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卅五·掠影】城市规划行业装备的第一台计算机


陈燕申

中规院交通院轨道标准研究室研究员

1、报到和领任务

1983年,我从上海铁道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8月份报道的那天,人事处说让我去找交通所副所长闵凤奎。在北配楼三层的一间约1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老闵接待了我。办公室放了7张办公桌,十分拥挤。老闵说交通所承担的“六五”课题“天津市货物流动规律综合研究”,要进行货运调查,并全数调查货运车辆出行,办公室其他人都去天津组织调查了。此次调查数据量会很大,已经订购了一台美国的计算机,用于调查数据的处理。


老闵要求我尽快熟悉交通工程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机动车出行调查项目进行准备。具体的任务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建立计算机机房,教会其他项目组人员使用这台计算机,组织数据处理工作。


2、安装计算机和空调

9月初,从美国进口的计算机到了北京,老闵派董苏华、马林和我去北京酒仙桥国营北京有线电厂(电子工业部第738厂)提货。计算机到院后,老闵找到我,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房装修。在80年代,计算机是高级设备精密仪器,要安装在带空调机的专门机房。当时,空调机更是昂贵的设备,属于国家控制购买商品。老闵让我带上审批材料去财政部控制商品办公室(言称“控办”)办理购买空调的批件。


一个周一上午,我到了财政部,“控办”的办公室在院子内西侧的平房内。我向工作人员递交的审批材料,初审后认为资料齐全,被告知,回去等消息。想到老闵的交代,我就说,我们领导说让办完审批才能回去。工作人员说你等也没用,要审查和领导批准。我当时年轻气盛,说我就等在这,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工作人员不置可否,我找个椅子坐在那里,一直坐到中午。中午工作人员要锁门、吃午饭,我没有办法,只好回到北配楼办公室。想着老闵的交代,第二天上午8点整,我又到了财政部“控办”,昨天接待我的工作人员打开门,让我进去,他去了别的屋子,一会的功夫回来了,对我说不用等在这,会很快审批。我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只能继续等在这里。无奈之下,那位工作人员说,本周五可以来拿批件。我欢天喜地的回到办公室,向老闵复命。并计划下周把空调买回来,装修好机房。


大约是下周三午饭后,我带上购空调机的批件和支票,乘103电车直奔王府井百货大楼。找到专门的“集团商品部”。柜台里也只有2种窗式空调,5000多元一台,没有什么选择,交了批件和支票,提了货准备返回院里。这时才忽然想起,如何把它运回去?那时没有随时可叫的出租汽车,用院的车也费周折,正在犹豫时,看到门外有人力三轮车。从百货大楼到百万庄开价5元(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月工资是56元),我还价是“车上再坐一个人”。蹬车人迟疑了一下,就答应了。空调机拉回办公室,老闵很满意。我立即着手进行机房建设,很快就完成,并将计算机安装起来。


现在看来,这台计算机配置实在不值一提,型号是CCS-300(California Computer System 300,“加利福尼计算机系统 300”)CPU是Z-80,采用多用户OASIS(绿洲系统)和单用户CP80的双操作系统。内存只有256k,外存储采用双软盘驱动器(8吋×2个,使用二种8吋软磁盘,单面128k和双面256k),由于支持多用户,配置了2台12吋CRT显示器,并连接了一台16针的宽行针式打印机,在软件方便则是提供了BASIC、Fortran等编程语言。但无论如何,这是我国城市规划界第一台微机,开启了城市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先河。当时,这台计算机总价7万余元。由于经费所限,当时这台计算机可以配置一个20M的硬盘。


3、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组装后开始调试软件系统。项目组全体成员都去了天津参加货物流动调查。我留在北京为下一步数据录入和处理设计软件系统。1983年10月,天津货物流动调查启动,共调查的10万辆货运卡车的一日出行。动员了2000名调查人员,发放了7种表格约20万张之多,整整装满了一辆载重3吨的卡车。调查完成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数据录入程序和数据库软件。我根据调查表的结构,先设计数据存储结构,再用BASIC语言编写录入程序,实现用数据文件存储调查结果。聘用了4名数据录入人员,用2台终端分成2班录入数据,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全部录入,数据量有340万个,存满了几十张8英寸的磁盘。


