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人,就算漂泊异乡,心也不曾流浪。
因为我们有故乡。
传统的中国人,走得再远,始终也不会忘了回家的路
故乡是什么?
是砍过柴的山、摸过鱼的河、涂鸦过的墙、撒过尿的大柳树、骑过牛的田陇、路边磕破过头的石块、念过书的学堂、打过架的公屋、偷吃过肥肉的厨房……,还是垂垂老矣的爹妈、隔壁慈祥的婆婆、情投意合的兄弟、青梅竹马的姑娘……?
都是,但不全是。
谁也说不清。
故乡,也许就是身在他方的时候,一旦想起,又是甜蜜,又是酸楚的朦胧感觉吧。
月是故乡明。家园的召唤,是那样强大而执着的力量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背井离乡,是多么难忍的凄惶;叶落归根,是那样坚定的愿望。做了官,庙堂告老,教村里的娃娃读书。发了财,衣锦还乡,修桥铺路盖房。哪怕一事无成,也要回到故里,伴着祖居老去;就算客死他乡,亲友们也得想法设法让他祖坟归葬……无论生死,无论身魂,总要回到家乡。
传统的中国人,心中永远有故乡,而且因为故乡的存在,才有了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的坚强。
塘作半月,提醒远方的亲人,我们仍未团圆
旧居门楣上的郡望堂号,让子孙永远记住,自己从哪里来;祠堂墙上写着的仁义礼智信,让后代知道该往何处去。族谱里记载着先人们的荣光,口耳相传着做人的榜样。就算想干点坏事,也得前后掂量掂量,是否愧对列祖列宗;如果作奸犯科,那只好永远漂泊,因为哪有脸见父老乡亲……
传统的中国人,心中永远有来自故乡无形的力量,激励人们向上,警戒人们堕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支撑了整个民族的道德脊梁。
郡望堂号,让孙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
还有很多很多故乡给予我们的无形力量,延续着一个村庄,延续着一片乡土……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唯一的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始终没有消亡。
叶落归根的传统,让故乡人丁兴旺
时代进步了。今天做了官的,发了财的,很少会还乡。很多人拼尽一生所能,就是从村里流浪到县城,从县城流浪到北上广深,从中国流浪到美加澳……
有人说,心安处即故乡。可是,真的心安吗?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记录家乡善事善人的功德碑,或者敲碎了铺地垒猪圈,或者在荒草中湮没无迹
我自己的故乡,那山,那河,那树,那房,早已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成了一片水泥。
有故乡,人们来有源,去有方。
有故乡的人,身可以漂泊,但心从来不会流浪。
纪念那些旧时光。
图文:李华东 ,编辑:周利红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及公益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往 | 期 | 回 | 顾
7、当设计走进乡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乡村文化人):就算漂泊异乡,心也不曾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