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内涵与途径

注:河北白洋淀 | 图片源自网络。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提出将北京建设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完善首都北京的功能、治理首都大城市病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区域规划、区域经济等方面学者热议的命题,各方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就北京功能定位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言,这些讨论当中涉及的概念较多。为进一步探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必要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明晰,例如,首都功能与北京核心功能等。只有论述清楚各概念的定义和内涵,才能进一步展开准确的分析和讨论。

本刊2017-6期《北京核心功能内涵、本质及其疏解可行性分析》一文首先指出,目前关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讨论和建议可操作性较强,但是,人们对于首都功能和北京核心功能是否存在区别这个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两者被看作是同一概念,实际上,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文章明确所谓“首都功能”,与首都属性紧密联系,包括国家形象属性和中央政府所赋予的高级别政治地位属性,对应国际交往功能和政治中心功能,而“北京核心功能”则是指其赖以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应与优势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对应文化中心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进而文章推论认为,北京非首都功能应包括北京部分核心功能和北京发展定位之外的非核心功能两个部分。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文章认为,北京之所以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问题,原因并非聚集了过多的城市功能,而是没有能够突出培养和发展重点城市功能——核心功能的优势不够明显。文章认为这是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真正内涵所在。进一步,在分析疏解非核心功能的优势与不足问题时,文章指出,除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以外的城市功能都是北京非核心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当中很大一部分为城市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提高的源动力,影响着城市的安全与稳定,盲目将这部分功能全部迁出北京,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文章阐述了北京核心功能的本质和疏解的可行性,认为政治中心功能和国际交往功能是首都属性自然附带的功能,不具备疏解条件;现有北京功能中与首都功能存在矛盾并妨碍首都功能的功能,即使属于核心功能范畴,也应适当疏解。最后,文章重点提出了北京文化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疏解的详细措施。文章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具有政策参考价值,关注京津冀国家战略的同仁应可从此文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