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观点杂谈#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思考

观点

杂谈

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的生态补偿探索,始于2001年开展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生态恢复重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大江大河的上中游源头区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启了我国通过生态补偿激励大规模的小农户参与生态恢复重建的工作,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补偿实践。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支付的生态补偿特性。生态服务的购买者是政府,用公共财政给予生态服务生产者一定补偿,且主要基于生产者的实际行动和政府组织的林地检查结果,而不是依据生态服务的评估价值。退耕还林工程是典型的国家财政支付的生态补偿政策,覆盖范围广、规模巨大。市场手段的生态补偿是需要生态服务购买双方自愿参与的,然而,退耕还林工程中农户属自愿参与,分布比较分散,同时生态服务消费者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搭便车问题,这导致诸多消费者并未参与生态补偿的支付。

#观点杂谈#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建议:


科学核定退耕还林补助的标准与期限。退耕还林政策是一项通过补偿机制激励农户退出耕地开展植树种草、恢复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型国家财政支付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该政策既恢复和增加了江河源头、重要生态区域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又提高了当地社会的福利。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应介于农户损失的机会成本和退耕地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由于退耕林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不断改善,生态价值不断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应继续提高,但巨额补偿经费的可持续性及来源尚须科学依据。

 

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开展可持续的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退耕还林政策属于国家财政支付的大型生态补偿政策,虽然全区域采用市场化手段、筹集巨额补偿资金难度较大,但在小范围、可清晰界定生态服务产品及其服务对象的地区,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是可行的。如:水库上游的区域退耕还林户与水库经营者、水用户之间的补偿。

 

完善森林生态服务生态补偿的措施。一是开展生态补偿的预评估工作,林业建设项目的生态服务能否开展监测和定量化,有无开展相关评估的条件,这需要开展预评估来检验。如:某项目主要提供的生态服务产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的生态产品能否量化或是否具有量化的条件,这需要评估。二是要培育市场交易平台,当前缺乏有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建设的经费投融资渠道,须建立相关投融资机制,为有兴趣支持林业生态保护建设的企业或国际资金提供进入的途径。三是可预先了解相应区域社会或群体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需求,有针对地设计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探索受益者付费、公益组织资助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在开展生态补偿的项目区域开展跟踪监测研究工作,为评估和定量化相关生态服务价值提供数据支撑。(来源:中国土地)

观点

杂谈

砂石并非无限,滥采必须管住

人类在不断攫取砂石资源的同时,也在蚕食着全球的自然生态。前不久,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为满足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大量砂石正在被开采甚至盗采,随着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预计国际砂石贸易还将每年增长5.5%。同时,砂石资源开采也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影响,过去20年间,因砂石开采过量,河流三角洲沉积物减少和海滩侵蚀加速,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考验。


“砂石可能就要被人类用完了。”目前,砂石已经成为仅次于水的第二大开采和交易资源。我们常常以为砂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砂石资源在流失,而后备砂石补给却十分困难:岩石需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侵蚀、再搬运、再沉积等漫长的地质过程,才能逐渐形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砂石。

#观点杂谈#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思考

砂石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流营养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鱼类需要在砂砾间隙产卵繁殖,躲避天敌的捕食,达到水砂动态平衡。而随着砂石资源的滥采盗采,河流生态日益恶化。就我国来看,富春江上大规模采砂活动已经导致富阳河段的河床发生严重变形,局部河势恶化。在珠江水系,人工采砂使得珠江水位明显下降,对河床形态、水文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违法挖河砂、搞捕捞、搞运输,岸线被随意占用等情况,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变成了一个‘建设性’破坏。”


“是时候对这种把砂石当作无限资源的模式提出质疑了。”联合国报告呼吁对这个同时牵涉矿产开采、近海管理、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破解难题首先要从认识源头做起。长久以来,采砂只是被当作一项水事活动来看待,然而砂石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与系统审视这项活动。但由于我国采砂涉及范围广,缺乏完整的规划和勘探,导致水下砂石储藏情况难以摸清。当下,亟需编制采砂行业的规划,从全流域视角统筹考虑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对策来限定开采时间、开采范围和开采规模,兴利除害,将人为干扰限定在自然生态承载范围内。对于开采地点,需要根据影响程度划定可采区和保护区;对于开采量,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河流自然补充量,让河道泥沙可在丰水期间得到补充;对于开采时间,应错开各类水生生物洄游、产卵和越冬等阶段,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监管方面,由于河道采砂涉及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诸多部门,我国对河道采砂管理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存在责任不明等问题。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河道采砂需要办理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等,但是我国在采砂许可后的管理责任上没有做严格区分,在实际管理中,形成了只许可不监管、只收费不服务的混乱局面。因此,下一步在监管中,亟需加强部门合作,厘清相互职责,合力解决采砂许可后的监管问题,不让乱采滥采钻监管的漏洞。


此外,在开源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一些国外公司正在尝试使用光滑、细密的沙漠沙子来做替代材料问题,缓解河道砂石的匮乏。沙漠沙子是陆地上已有的巨大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较小,一些沙漠沙子已用于混凝土行业,制成的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已用于临时建筑的建造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联合国环境署的这份报告,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一边是砂石资源的刚性需求,一边是砂石滥采造成的生态破坏,我们唯有尊重自然,爱惜资源,科学施治,科技拓源,才能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观点杂谈#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