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优秀项目】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规划

项目地点:大理市湾桥镇

项目规模:136.8公顷

获奖信息:2016年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示范



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规划


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市洱海边的古生村考察生态保护情况。在村民李德昌家,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调研古生村的指示精神,云南省州、市、镇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古生村纳入2015年云南省省级示范村,并带领群众全身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把古生村建成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生态环保优先、白族传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秀美、古生古色的幸福家园,成为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


古生村概况


古生自然村隶属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村委会,是洱海西岸一座别具特色的白族古村,距离大理古城约30公里,距离湾桥集镇约4公里。


古生村区位图

 

“古生”之名源自白族洱海放生的传统,它西望苍山,东临洱海,呈现山、田、海的自然格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超过了千年。村中现存有福海寺、水晶宫、古戏台等历史遗迹,整体格局体现出先民传统营造的智慧。目前村庄总人口1833人,以白族人口为主,建筑街巷、生活习俗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规划特色


规划以“乡愁”为理念核心,提出建设以展现山海田园风光、白族风情特色的全国文化旅游生态示范村的目标定位。规划团队经过细致的现场踏勘、访谈调研,梳理村庄现存的产业发展、建设风貌、公共服务、文化环境等问题,突出三个方面的规划对策:


1. 系统化生态整治,保护“山水”环境

为贯彻洱海保护的要求,大理市的沿海村庄进行了最严格的水体排放管理。规划中针对性的提出零排污、微循环、低冲击的水系保护与整治策略。


零排污:古生污水体系全方位建立,污水管网覆盖全村,完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实现村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活污水处理率100%。雨污分流,禁止污水自然排放。对通过村庄进入洱海的水渠与河流规划了进村与入海两级多塘湿地系统,既产生农产品经济效益也净化水质,保证排放要求。


微循环:古生村伸入海中的长提截断洱海沿岸水流,造成污物堆积。规划改造堤坝使其分段通过栈道连接,可顺通水流,防止污物堆积。结合古生“放生”文化,创建洱海生态保护教育基地。


低冲击:治理村落环境,鼓励房前屋后开放式种植微田园、微果园。利用废弃砖瓦进行环境与建筑建设,降低垃圾总量的同时也保持了风貌的连续性。


2. 综合性风貌治理,承扬“乡愁”空间

规划提出传承传统理念,创新乡愁空间的总体布局理念,规划上保护和延续古村格局,融入村庄发展的新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与交通体系,形成东西向由山至海的核心风貌轴线和南北宅绿相依的宅地。村庄建筑布局错落有机、地域民族风格浓郁,公共空间彰显文化底蕴,将古生村塑造成为承载美丽“乡愁”,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当代宜居乡村典范。规划提出三个层面空间策略:


见山望水的总体架构——基于现有的山水空间廊道,通过对村庄建设的管控与空间整理,强化村落中山水空间廊道的强化与构建。


传统风貌的街巷空间——以传统风貌的街巷空间为标的物,强化要素特征,界定要素控制范围,整治要素环境缺陷,提炼要素自然特征,深度传承场地的街巷空间特色。

宅田相依的景观特色——依循原有村庄建设布局的自然法则,三五户为组群的集聚离析式布局,创造田中有宅,宅中有田的空间布局景观特色。

3. 清单式项目计划,落实“乡愁”建设

古生村的规划建设得到了来自省州市镇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村庄的整治工作处于“资金等项目”的情况。本次村庄规划同时也是行动规划,规划结合云南省示范村专项补助资金对近期建设的项目进行选择与梳理,项目涵盖与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和民生发展紧密相关的道路、污水、给水、环卫、电力、亮化、绿化和公共服务等工程与设施。


近期重点项目规划团队与村民代表、镇相关部门、施工建设单位紧密配合,确定工程做法与项目概算,确保项目的落地实施。

 

规划内容


1.文化传承——强化六个空间特色

(1)一条古街展历史

即东西向村心路,串联村口、村史馆、水晶宫、福海寺、大青树广场、古戏台直至龙王庙、回春阁,集中展现了古生村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规划为村民公共活动与旅游观光的核心轴线。


(2)一条主巷载乡愁

即南北向村心路,贯穿古生全村,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轴线。规划保持原有街巷的空间尺度和比例,在改造和整治中采用传统的风格与传统的材料,景观种植上增绿添彩,使其每个细部都体现出传统的文化记忆。


(3)一个中心便民生

包括以大青树广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设施和以新村委会为核心的生活服务设施,包括村史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幼儿园、文化室等。


(4)一条溪河护清源

即村北的阳溪河,采用生态岸线、净化湿地等生态举措,把文化、观光、自觉生态保护相结合,成为“三清”与洱海水资源保护的示范。


(5)一条景带引新产

即沿海西的旅游景观带,以沿海为先导,通过街巷和内部小广场田园为引导,带动古生融入大理海西的旅游体系,促进村庄的产业转型,发展民宿客栈、观光体验、特色产品等。


(6)一个节点纪本生

滨洱海龙王庙节点,是古生村“放生”活动的重要空间,打造“古生放生”为世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生旅游的标志和特色,规划结合滨海湿地向北拓展龙王庙放生广场用地,形成集文化体验、庆典集会、科普教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性节点。


2.村落提升——实施六项提升规划

(1)道路系统规划——全面硬化、亮化,交通方便

尊重并结合古生村现状肌理特点,将其道路规划为:“三纵、三横”结构。三纵:环海路——村东侧沿洱海沟通南北交通的主要道路;村心路——衔接凤鸣桥—广场—戏台—齐家沟—南进村口;在村西规划南北向道路——沟通村西南北交通。三横:阳溪路——激活村北侧东西向交通;进村道路两条——沟通福海寺、本主庙、广场、戏台、龙王庙,且东接环海路。道路单侧布置路灯,村内主次巷道均要全部硬化,景观化。统筹规划给水工程、污水工程规划。


(2)村庄风貌管控——尊重历史民俗文化

基于古生村文化特色、建筑风貌,规划将古生村的功能定位为体现白族风情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形象定位为“山海古生田园,最美白族白族名村”。其风貌特色定位为:苍山洱海,白族明珠。是苍山洱海边,最能体现白族建筑风貌以及民族风情的璀璨明珠。改造不协调风貌构筑建筑物,精细化改造措施建议。深化对绿化空间、街巷空间等空间的改造。新建建筑应充分挖掘白族文化,体现民族民居特色,在风格、立面、色彩、材质等方面金乡控制引导。


(3)村庄产业引导——生态化、增值化、特色化

根据古生村的特色进行定位:转变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共生发展的规律,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根据其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产业主导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民俗乡村旅游。


(4)完善公共设施——系统化、共享化、整体化

生活服务设施:规划古生村村庄生活服务设施围绕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市场、卫生站、文化站形成文化、卫生、体育、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另完善村组配套设施,规划布置垃圾收集点、公厕、停车场等设施。生产服务设施:集中养殖点两处,以及服务平均分布于田间的农具、肥料堆放点、休息亭和洗菜池。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站、旅游服务设施、观光农业配套设施、古生村文化旅游建筑——水晶宫、福海寺、龙王庙、古生戏台等。

 

古生村的规划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特征,在深刻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精细研究场地特征的基础上,以三大乡愁策略为核心,着力强化村庄的六个特色空间,从六个维度深化、强化古生的文化、民俗、空间特色,保留乡愁的灵魂,升华人居的境域。

 

项目主要编制人员:匡晓明、刘文波、王路、曾舒怀、吕圣东、邵宁、王剑威、张利敏、张明辉、杨娅琳、夏斯奇、赵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