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杨锦坤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生

魏宗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资博士后

郎  嵬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指导老师:李郇,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原文刊载:杨锦坤, 魏宗财, 郎嵬,李郇.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J]. 北京规划建设, 2018(2).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要

  大数据的兴起为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已有研究证实网络关注度有“前兆效应”,本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在弱化,“实时效应”逐渐明显,这可能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有关,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已经慢慢转向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消费模式。本文以厦门市曾厝垵和鼓浪屿为例,通过百度指数工具的运用,发现曾厝垵和鼓浪屿在国庆节前后期间网络关注度高峰值与客流量高峰值重叠。同时,选取曾厝垵网络关注度年际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每年四个高峰值均与假期日期重叠,网络关注度高峰值也是客流高峰值。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一、引言

  纵观城市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对城市现象的记载、描述,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再到对城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最后发展到用系统乃至复杂系统的观点看待城市,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网络平台(主题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等)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种高容量、高速度、多样性的大数据流正在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传统数据相比,新数据呈现精度高、覆盖广、更新快的特点,更能够反映数据背后人群的行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新的研究可以突破后现代主义研究以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为主的框架限制,用“大数据”的方法来采集和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数据,从而使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和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相结合。


  新网民的稳健增长和原PC网民的加快转化共同带动了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移动设备上网的便捷性,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成为带动新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图1)。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1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数据来源: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国际上对搜索引擎的数据研究,已经在传染病预测、投资预测、学术的声望评估、失业率检测等有较好的精准度。在信息社会时代,旅游者利用网络查询旅游路线、预定旅游目的地门票和住宿成为重要的工具,为其提供出行依据。网络搜索的数据是旅游者行为习惯在网络上的直观表现。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现有研究已表明网络关注度与旅游地客源到访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可以用网络关注度表征客流量大小,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下网络关注度高峰值趋势与客流量高峰值趋势呈现的是先后关系还是实时关系?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以滨海旅游典型代表城市之一的厦门市曾厝垵、鼓浪屿为例分析两地网络关注度的时间分布特征,以证实“前兆效应”逐渐弱化,“实时效应”逐渐明显。本研究的发现可运用于旅游地管理部门客流高峰的预案编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案例地选择位于厦门市的曾厝垵文创村——被网友评为“中国最文艺渔村”,典型的滨海旅游地(图2)。厝的意思是闽南民居,曾厝垵散落着闽南古厝和教堂宗祠寺庙,毗邻厦门大学和环岛路,加上背山面海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家庭旅馆和文创工作者的入驻(图3)。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2 曾厝垵的区位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3 曾厝垵的山-厝-海格局图

(来源: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曾厝垵工作坊成果)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本文采用“关键词数据累加检索”以及与“关键词比较检索”组合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将以此检索得到的用户关注度称为“网络关注度”。通过百度指数查询来源检索词并进行对比,发现“曾厝垵”“曾厝垵攻略”“曾厝垵家庭旅馆”是与曾厝垵联系最高的三个检索词,并在百度指数中输入“曾厝垵”+“曾厝垵攻略”+“曾厝垵家庭旅馆”累加检索,以星期为单位得到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搜索量,并整理出整体态势图以分析网络关注度高峰值存在的分布规律。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三、案例实证

(一)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已逐渐弱化,实时效应加强

  2011-2015年曾厝垵旅游网络关注度迅猛提高。2011年上半年曾厝垵网络关注度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下半年曾厝垵的关注度逐渐提高。2012-2015年的整体关注度呈现增长趋势。可见,市场关注度在4年里迅速提高(图4)。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4 2011-2015年期间曾厝垵网络关注度整体态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从年际分布特征上看,2012-2015年间,每年均有4个关注度峰值,有较强的相似性。可以看出曾厝垵从2012年开始有较大的关注度。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峰值1的时间节点变化较大,对比发现,峰值1集中在春节假期内,峰值2集中在5月1日假期前三天和五一假期。峰值3集中在7月底8月初,但峰值较不稳定。峰值4集中在10月1日前三天和10月1日后四天。总体趋势上,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已逐渐弱化,与假期重叠度高。这一发现与已有研究结论不符,即认为节前后网络关注度的变化较之于现实客流量具有超前性,其前兆效应大约为7天。


