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

1798-1865

歙县人

晚清经济学家



文〡陈平民

图〡倪国华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歙县义成村东的社屋古树



王茂荫,原名茂萱,字树之,号薖甫,又字椿年,号子怀,是有清一代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声震朝野的名臣。


他的政治、经济、人才、军事、吏治和管理思想都十分丰富,卓尔不群。


他是清咸丰朝奏请发行纸币的第一人,其纸币兑现的货币观点受到咸丰帝的“申饬”,却得到马克思的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编第三章中特地加脚注提到他)。


1981年,笔者在《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他的遭遇》一文中将王茂荫称为“《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义成街景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半截祠堂



王茂荫的老家在歙县旱南杞梓里。


他在学业上是早达的,可在家乡却屡试不第。


道光十年(1830),他根据家里的决定,去北通州继承父业,管理祖父手上创办的“森盛茶庄”。


次年,正好赶上恩科取士,遂以考名茂荫捐监生应京兆试 ,不意竟考中举人,次年连捷成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他在官阶上是晚达的,在户部任主事、员外郎等微官闲职十余年 ,咸丰年间才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太常寺少卿等职,后擢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遭“申饬”后调任兵部右侍郎,旋转左侍郎。


他任京官三十余年,始终没有带家眷,长期住在北京原宣武门外歙县会馆中。


咸丰八年 (1858)七月,他因病开缺调理,曾先后迁居北京东城广渠门内玉清观和潞河寓所。


同治元年(1862)复出后,先后 署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和吏部右侍郎。


吏部右侍郎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职务。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村中的进士第建筑



为了缓解货币危机和财政困难,清咸丰朝在发行各类大钱的同时,也发行过纸币(“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王茂荫是颁行大钱的反对者,发行纸币的倡行者。


他先后提出过两个币制改革方案,即咸丰元年(1851)九月在陕西道 监察御史任上疏奏的《条议钞法折》和咸丰四年(1854)三月再次疏奏的《再议钞法折》。


在他倡行发钞之后,福建 巡抚王懿德和镶红旗蒙古都统花沙纳也分别疏请行钞。


王茂荫的行钞主张是一种力图防止通货膨胀的有限的行钞计划, 按照他的“先求无累于民,后求有益于国”和“行之以渐,限之以制”的原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最高限额1000万两,这对当时财源枯竭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因而他的第一个方案被议驳。


而花沙纳的行钞主张是一个无限制的行钞计划,却得到清政府的赏识,很快付诸实施。


由于王茂荫是咸丰朝第一个主张行钞之人 ,用当时主管户部的大学士祁寯藻和咸丰帝的话说,王茂荫系“户部司员出身,各事熟悉”,因此咸丰帝还是在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初二日将他擢升为官届二品的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政府主管财政货币的大臣之一。 


他知道现行钞法不是按他的方案发行,书面和当面恳求辞职,都不被咸丰帝允许,只好忧心忡忡地上任。


他上任不到半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钞票成了“吵票”。


以国计民生为重的王茂荫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挽回纸币信用,才上了第二个方案。


第二个方案的核心或者说灵魂,在于“兑现”二字,即允许已经发出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能够兑现以制银和制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


这对国库空虚的清政府来说,根本做不到,因而王茂荫受到咸丰的“申饬”,最后被 调兵部任职。


当时发生在清廷内部的这一“申饬”事件,被沙俄驻华使节巴拉第作为情报写进了俄文版《帝俄驻北京布 道团人员论著集刊》一书,该书又被德国人卡尔•阿伯尔和弗•阿•梅克伦堡译成德文,以《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 的著述》于1858年在柏林出版。


当时写作《资本论》的马克思从该书中知道王茂荫的事迹,他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个著名的脚注中提到王茂荫,脚注的前半段是:“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看得出来, 马克思对王茂荫关于钞币兑现的观点,是肯定的,赞赏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共提到近七百个人物,其中中国人只有王茂荫一个。


马克思提到王茂荫时,王茂荫在因病开缺前后。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首次行世时,王茂荫离世才两年。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侍郎奏折



王茂荫的故居,严格说来至少有北京三处,歙县两处,共五处,即歙县杞梓里故居、北京歙县会馆故居、北京东城玉清观故居、北京潞河寓所故居和歙县义成故居。


王茂荫的祖居地、出生地和青年时代的成长地都在歙县杞梓里。


杞梓里(今杞梓里镇)属歙县旱南,那是一个“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的山区。


明清时期,这里民人十室九商。


王茂荫的祖父王槐康和父亲王应矩就是闻名远近、贾名儒行的大茶商。


王茂荫一生享寿六十八,有一半光阴是在杞梓里度过。


他为官京师后,直到晩年千里迢迢辗转扶继母吴太夫人灵柩回里安葬,三十多年间五次回乡探亲或奔丧。


歙南民间有王茂荫“跪跪到石壁,哭哭到义成”的传说。


杞梓里地处高山峻岭,王茂荫因几次奔丧回籍和安葬继母灵柩,到的都是杞梓里,途中都得下马行跪。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义成故居所在的街巷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故居东边屋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现住民



王茂荫晚年迁居于义成,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来由的。


清咸丰、同治年间,徽州这个地方是太平军和清军反复争夺、激战频仍的一个军事走廊,老百姓所遭受的兵燹劫难史无前例。


王家迁居义成,就是因为杞梓里在咸丰末同治初为太平军与清军激战兵燹所毁,里闬成墟,一片焦土,因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


当年,王家的迁居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据说,原先打算回迁婺源,继而动议迁往江西吴城。


