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韧性视角下气候移民安置的得与失:基于越南的案例研究
Explo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related Displacement for Just Resilience in Vietnam
源自:Urban Studies, 2019,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9830239
作者:Fiona Miller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气候变化在三角洲、洪泛平原、沿海地区和地势低平的岛屿等地造就了诸多阴影地(shadow place),即那些为了更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而被战略性舍弃的地区。作为适应性规划的重要部分,阴影地的居民或被迫自主移民,或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进行大规模的再安置(resettlement),但这往往会切断再安置者与社区成员以及地方的联系,并使其因缺少生产资料和营生方式而陷入贫困,形成新的脆弱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公正韧性的概念,并发展了其在再安置规划语境下的分析框架。公正韧性指的是能使居民在受严重干扰之后,以平等、公正、包容的方式恢复、再造营生能力,并且维持基本地域、社区和经济联系的各种条件的总合。作者认为,人与地方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其熟悉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是衡量公正韧性的三大指针。提升公正韧性的手段则包括再安置决策的程序保障(procedures underpinning decision making on resettlement)、成果产出的合理分配(distribution of outcomes),以及风险认定的多元化理解(recognition of pluralist understanding of risk)。作者应用以上框架,以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地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为案例,分析了该地区波及数百万人口的政府再安置项目在程序、分配和认定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并在结论处提出了具体的提升改善措施。我国部分地区也面临着相似问题,此篇文章中的公正韧性视角有助于启发我们制定更合理的移民安置政策与方案。
逐利的城市:亚洲城市政治中的房地产转型
Cities for Profit: The Real Estate Turn in Asia’s Urban Politics
源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8, 42(6): 1159-1160
作者: Gavin Shatkin(原著作者),Michael R. Glass(书评作者)
推荐:王磊,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leiwang@whu.edu.cn
本文是基于加文·沙金于2017年出版的《城市牟利:亚洲城市政治中的房地产转向》(Cities for Profit: The Real Estate Turn in Asia’s Urban Politics)一书所作评论。该书比较了亚洲三个国家的城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和中国的重庆,它们分别如何通过国家力量推动城市的土地开发,结果表明尽管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化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非西方国家的城市空间中,但却因地方情况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政治和空间表现形式。作者根据国家土地管理者的自主权和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管控这两个维度,将以上三种城市政治形态分别归纳为土地攫取型、占居型与国家规划型。其中,雅加达以其国家与资本利益捆绑,城市规划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土地商品化为寡头带来的利益,被界定为土地攫取型;加尔各答以其各方参与协商和集体行动的特点被称为占居型;重庆尽管与雅加达在给予土地管理者高度自主权方面相似,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有效管控,使其能通过规划来推动经济增长。最后,作者从这三个案例中归纳出了共性的特征:一是城市开发所产生的地租利润均被国家所获取;二是均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双轨制来实现土地收储;三是均产生了搬迁人群,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在增长和公平间保持平衡。总之,本书有助于从更广泛的比较视角来认识亚洲城市在全球化和自身改革背景下所采取发展策略的原因及其效应。
相关阅读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