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与磐石共舞



据说这是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


钢钎、锤子、砧子,以及大大小小的原石曾是他们最忠实的伴侣,件件冷硬、沉重。然而一块块顽石经过他们的精心锤打与雕凿,最终变成了一件件或实用耐用的器物或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无论是石雕还是石刻,那一件件石碑、石柱、石桌、碌碡,似乎用它们的存在证明,世间除了天工,还有人巧。创造这些奇迹的工匠,民间称其为石匠,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石匠已经越来越稀有……


“几年无好肉”


大寒前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因为时近腊月,家家开始准备过年。我们在丹麻镇拉庄村寻访民间艺人之时,安永林——这个当地小有名气的石匠,正在帮助乡邻杀猪。


安永林家三代石匠,如今因为采石工具大多比较先进,加之人工的体力与工艺都不如现代工具来得快,一些老石匠渐渐地被淘汰了,安永林也未能例外。


今年52岁的安永林个头不高,身形清瘦,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朴实。穿着皮围裙的他顾不上换衣服,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安永林说,以前,谁要想当采石匠,就得跟着师傅学,一年没有工资,每天要挑工具箱跟着师傅转,几年之后,才能出师。他的父亲、爷爷都是石匠,他的手艺得自长辈所传,加上他心细、好学,有悟性,很快便能自己揽活单干。


白天在山上采石,傍晚收工回家后,还要锻打采石的铁件工具,石匠自然既苦又累。当安师傅伸出他的手时,记者留意到,这双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伤口,可以想象,这双手曾经承受过多少伤痛。


几年无好肉。”这是安师傅的原话。石头坚硬的质地,决定了用钎子和锤子一点点地剥离时的艰辛程度,不是真正经历过的人,很难感受到。如果手劲一松,或者心思不集中,钎子扶不稳,那铁锤就有可能砸在自己手上。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样的活了,除了吃不了苦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现代化采石机器的运用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却也无情地淘汰着原始的纯人工操作。石头能经得住风雨侵蚀,石匠却不能抗拒市场大潮的冲击。


今非昔比


石匠简单地分,有粗匠和细匠。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和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匠一般是在山下或磨或雕。安永林既是粗匠,也是细匠。说起“放大山”、“开大山”、“挖窝子”安师傅变得十分健谈。“张师傅放了线,李师傅再不看。”安师傅说,这是早年开山采石时普遍遵循的老规矩,现在的人,似乎不再管这些老规矩,没有禁忌,少有约束,也没有了底线。


安师傅从18岁跟着父亲边学艺边干活,从找料、选石,到采石、运输、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他们做香炉、柱顶石、拱北、石碑、石桌、碌碡。早年安师傅或跟随父亲或独自一人到过西宁以及周边的许多县区做过活。拉庄曾有一个金刚寺,如今只剩下遗址,其中就有安家父子所制的一米多高的石塔。


安师傅的石料来源是互助北山,他们经常在北山扎帐篷采石,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石质各有不同。取石时,他们或用扛子撬、或用锤子砸,得把巨大的石块按需要分为小块,然后由骡马或架子车拉运到加工地点,然后一刀一凿地进行加工。二三十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得着他们,捣臼、碑文、石磨、石狮子等等全是石匠一加工出来的。


如今,安师傅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接不到活了。安师傅也没有徒弟,不是他不愿意收徒,而是没有年轻人愿意跟他学,看来安师傅的手艺要在他这一代画上句号。


做石匠苦和累,而且收益少,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学习也是必然。安师傅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制作石碑,从采石至制成,市场价在300元左右,而其中仅石料钱就有200多元。细算下来,石匠本人的收益并不多,而耗费的精力和工夫却不少。


最后一件精心打制的石器


在安师傅家的院子里,放着他亲手制作的一个三足石鼎,高约80公分,直径有70多公分,这是安师傅精心打制的最后一件石器。安师傅说当时他还想为石鼎打上耳环,设计图都已经做好,但因为工艺复杂,而自己的孩子因为十几年前患糖尿病一直在家,医药费成了大问题,便再无精力投入这来钱少的石料加工制作,便不了了之。石鼎的旁边是一个石臼,也是安师傅亲手打制的,用来舂麦仁等物。



细看那个石鼎,花岗岩的质地细密、紧质、坚硬,外表已经被安师傅打磨得光滑而平整,在阳光下泛着青白色泽。


当安师傅在石鼎旁让我们照相时,安师傅十分配合,按照我们的要求或蹲或站,没有丝毫不满或不耐烦。他说打制这件石器时花费了许多工夫,倒不是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只是喜欢,自己想做,便去做了。如今安师傅想找人为他做的这件石器起名,并想让它进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手艺。



当安师傅给我们展示院门外他刻制的石碑时,因为石碑的碑面是朝里的,一时无法看到安师傅精心雕刻的花纹。于是安师傅拿出工具来,先从中间将两块紧靠的沉重石碑撬出一条缝,然后凭借双手的力量和膝盖的支撑,硬是将沉重的碑身翻面,让我们看到了雕刻细致的凿纹,有对称的菱形和圆型图案。每一根线条都匀称、流畅,每一个纹饰都有着精心打磨的痕迹。


安师傅说他还想做石狮子,但是石源少、市场打不开,个人的能力有限,加上又没有传承人,只能放弃。


安师傅拿出一个红皮的聘书,这是互助丹麻土族民俗文化联合会民间技艺协会为会员颁发的聘书,2009年12月由丹麻镇人民政府颁发。据了解,丹麻镇成立了民俗文化联合会,下设刺绣、土族花儿、民间曲艺等多个协会,摸底调查工作已经基本做完,镇上打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或传承人。



看着安师傅充满期待的表情,回顾安师傅几十年艰辛人生,潮起潮落,我们除了希望安师傅的手艺在博物馆展示,更希望他所热爱的工艺能让他和他的家人真正脱贫致富。


作者:雪归 、马咸珍、安生海

编辑:杨子凌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北京筑梦乡村城乡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等参与协办的“匠意乡愁,镌刻文明——首届寻访民间建筑工匠”系列活动已正式开始,组委会也陆续收到一些优秀稿件,我们将通过不同平台择机选发部分稿件,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积极投稿哦!积极投稿哦!截稿日期5月20日。(活动详情,请点击【感动】民间工匠大赛延长报名中

往期回顾

1、一个古建筑工艺匠人的乡愁

2、古建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3、藏在画家村里的民间制鼓人

4、石匠二代

5、【感动】民间工匠大赛延长报名中



乡村文化人  

      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聚合全国农研专家、志愿组织、公益社团、乡友力量,为亟需支持的乡村提供乡土调研、创意传播、社区凝聚、人才培训、生态修复、乡村设计、品牌孵化、创业众筹等多项志愿服务。作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一级社团,RCRA本着精准造血、务实坚持、接力跨界、合作创新的态度,为全国乡村能力建设提供志愿服务。欢迎广大乡村基层管理者、社团领袖、研究人士、设计师、志愿者加入我们,一起实现“文化乡村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