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15):仰卧在大地之上
传统民居,绝大多数都美得让人如醉如痴。而当代的农房,可以直率地讲,说得上美的,并不多。
优美的山水田园中,却是一群群丑陋的房屋,实在有点煞风景。尤其是在社会已经从小康向美丽阶段过渡的时刻,这样的情况,就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于是各地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整治工作,穿衣戴帽啊,平改坡啊,统一粉刷啊,画墙啊……
都搞得不错。
秀丽的山水田园,不太好看的农房
但有个问题始终没有搞得很明白,那就是在外貌上:传统民居为什么美,当代农房为什么丑呢?
也许是外来的游客更喜欢传统民居的沧桑感啊,也许是乡土材料让人觉得亲切啊,也许是当代农房施工粗劣啊,也许是胡乱堆砌的罗马柱没有传统内涵啊……
都有关系。
就算是精心设计、用材考究的农房,与大地的关系,是明显区别与传统民居的
如果单说与大地的关系,也许是因为:传统民居与当代农房,和大地的关系不一样。
传统民居在整体上强调水平展开,绝大部分房屋的高度比宽度要小很多,轻轻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潜意识中给人安详宁和的抚慰。
就算是少有的多层民居,比如作为大型集合住宅的土楼,虽然高度很高,但仍然要比宽度小;就算豪族的高门大宅,单个建筑可能高耸,但却因为连片存在、屋檐相续的原因,整体上仍然呈现出躺卧在大地上的感觉。
水平展开的传统民居群
而当代农房,因为供给的地块总是有限,却又需要更大的面积,只好盖三层、四层……更多层,于是就形成了完全和传统民居不一样的、垂直站立于大地的形态。
而且,当代农房大部分是相互孤立的,你一栋,我一栋,像是一根根的筷子,插在地上。
这是完全不同的气质。
这是无法变更的实际。
就算是传统多层住宅,整体上宽度也远大于高度
这启示我们些什么呢?
试图以体现“传统风貌”为目标,给当代农房穿衣戴帽、平顶改坡顶、描眉画眼……是徒劳的、浪费的,是以一种丑陋,代替另一种丑陋。
给一个金发碧眼的,穿上马褂戴上瓜皮帽,就有了中国人的气质了么?
洋人在一般情况下就该穿西装。同理,钢筋混凝土当代农房,就该有钢筋混凝土当代农房的样子。
都可以很美、很动人。
水平展开的民居、村落,安详地仰卧在大地之上
因此我们不是要把当代农房“整治”出什么“传统风貌”,而是应该让她美丽,美出自己的特色来。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什么夯土墙啊,坡屋顶啊,木门窗啊,这些传统风貌的皮毛,绝不是该追寻的方向。
牢牢保护好传统民居,积极创造出新的农房,成为我们留给后代的又一种遗产,这才该是我们要做的。
【相关链接】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