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会议专递│方飞: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城乡规划编制团队的新能力——浅谈长春规划院两个能力的建设


  2015年8月29日-3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长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全国规划院长会议在长春市召开。来自住建部、全国各省市的规划设计单位领导与同仁会聚一堂,聆听住建部和协会领导对政策的解读和指导意见,同时也分享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共谋行业发展,达成行业共识。

  现将长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飞院长的报告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授权并提供资源支持!





精彩内容


1 规划编制工作和规划院面临的新常态

2 新型城镇化公司的出现

3 长春规划院能力建设的响应

4 社会实践的锤炼



  这几年东北经济滑坡引起中央的重视,规划机构作为给地方政府出主意、想办法的组织,积极作为如何体现?能否起到自身作用?实际上还是机构能力的问题,需要提高能力建设的水平和更新换代的速率。


1
规划编制工作和规划院面临的新常态



1.1 几种明显的形势变化

客户需求的变化

  社会治理方式与政府的角色在变化,尤其东北原来地方政府的投资拉动是非常强的,由于地方债的管理,政府收缩以后空间扩大,大家都在探索如PPP模式等的新的模式,这意味着出钱编规划的业主诉求产生了变化,出现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出主意恐怕解决不了现在紧迫的现实问题。


传统能力的过剩

  国家一个重大的经济发展思路的变化是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除了产能释放,中国要自己做研发、做创业、做创新。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寻求变革,这种变革暴露出的传统产能过剩也意味着规划的传统产能也存在过剩。


工作对象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类型差异变大了,各自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困难、人才结构、人口结构都不一样,规划的地域性和细分市场更明显,意味着规划靠宏观理念打天下,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

规划从业者的变化

  行行业业都在做规划,意味着虽然规划体系的混乱会加剧,都在争夺规划的话语权,但规划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已深入社会,少部分机构和人群垄断规划的时代正在过去,机会和挑战并存。


1.2 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和队伍的新认识

要能深刻把握老业主的新诉求

  解决当前城市中紧迫性问题成为政府业主关注的焦点,市场投资者也在适应新的变化,研发与开拓成为很多企业转型的主旋律。


要在新市场的压力下升级旧能力

  面对这些紧迫问题,规划不是没活干了,而是有活不会干或是老招法不灵光了。


要从光说不练的参谋变成能文能武的先锋

  不论新活旧活,规划要解决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等无法落实或是不管落实的老问题。


新型城镇化公司的出现


2.1 灾难唤起使命,问题就是商机

  过去三十年高速城镇化甚至过去更长时期积累的成堆问题有些已经演化成灾,但这些灾难成为一些民营公司转型发展的契机,他们可能将发展成为一种以政府为客户、以市民为用户、以城市服务为产品的新型城镇化公司,他们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路符合当前中央的发展思路,但他们是传统规划市场规则最大的颠覆者。筑福集团开发了老旧小区的综改产品,把管线改造、房屋加固、抗震等等问题都纳入了视野,我们规划以前做的老旧小区,他们从检测、标准设计到最后施工,都能解决(图1)。抗震救灾规划、雨洪管理、大数据建设都在他们的规划设计范围内,规划没有边界,对行业是好事。



图1 筑福集团的老旧小区综改产品



2.2 系统的解决方案,产业化的运作思路,使得单纯的规划有可能成为一套城镇化产品中的免费环节

  这类公司对所有城市病的解决都是以开发成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种方式来思考,从投融资、政策推动、标准制定、检测咨询、数据集成、专利研发、规划设计,到实物产品、施工建设,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方式为政府提供服务(图2)。



图2 系统解决方案


2.3 他们对待规划的态度

  规划必须做,因为规划是推动问题解决的话语权,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测算方法,无须客户付费,给我个机会做就好。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全新思维。



图3 运营程序


2.4 他们对待规划院的态度

  城市规划院是可以合作的伙伴,实在不能合作,自己又没有规划队伍可以自己组建也可以买。新型城镇化里的“新”绝非问题之新、方法之新,甚至解决的模式问题、解决主体的“新”都会产生。



图4 城市规划院、政府、新型城镇化公司三者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5 而政府面临他们的优势可选择的并不多

  大多数城市问题多多,没有钱,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办法,说得再好有什么用呢?





长春规划院能力建设的响应


3.1 我们的反思

规划思维的局限性和优势





3.2 思维转变与能力建设


思维转变一

数据就是规划的生命线;

城市规划需要精确的数据;

规划师应该有第一手的数据;

第一手数据时要走入社会才能够获取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城市数据要系统采集,要长期储备,这个长期性可能是数代人的努力;

投资数据是投资规划能力建设;

要想做好数据建设必须调整人才结构,迎接规划+数学+N的时代;

最后坚信:“第一手精确的城市数据”会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的科学化。


能力一:数据能力

首先是找回“获取第一手精确数据”的能力;

其次是“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


思维转变二

规划具有天然的社会性,规划编制是社会实践活动,规划师是社会工作者;

只有“不务正业”才能做好正业,规划师只有“不务正业”才能融入社会;

没有外部资源的规划是不可实施的;

没有产业规划的城市规划是空洞的规划,没有企业认同的产业规划也是空洞的规划。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所以,规划师要和企业家成为事业共同体;