  为验证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是否呈现显著性,本文在百度指数中输入“曾厝垵”+“曾厝垵攻略”+“曾厝垵家庭旅馆”累加检索,得到2015年十一假期曾厝垵网络关注度变化曲线(图5)。由于智能手机成为信息查询的主要工具,有必要在百度指数中把整体趋势、PC趋势和移动趋势3种趋势曲线图分开,以验证网络关注度 “前兆效应”的显著性。本文选取2015年9月24日-10月14日国庆节前后一周为分析对象,来分析3个趋势图的异同点。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5 2015年国庆期间曾厝垵网络关注度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根据《厦门日报》报道, 2015年10月1日曾厝垵客流量8.3万,10月2日客流量9.3万。10月3日客流量达到10.5万,为国庆假期的高峰值,然后逐渐回落,整个假期曾厝垵客流量49.9万。从整体态势图来看,网络关注度高峰值出现在10月3日,而移动终端趋势图亦在同日出现,而此时PC端关注度却处于较低值。旅客实际出行的态势图和移动终端态势图呈现高度相似性:9月30日的关注度开始上升,10月3日达到高峰值,10月7日回落后处于稳定的搜索状态。从图5可以看出曾厝垵在国庆节前后期间网络关注度高峰值出现在10月3日,与客流量高峰值重叠,并未呈现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的高度重叠,即“实时效应”。


  为了对“实时效应”进一步加以验证,本文选取了厦门的另一大旅游热门景区——鼓浪屿。用“鼓浪屿”+“鼓浪屿船票”+“鼓浪屿攻略”这些相关性较高的关键词叠加搜索得到图6。根据鼓浪屿轮渡公司统计,2015年10月1日鼓浪屿客流量为5.3万人次,10月2-10日逼近6.5万人,达到客流的高峰值,10月5日为5.4万人次,而后逐渐回落。表明鼓浪屿趋势图与曾厝垵也有很强的相似性,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图6 2015年国庆期间鼓浪屿网络关注度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前文文献综述中主流的观点均认为网络关注度有“前兆效应”,即网络搜索高峰值较游客出行高峰值提前,网络空间信息流是现实出游人流的前兆。但笔者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的高峰值并没有在假期前出现,而是和游客的客流量高度同步。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在弱化,“实时效应”逐渐明显。


(二)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旅游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游前、游中、游后),旅游者需要搜寻和分享各种旅游信息,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数量远复杂于其他单一服务产品。在固定网络时代,网站是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旅游者出发前通过电脑获取信息和预定机票、酒店、旅游路线等。随着移动手机的发展,所有这些功能都能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网络延伸固有的网络服务。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网络关注度从“前兆效应”变化为“实时效应”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智能手机未大量普及前,旅游者出行前的信息查询行为是在电脑上搜索需要的旅游信息,到旅游地较少旅游信息搜索行为,因此呈现了明显前兆效应。当智能手机普及后,旅游者做出的消费行为是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影响,旅游者不仅在出发前收集旅游地交通、住房等信息,而且在旅游过程中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又称定位服务,从手机自带的定位系统,搜索所在旅游区的门票打折情况、旅游的交通路线导航(车载 GPS)、旅游目的地地图等,到收集旅游信息进行决策、购买、消费、评估等。通过移动互联网,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已经慢慢转向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消费模式。这增加了网络的空间关注度的搜索量,造成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高度重叠,前兆效应弱化。本文的分析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后续有待于进一步实证。


四、结论 

  本文以厦门市曾厝垵和鼓浪屿为例,通过百度指数工具的运用,发现曾厝垵和鼓浪屿在国庆节前后期间网络关注度高峰值与客流量高峰值重叠。曾厝垵网络关注度全年呈现4个高峰值,且每年峰值与假期相关。已有研究证实网络关注度有“前兆效应”,本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在弱化,“实时效应”更为显著,这可能与智能设备的兴起有关,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已经慢慢转向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消费模式。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参考文献

1  龙瀛, 刘伦. 新数据环境下定量城市研究的四个变革[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1: 009.

2 黄晨晨.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解读[J]. 旅游学刊, 2014, 29(7):3-5.

3 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4 黄先开, 张丽峰, 丁于思. 百度指数与旅游景区游客量的关系及预测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 28(11): 93-100.

5 李山,邱荣旭,陈玲.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网络空间关注度: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6):102-107.

6 李山等.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网络空间关注度: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1):67-73.

7 王玉霞等.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的关系分析——以首都博物馆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2016,30(1):75-80.

8 冯娜, 李君轶, 张高军. 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以西安世园会为例[J]. 河南科学, 2013 (2): 244-249.

9 张宏梅, 刘少湃, 于鹏, 等. 消费者创新性和使用动机对移动旅游融入意向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5, 30(8): 13-25.

10 郑四渭, 吴硕.移动终端服务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5,(11):30-33.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谁的古村落?——旅游吸引物权视角下的政府、企业与社区

【好文推荐】保继刚教授: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有预算的消费与中国旅游发展

城市化一周热点(8.27~9.2)

【深井工作坊】“我和我的美丽深井”夏令营:小小社区规划师成长手记

【数据透视】2018年的繁夏,旅行的人们玩得可尽兴?

……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地网络关注度“前兆效应”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