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朱道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地者,政之本也”,从学术出发
欢迎关注“土地学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的战略措施,重点在于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性问题。而要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一战略措施的目标所在,真正把握其战略要害。
一、当前经济形势反映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0%。两相比较,投资依然占着主要地位。而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3.3%。由此可见,传统的三驾马车,由一直以来重点依靠投资和出口,现在变成了投资“一枝独秀”。另一个重要指标,广义货币(M2)余额6月末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GDP增长率5.1个百分点。尤其狭义货币(M1)余额达到44.36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4.6%。可见,关键时期依然要依靠货币政策托底。
     2016年5月10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重申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并阐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除了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到了中高速,而发展方式似乎依然停留在依靠投资、依靠扩张等手段,实体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市场动力明显不足。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艰巨的困难,因此中央提出着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好,还是“三去一降一补”也好,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要治病,使不健康的经济回复到健康的经济增长轨道上,健康增长重于稳增长。治病就要去病根,病根不除病灶依然会复发。
     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大主题。尽管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太不重视市场机制,老是政府计划,到处都是政府那只手,把的紧紧的,政府管市场甚至就像我们家长管孩子一样,始终不放心。因此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对突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该真正去解决好什么地方政府来管,什么地方交给市场。比如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去库存实施“买房子政府给补贴”的政策,是否真补谁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判断政府不可能真补贴,政府哪有钱给你,但是为什么要提出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不敢降价,怕降价引起很多后遗症。补贴也好,不补贴也好,还是让农民工去买也好,我要问的是:去库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去库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房地产开发商把库存的房子卖掉,我觉得这个库存不去也罢,卖到老百姓手上也是放着,那为什么不放在开发商手上?为什么老让开发商挣钱?因此,我觉得去库存,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增长的不健康问题,要治病,不是简单地为了GDP增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的目标是怎么样让我们当前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回到健康的经济增长道路上来,把过去那种过度依赖资源,过度依赖要素,过度依赖投资,乃至过度依赖货币,回到我们怎么样去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让过去我们通过依赖资源消耗、货币投放保障快速增长的刺激和欲望降一降、改一改,这样对做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帮助。
还有就是减少政府定指标,现在哪都定任务、定指标,定完以后,人家做得到的,就想做的更好;做不到的,只能采取一些政策乃至非常规手段,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甚至还引起新的问题。
     同时,一定要注意差别化。既然要强调走市场化道路,去库存也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既然走市场化的道路,全国不同区域的市场状况一定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去把对待不同地区的市场状况,差别施策。

因此,我认为从这些角度去认识现在经济体的问题,恐怕才能真正把握住当前的一些根本问题,也不会因现在的一些不正确的选择和不正确的做法导致下一阶段更大的矛盾、更大的困难。

土地领域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问题?

     至于土地领域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第一要从土地要素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去认识,第二最根本的依然是如何真正利用市场机制本身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客观事实,也是必然选择。因此,土地作为要素如何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必然取决于宏观经济。从治理宏观经济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资源等角度,那就要限制投资性需求,就要放弃依赖投资增长的手段,相应地就必须控制土地供应。尤其是长期以来的扩张式增长,各地建设用地规模已经庞大,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尤其是一些供地较多的地区,应该以消化过度供地为主。

原文刊于:《土地科学动态》2016年第4期
   作者     
朱道林,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
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土地问题
欢迎关注
土地学人
“聚焦土地问题”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clpl@cau.edu.cn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