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10):房前屋后有美能吃
传统的中国乡村,对勤俭的执着、对土地的重视,无以复加。
房前屋后,路边坎下,边边角角,但凡能用得上的地方,绝不会浪费,一定要种上蔬菜、瓜果。
这样做当然很少出于美观的目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有什么“绿化”的概念,这样是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尽可能地产出,为贫瘠的生活,争取更多的资源。
据说这种顽强的传统,还被有些老人带到了国外。
一根瓜藤,为苍老的旧居,平添多少生机和意趣
时至今日,在物质生活极大富足的年代,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想法设法种菜,村里的人们却把一块块菜地撂荒。
拥有一块吃着放心、吃得美味,还可以欣赏瓜果蔬菜之美的菜地,竟成了一种奢侈。
园子里摘菜、水井边洗菜、巷子口择菜,是渐行渐远的乡村风景
当我们在谈论“保护村落格局”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说路网、水系、肌理……往往忽略了这些小块小块的菜地。
当我们在谈论“维持乡村风貌”的时候,注重的可能是房子风貌是否协调、信号塔和电线是否扎眼、绿化是否采用了本土树种……往往遗忘了这些支离破碎的园子。
为了乡村的美丽,有些地方,把村里的空地,要么抹上了水泥,要么种上了花草,更喜欢把菜园子里的丝瓜花、南瓜花、豇豆花、辣椒花、茄子花……换成玫瑰花、牡丹花、郁金香……认为那才是美丽。
于是我们不再能够“油下锅了再去摘菜”,于是我们不再水井边洗菜聊天,于是我们不再有竹篮,却有了大堆难以处理的超市塑料袋……
竹篮快要被塑料袋取而代之,去“采摘”成了奢侈的活动
我奶奶、外婆总是说,去菜园子“讨菜”回来做饭。
是的,是“讨菜”。生于天地间,向天地乞讨着过日子。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然变得那么狂妄,整天想着征服自然,或者无度地索取。于是为了环境整治,耗费无穷的精力和资源。
能吃的美丽
太阳爬上山头,湿漉漉的晨光中,篱笆上的南瓜藤碧绿清幽,藤上的绒毛在逆光中晶莹发亮。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吗?
何况这种美还能吃……
【相关链接】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