地区所处的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文化背景出发,体现“文以传世,技以营城”的设计主题。 规划紧紧抓住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这两大法宝,以两大法宝为基础,引申出四大规划亮点:

1、文化底蕴,风水天成。主要指文化对规划整体格局的引导作用。

2、地标引领,独一无二。主要融入文化元素的地标建筑设计。

3、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要绿色低碳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4、交通模拟,枢纽中心。主要通过交通模拟系统对开发规模的预测。


项目背景


基地有三大特征:


(1)紧邻淮安城市传统商圈 淮海东路商贸商业中心,与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紧 连,如何塑造既可引领未来形象,又继承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设计?


(2)自然景观环境优越、文化底蕴 深厚,基地西邻钵池山生态公园,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淮安道家文化集中体现,更是传说中淮安历史起源的文化圣地,是古代两水交汇、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如何体现自然基底纵横交织的特征?如何融入生态低碳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如何体现淮安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征?


(3)基地位于翔宇大道和水渡口大道两条交通性主干道的交叉口,现状交通流量较大,根据相关交通规划,翔宇大道将腾出2根车道改造布置BRT交通,同时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路偏离基地较远,基地面临着金融集聚区大容量、高强度开发的压力。如何选择交通发展策略,并且高效地组织周边道路的交通系统?如何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 针对三大特征,规划从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两个角度出发予以解答,追求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互动。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1 第四级金融区大鸟瞰效果图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2 第四级金融区总平面图


规划内容


1

区域背景


淮安是构建长三角核心圈层与北翼之间金融功能联系与转换的战略支点,承担北翼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职能,沿着金融一体化、产融大结合的发展路径, 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融合,努力打造长三角多层次金融系统中的地区性专业型金融中心。


2

功能定位


规划三大中心,即引领苏北的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面向淮安的多元化财富管理中心和服务主城的复合型商业休闲中心。


3

规划特征


(1)金融街


金融街集聚金融商务功能,打造城市发展主轴。依托水渡口大街城市发展轴,以商业休闲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构筑金融街功能板块,积聚金融商务功能,同时,以淮安国金中心、台商大厦、金融创投大厦塑造城市新地标。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3 金融街空间布局


(2)财富谷

财富谷将打造成为淮安区域级、国际化金融商务集聚区。通过构建绿色生态长廊,打造中央财富高地,为区域发展注入产业发展动力,驱动地区发展。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5 财富谷空间布局


(3)复合体


规划打造的淮安主城区复合型超级综合体,是创新型商业模式,融合商务办公、商业购物、展览交易、旅游休闲,是注重体验的全方位关怀的超级综合体。 


(4)滨水湾


滨水湾打造为古黄河生态休闲长廊。沿滨水湾生态绿带将生态绿脉渗透进入地块内部,最大化利用滨水生态景观资源。同时,规划在银行板块两翼布置滨水社区,打造疏密有致、整体而有特色的滨水城市界面。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4 滨江带空间布局 


规划亮点


1

文化底蕴 风水天成


整体建筑形象以"古运金帆"为主题,借古咏今,表现淮安特有的运河文化、漕运历史和舟影形象。整体空间布局引用“藏风聚气”的手法,体现 “道家福地、聚财聚气”的精神。 


(1)设计理念

以古运金帆为设计理念,表达里运河畔、古运河边、左右逢源之地、一山一湖聚气藏金的意境。 


水渡口金融聚集区是里运河、古黄河、钵池山公园三水汇聚之地,建筑群体形象及单体设计充分传 承淮安运河文化的精髓——漕运文化,再现盛世水运千舸竞渡的繁荣景象,形成古韵金帆的设计理念。 


“古”——古运河繁盛之地大渡口,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契合“山管人丁水主财”的传统择地观。


 “运”——淮安兴于运河,建筑设计以水为脉,从整体形态到细部设计都导入“水”的意向,体现运河之都的再度兴盛,也寓意财富和资金的流转汇聚。 


“金”——金融中心的核心在于汇聚智者,创造财富。设计以现代建筑语汇诠释以水聚财、天赐元宝、金莲盛放的祝福,展现金融聚集区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帆”——依托基地周边的水光湖色,以“金帆竞渡”为主题,形成错落有致,灵动有序的滨水建筑族群,寓意水渡口的文化传承及金融中心一帆风顺的吉祥祝福。 


(2)文化品质


1、“运河之都,首脑功能一脉相承”


淮安曾是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运输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掌握区域资源调配,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掌握主动权,具有较高的资本支配能力。


2、“南北交融,豪放与婉约并存” 


创造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空间,融合南北建筑特色。在整体空间布局及建筑造型上,将北方大气豪放与现代简约相结合;在空间环境及建筑细部处理上,融合南方婉约细腻与精致。 


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设计结合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一山一水”、“ 一古一今”、“一 动一静”为基本主题;采用现代高技术,集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金融集聚区。 


4、“福地之上,聚财聚气” 


钵池山公园因山而得名,因水而生灵,是中国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水渡口是明清时期通京大道的必经渡口,也曾是漕粮驳运重地。 


(3)文化空间

1、理水 


以南北向水系连通既有的古黄河与大口子, 以连续的水环境来重新还原淮安水渡口金融城的历史脉络,重现古时河涌水系图景。 


2、意境 


开敞空间强调南方婉约意境,演绎淮安运河文化要素,强化水岸生活。滨水建筑通过传统南方古典建筑元素的现代演绎,形成富有浓郁南方风情的公共空 间,与象征北方大气简洁的办公建筑进行互动。 


3、空间格局 


整体采用北方大气的方正布局,在细部环境处理上,用曲线元素,展现南北交融的地域特色。 


4、园林 


以水为题,运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公共空间尽可能种植树木以提供树荫,调节夏季高温。


