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818土地整治规划那些事儿


导读:国土资源部日前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十三五”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我们要如何应对?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去818土地整治规划那些事儿。


一、“尴尬”的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


part1——“时间去哪儿了”


“五年规划期也是五年编制期,这轮规划刚编完,规划也到期了,放眼当下,不用未来”。这是一位整治规划资深专家的自嘲,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无奈与尴尬”。


2010年5月19日,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正式启动,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同步编制。其后,规划议题三上部长专题会、三上部长办公会、三上国务院、六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历时一年零十个月。期间还经历了规划期限的变更,规划期限由十年规划(2011-2020年)缩短为五年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3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市级、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同步启动编制。


2013年2月1日,《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正式实施,距离广东省2012年全面启动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近一年。


2013年4月,省政府批准了《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底,广东省基本完成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批复备案工作,但数据库依然“坚挺”。截至目前,数据库还在国家检测中。


“路漫漫兮……”


part2——“生态景观建设去哪儿了”


“十二五”土地整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以空间规划和生态景观建设工程为切入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把一些重要的生态景观建设内容写入了规划。同时,各省、市、县土地整治专题规划中,或多或少地探讨了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提出了生态景观建设战略要求。


但与国外土地整治内容和工程技术相比,我国“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在生态景观建设上仍相差甚远。专题规划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指导,在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分析评价、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布局方面,定量化分析不足。土地整治项目对有关生态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甚少,更缺乏详细的生态景观工程技术指导,项目规划设计则缺乏详细的生态景观建设内容。另外,土地整治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对地域乡土知识,以及具有生态景观化的乡土工程技术考虑不够。


part3——“市场去哪儿了”


对属于公共政策框架的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来说,要合理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政府主张的一定要管住,该交给市场的一定不要“替人代劳”。


但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政府行为过度,市场动力不足,产权主体意愿被忽略,主要体现在规划由政府制定、项目由政府实施、资金由政府投入,而真正的土地产权主体集体和农户只能被动接受。按说政府如此大包大揽,既出钱又出力,农民和集体应该欣然接受,而事实往往是整出来的地没人种,甚至出现农户阻止项目实施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做好事没有与农户自身的需求相结合,规划的公众参与严重不足。


二、习大大支招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


1"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新农村建设绝不是破“旧”立“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也绝不是简单地“以城并乡”、“拆村并居”。在规划中要考虑古村落、古民居、祠堂宗庙、古树、古桥、古塔及历史名人、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做到生态和生活兼顾,自然和人文共存,将村庄自然传统风貌、世代薪火相传的文化瑰宝完好地保留下来,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注重发挥耕地的多功能性。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全面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注重发挥耕地的多功能性,如乡土文化传承、农业生产教育、乡村观光旅游及社会保障等功能,并重视生态型土地整治,包括农田林网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土壤污染修复等。


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十三五”土地整治要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国土生态空间管制、生态红线、山水林田湖共同生命体的统一管护、城市扩展边界等国家战略,宇振荣认为需要从四方面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具体来讲,一是树立土地整治要呵护生命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采用定量化数据和指标,说明土地整治在落实这些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二是以生态景观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将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提升规划有机融入到原有的专题规划导则中,通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定量化空间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并对项目提出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要求。三是高度重视当地人或业主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以及他们的乡土知识和技术,构建不同地域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规程。四是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公众参与,将当地人和业主的真正需求与外来者的资金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以村集体、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化生产大户或企业等为主体的土地整治制度,大力推进整村和整域沟路林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统一整治和管护,提高土地整治的长效性和资金利用效率,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景观风貌。


4"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合理区分政府与市场在土地整治中的职能定位,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框架,应该由政府主张,但应真正做到公众参与。而规划实施的整治项目层面应由市场主张,由土地相应的产权主体提出,政府依据规划审查,符合要求的政府投资、市场实施、政府验收与监管,不符合规划一律制止。


结语: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全国和省级规划编制同步推进、上下双向衔接的要求,抓紧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编制,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在2016年6月底前完成编制。各省(区、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部署开展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未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不得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国地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国土城建环境行业资讯、跟踪学习国土城建环境热点问题。为此,国地资讯不定期发布原创研究类文章,坚持分享,坚持提供优质服务。相关原创精选文章可通过国地资讯公众号菜单“微工具”查阅。


耕地保护

01 |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初探

02 | 透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看生态危机

03 | 多少耕地才能保证中国“舌尖上的安全”

04 | 占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怎么办

多规合一

05 | 大数据视角下的“多规合一”

06 | 基于“三层四线”的“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建设

07 | 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多规合一”的实践综述

08 | 域外借鉴——美国佬的“多规”如何“合一”

… …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