由于没有硬盘机,计算机的启动要使用一张系统盘,系统启动以后,再将系统盘取出,插入应用软件的磁盘,另一个驱动器专门用于数据记录和存储,处理时一张一张顺序读取。


当时的计算机软件很少也很贵,没有今天常见的诸如EMME/II、Minutp、TransCAD、Trips等交通专业软件。我们不仅编写数据录入和存储程序,而且编写了数据检查程序、统计程序、分析程序.。项目组的董苏华、谢小郑、房永达这些学交通工程专业的,也根据各自的任务编写程序。当时,我们用自己编写的程序,构建了交通分析模型,如重力模型、交通分配模型、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层次分析模型(AHP),还有制表程序等,甚至还编写了绘图程序。实现了计算机绘制OD图和交通流量图,这在当时是很新奇的成果,也是一次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大创新。


在朱检松所长的领导下,我们完成了“天津市货物流动调查研究”,这是城市规划行业第一个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完成的科研项目。之后,我们使用计算机完成了深圳市、十堰市等的交通规划,并形成了“城市交通规划软件包”。标志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从定性加手工统计分析跨入定量分析新阶段的开端。也实现了从前用算盘和计算器难以完成的城市交通分析和模型构建,软件包参加了1986年的“首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并获得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颁发的“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项目评比三等奖”。


4、感想

我作为恢复高考后78级的大学生,是国内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实习用的是国产中型通用数字计算机CJ-709型,内存32K,速度12万次/秒,体积有一个文件柜大。程序是用高级程序语言如ALGOL、BASIC、FORTRAN 、PASCAL。虽然是“高级语言”,但是输入时先把高级语言翻译成二进制机器语言,用穿孔机打在纸带(或卡片)上,输入用纸带读入(读卡)器,输出的程序也是带孔的纸带,从机房出来的同学都是手里拿着一卷有十几米长的纸带。在校毕业设计时,已经听说有“微型计算机”(当时称为“微机”,今天常称为“台式计算机”)。算得上十分先进的科研设备。那时,微机以主流CPU进行分类有zilog-80XX,Intel808X,Motorola 680XX三大系列以及独树一帜的苹果系列(Apple I和II,CPU为MOS科技的MOS 6502)。Zilog系列在台式机市场上不久就销声匿迹(2000年转向专做单片机),Motorola转向专做移动通信产品,只有Intel系列持续至今天,并成为计算机的主流CPU,Apple则发展成为当今大名鼎鼎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制造商。


 今天的笔记本电脑的内存规模比较30年前的CCS-300,至少是8亿倍以上,运算速度(主频)是2400倍;当年20M外存储器每字节存储单价是今天移动硬盘的20万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真是30年前难以想象。


当年进口组装CCS300的738厂所在地酒仙桥地区,沧海桑田,已经变身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始终不变的是创新精神。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需求的增长,80年代的中规院交通所2013年已经扩大为城市交通专业院。昨天累累硕果,已化作今天的发展的沃土,中规院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正在激励着交通工程师和规划师不断学习、进取,创造中国城市规划的美好未来。

关于我们


中规院交通院始建于1982年,是全国性的交通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机构,承担国家城市交通领域政策和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承接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委托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研究咨询,组织学术交流。


原创文章检索:

回复“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

回复“2”:拥挤收费的政治策略

回复“3”: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探讨 ——以重庆地区为例

回复“4”: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特征与交通发展策略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回复“5”:公交改革在中国

回复“6”:大型国际活动交通组织规划方法综述

回复“7”:共建长株潭交通一体化 ——株洲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策略与实践

回复“8”:对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回复“9”:高速机动化下城市道路功能分级与交通组织思考

回复“10”: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比较研究

回复“11”:我们能从道路交通拥堵中学到什么

回复“12”:公共自行车系统——里昂

回复“13”:中国电动车自行车发展浅析

回复“14”:出租汽车行业稳定与发展探讨

回复“15”: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现状特征与趋势展望

回复“16”:TOD内涵分析及实施框架

回复“17”:城市交通设计思考

回复“18”:发展中国家机动化讨论

回复“19”: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 ——以北京市为例

回复“20”:地震灾害与交通系统应急规划

回复“21”:城市交通设计实践之:北川新县城规划中人性化交通系统的构建

回复“22”:《城市交通设计导则》简介

回复“23”:快速公交专题之二——公共交通规划思考


原创声明:本篇文章为中规院交通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他机构或自媒体转载,务必后台留言,申请授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