2

地标引领,独一无二 


三栋地标分别由淮安地方文化演绎而来,分别 取意"腾龙耀世"、"高山流水"、"步步高升",凭借基地所处的山水格局和文化内涵,打造长三角北翼独一无二的地标群!建筑群整体风格取义“运河舟影,金帆竞渡”,体现千年古运河特有的文化底蕴。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8 地标建筑


(1)腾龙耀世——淮安国际金融中心 


宛若巨龙盘旋而上,取“龙御淮安、风调雨顺”之意,顶部处理以“莲花吐珠”象征“五教融 合,风水福地”的意境。金融中心的最高地标淮安金融塔位于基地东部水系东岸,以腾龙耀世的形态展现 建筑的结构刚度和空间力度,钢材、石材与玻璃的结 合令建筑呈现出开放时尚的风格特质。塔楼基于“星”形的平面,围绕核心筒,向端 部旋转上升,呈现出游龙盘绕升腾的意向。顶部设置紧急救援停机坪,与钢桁架组合,犹如莲花盛放,象 征智慧和慈悲。


(2)高山流水——金融创投大厦 


行云流水般的动感造型,将淮安水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位于淮安金融塔西侧,作为整个区域的另 一标志性区域,设计通过一组超越静态的“面”构图 的建筑与金融塔形成呼应之势。金属幕墙环绕于通透 的玻璃基底上,从上至下、从侧面到正面、从屋顶到底部流畅回转,在四度空间(长、宽、高及动态) 诠释出水的流动不息和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寓意着以水聚财的祝福,更使壮观的高层建筑群充满趣味和活力。 


(3)步步高升——台商投资大厦


挺拔的竖向线条、层层向上的空间造型隐喻台商在淮安的持久发展。台资投资大厦是经由市区方向,进入整个金融片区的起点,是承前启后的空间标 志。竖向线条挺拔秀丽,给人向上的心理感受。竖向 的遮阳板在建构有力度的立面同时也起到遮阳调温的作用,体现生态建筑的特征。台商投资大厦是优秀台商在淮安成功的标志,功能以办公为主,兼具金融服务,逐段上收的造型,隐喻台商在淮安的持续发展。 收进的平台成为空中绿化和休憩的上佳场所,是生态化的办公楼宇。


3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借鉴生态风模拟系统,模拟三种不同方案,满足风速指标要求,对建筑布局进行优化,创建城市最佳微环境系统。建立低碳绿色指标体系,收集降雨径流,实现循环利用。


(1)绿色规划

1、低碳生态规划 


规划运用“智能城市、分布式能源、太阳能光 电、集中供冷、集群开发、垃圾分类、绿色社区、雨 水收集、中水回用、混合通风”等技术,建立低碳绿 色规划体系与建筑标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设计,将在能耗、再利用、转型和共享等诸多方面打造绿色生 态城区。 


2、物理环境优化 


通风环境评价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分析方法,本次分析采用通用商业流体分析软件对目标建筑进行风环境分析,且利用PHOENICS 良好的后处理接口功能,与专业图像处理软件Tecplot 相结合,实现模拟结果数据可视化。本项目研究夏季 主导风向为西南偏南风,主导风速2.8m/s;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主导风速3.2m/s。 


(2)绿色建筑


根据淮安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场地条件和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现状等,整理设计阶段应重点 关注低碳绿色技术体系及指引。技术要求分为三部分:室外景观绿色技术体系、公共建筑绿色技术体系 和居住建筑绿色技术体系。 


(3)绿色交通


1、道路网密度 


研究表明,细路网密度的道路网结构相对于大网格路网结构对于交通减排有明显作用,建议金融聚集区加大支路网密度,增加步行环境的宜人尺度感。


2、公共交通


金融聚集区应提供多种公共交通供居民通勤需 求,不应提供更多的路权给私人小汽车,小汽车的路面使用量需得到控制。 


3、慢性系统


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系统需求,以中央公共活动区为心,辅以滨水空间、横向商业金融街以及古黄河滨河景观带,构建了舒适宜人的景观步道系统。


4

交通模拟,枢纽中心


借鉴交通模拟系统,依据交通需求模型计算, 由交通承载力可知基地最大开发容量为168万m2,再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和相近案例拟合,由区域交通系统承载力预测基地最大开发容量。打造公交枢纽中心, 适当调整区域交通规划:轨交2号线及4号线改线, 并于基地中央设置换乘枢纽。BRT站点经万达广场与二层架空布道衔接。


(1)交通承载力分析


在规划交通条件下考虑基地容许的开发量,以保证将来的交通运行有效顺畅。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根据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各方式分担情况,结合上述计算式, 可知基地范围内的交通供给能力如下表1所示。按照现有的各类用地混合比例,基地范围内的开发空间容量最高可达168万m²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2)交通需求预测 


1、根据规划用地,将规划范围划分为10个大区,28个交 通小区,其中有10个是外部小区。 


2、交通生成预测


根据淮安综合交通规划提供的相关规划参数,预测规划期本项目规划设计范围内居民日出行总量为11.81万人次。其中产生量为2.58万人次,吸引量为9.23万人次;区内出行约为 0.39万人次。


3、交通出行预测 


在交通分区、确定规划出行结构目标的基础上,对规划年区域内部各小区交通出行进行预测,结合外部出行主要流向和外部小区划分。规划范围内向老城方向的联系最为紧密,内部各地块主要流向均指向老城方向,导致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南北向各主要道路单向压力较大。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9 金融街效果图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图10 财富谷效果图


本文原刊载于我院《理想空间》杂志62期


作者信息

陈    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师 

刘    晓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以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城市设计——淮安水渡口金融集聚区城市设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