规划院要有组织地开展社会资源的整合工作;

没改制的规划院要在内心去行政化,去官僚化,规划院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才能获得公信力;

最后要坚信:规划要在社会实践中收获公信力,而公信力是规划编制团队品牌力量的源泉。


能力二:社会能力

首先是“找回融入不同的社会生态圈整合资源”的能力,比如长春要做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我们做工业做不过沈阳,做贸易做不过大连,有些长项做不过哈尔滨,但我们要做文化中心城市,必须融入东北亚甚至中国的文化圈,这对规划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让现实的社会力量和主体加入虚拟的规划中参与实施”的能力。你怎么展示一个城市的商机,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让别人愿意来给你分享,规划的作用就非常大。所以规划既是给政府做,更是给政府需要招的商、拢的人才、服务的市民做,融入那个生态圈,才能做好,人家才跟你一起实践规划。



社会实践的锤炼


结论一:社会实践是培养这两种能力的必由之路。

结论二:运用科学的手段是形成这两种能力的关键。

结论三:数据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结合才能使规划院成为服务政府和社会的有效的公共智库。


4.1 社会能力建设的措施

创办城市人文社会杂志《幸福都市》,团结城市文化爱好者、精英。
招募公益规划师,促进公众参与。
创办长春市公共艺术设计协会和都市农业发展协会,构建资源平台,辅助政府推进实施(图5)。

  我们做工业遗产改造,把艺术家集聚在一起做原创产业园,我们先选址,有了这些参与的玩家,才能做这样的事,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图5 都市农业发展协会机构设置


建设社区规划前进基地:牡丹街社区规划工作室、举办《幸福市集》社区活动(图6)。

  台湾专家帮我们策划,所有商家都参与市集建设和社区的改造工作。他们对规划的理解就拉近了,不再来了就说“你们的规划没做好”,敌对的态度变成了和谐的态度,以前是上访为主,现在说“你们还能帮我们做这件事”——规划要首先解决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问题。


图6 《幸福市集》社区活动地图和场景


和深规院举办规划双城联展——共同城市、定制生活。

  深规院曾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城市梦工厂、共同城市”,我们受到启发,长春要给自己定制生活,规划是市民给自己定制生活的过程,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联展以启发民智。

举办海峡两岸都市农业发展论坛,推动行业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台湾的专家学者对双阳区、长春市的都市农业发展很感兴趣,出了很多好主意,资源在此汇聚。吉林是农业大省,桦甸地区的农民卖粮食,还能挣到一年7、8万块钱。多年做乡村规划的经验启发我们,农村有机遇的时候,农民是不离开的,在这里创业挣钱。所以,我们想怎么为农业大省把农业问题解决好。农村问题解决不了,城市也没有活力,城市不好,乡村也不好,互相掣肘。城乡统筹绝对不是空间方式的统筹,是生活方式的统筹。我们把城市的生活、资本、人才引入乡村,进行小微农庄项目的研发,其实就是想破解都市农业和乡村周边、都市周边乡村如何发展的问题,一庄带着一村解决产业植入和农民转型的问题。

参加跨行业协会和展会结识企业和企业家,为实施规划准备资源,和大家分享城市的商机,变发展构想为商业机遇、成立实施推广中心(图7)。



图7 变发展构想为商业机遇——实现路径



4.2 数据能力的建设措施

强化数字规划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与社区联动的人口统计系统等,持续建设城市精确大数据平台(图8)。



图8 大数据建设路径图


建设环境科学试验研究中心和低空遥感分析中心,取得第一手试验信息与数据资料(图9)。

  我们这里的环境数据、气象数据获得非常难,从时间的频度到地域的力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其空喊,不如用存量的资金具体去做填补空白的事情。


图9 利用遥感飞机等设备进行航拍的工作场景


成立国际专家所,向外籍专家学习实践经验(图10)。

  我们聘请了台湾团队的专家王嘉明老师做技术总监,他在台湾大量推进社会规划、开发区规划、科技园规划,拥有很多实践经验。


图10 部分在线外籍专家


将《项目调查分析报告》作为成果的前置条件独立成文,高度重视现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图11)。

  案例的玩法就免了,要把能力建设和程序建设结合到一起。我们目前还在探索新的数据采集方式。



图11 长春规划院社会基础调研体系


筹建城市数学模型研发项目组。

  对于城市的感知系统建设,拿到数据特别重要,我们跟360个社区建立起了人口的联络关系,采集到了长春市所有社区建制的每一栋、每一组的关系,有了这些数据,我们才能有数据模型、分析体系、仿真体系,才能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做好基础。

和英国空间句法合作开展培训和筹建空间句法中国生产中心。

建设环境矩阵,建立环境大数据(图12)。

  和环保局商量建设环境监测点,尝试将小型路边气象站演变成智能电杆体系——我们的想法是新型城镇化产品研发,用链包的生产整合后面的技术、整合人才,规划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图12 环境矩阵示意


  以上是一些探索,不成功,也不系统,规划院绝非就是这些事,还有林林总总的事,但是只有抓住这些东西,后面的管理、人才建设才是为这些事情配套服务的,也是核心。两个能力的建设是我们极不成熟的想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谢谢!

注:根据会议视频和速记稿整理(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演讲视频),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