为此,王茂荫长子王铭诏曾奉祖母吴太夫人、母亲洪太夫人、姑妈 王氏及弟妹、儿女在战乱四起之际,赴江西饶州避难。


同治二年(1863)三月,饶州又有警,于是只好雇舟避难,王 茂荫继母吴太夫人就病死在避难途中,当时王茂荫正差次山西,同治三年(1864)三月,才辗转奔至江西吴城。


最后决定举家回迁,扶吴太夫人灵柩回籍安葬。


因为当时徽州不靖,王茂荫与家人在省城安庆还侨居了一段时间。


侨居期间 ,接待安置王茂荫一家的同乡好友柯钺病逝于安庆,王茂荫本人也旧病复发。


王茂荫儿子在为父亲所作的行状中说:“ 乙丑(同治四年,乙丑年,即1865年——笔者注)二月,由吴城扶柩回里,四月抵家,即经营卜葬事。时兵燹之后, 里闬成墟,人民寥落,亲族乡党多半流亡。府君以暮岁还乡,睹此情形,弥深悲愤。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东屋内景



王茂荫玄孙、笔者文友王自珍生前多次说过,先高祖茂荫公晚年还乡后,因杞梓里祖居毁于兵火,成了废墟,无栖身之所,遂决定由旱南迁水南。


原先选址雄村,拟购买雄村曹氏都堂公太太的梳妆厅,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歙县博物馆供职过的曹益丞先生上代住房,因曹益丞祖母认为曹家是名门世家,虽然家道中落,但也不能“仔卖爷田”,落下个 不孝骂名,执意不出卖而作罢,转而购得义成朱姓老屋,经修葺,名为“天官第”,举家迁居。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故居西边屋,俗称玻璃房



歙县义成是一古村落,西、北环渐江,东北、东与朱家村、庄村接壤,南邻罗家源。


义成原先有周、童、罗、陆、张等 姓居住,因周姓最盛而名周村,古时曾为歙县治所。


隋末,汪华将新安郡由休宁万岁山(古城岩)迁治于乌聊山,县治 附郭,改名义成,表示大义告成(一说当初议建县城之后,此地遂称“议城”)。


王茂荫迁居义成之时,义成望族为朱姓。


义成朱姓是出过富商的,将老屋转让王茂荫的朱姓人家,如若不是徽商巨富,也绝非小户人家。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故居正堂倒拆后留下的大墙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大晚报》当过编辑,后供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朱曼华,是歙县义成人。


他写过一篇《王茂 荫宅内读书记》,他在文中写道:“义成是歙县南乡一个小小的村落,但它却是新安江上一个最合理想的住宿区……上 首雄村小南海与桃花坝的景物,是歙县不可多得的名胜,下首朱家村,公路未通前,一个最热闹的市镇,无论由屯溪或 由徽州到杭州,都非经此不可。所以住在义成,不但可以适合精神上的修养,而且可以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村中最盛的时代,有三百多户人家,洪杨后,高大广厦多变作瓦砾场,居户不满二百,村子里的人家大半姓朱……王姓就只王茂荫一家,但因为‘天官第’的缘故,却受到村民的尊敬。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故居背面



笔者最早考察王茂荫义成故居,是在1982年,那是在当时供职歙县县委宣传部的文友鲍义来引领下,与时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编辑部供职的孙树霖先生一道去考察的。


当时,王茂荫的裔孙已星散各地,故居早已易主,比较萧条。


以后,笔者又去过几次,发现故居除了萧条,更有破败,每况愈下。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市政协在故居调研



故居地处义成村街中心,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系砖木结构的徽派风格。主屋三楹,一字排开,中间为会客大厅“敦仁堂”,右侧楼屋大门置于左廊,中厅后倒厅,前后都有天井。


据村人介绍,与故居跨街相对的,是当年王家的车马房 。


故居门前有下马石和旗杆石,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


大门门楣上有石匾“天官第”。


这些,可惜早已不存,现保存稍好的是左右两幢生活起居用房,形制都是前后两厅、三开间、双天井式二层楼房。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修葺后的部分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12月20日下午带曹天生访问王茂荫五世孙王自燮先生时,王自燮先生所说的话:


“义成故居是三幢联起来的。为什么买三幢?因为先高祖茂荫公三个儿子三个房头,一个房头一幢。现在大厅拆了 ,三幢房子也都卖掉了。大门口原挂有石匾‘天官第’,大厅内有‘敦仁堂’匾,都是李鸿章的字。据说,歙县方少求拍过照片。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修后的后堂



客厅敦仁堂中堂原挂有三大件:正中是《贞松慈竹图》,右边是王茂荫遗像,左边是鲍康所作《恭祝诰封一品夫人王母 洪夫人寿序》。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修后的玻璃房



王茂荫的这幅遗像,现为王茂荫的一个六世孙收藏。


1937年春节间,歙人英子(王任之)、方言(方士载)陪同王璜到义成访问时,擅长摄影的方言不仅将王氏后人见示的《王侍郎奏议》拍了照,还将王茂荫遗像和王茂荫重孙王桂培拍了照。


王桂培的那张照片是站在大门口拍的,从图片中还可以看到石鼓。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是同治四年(1865)六月廿二日(阳历8月13日)在义成“天官第”去世的。


同治四年四月,他扶继母吴太夫人 灵柩回杞梓里“继营卜葬事”和在义成买下朱姓老屋,举家迁居后的两个月左右时间内,即同治四年六月中旬,旧病复发,兼感暑热,延医服药,终不见效。


六月廿一日,身体愈益疲惫,他自知不起,即口授遗折。


遗折全文:


奏为臣病危,伏乞哀鸣,叩请天恩事:

窃臣皖南下士,一介庸愚,遭遇圣明,滥忝科第,由部曹转御史,洊升卿贰,显荣已臻乎极,报效未尽未涓矣。自丁忧 回籍以来,弱植渐形衰朽,比来一病,弥见颓唐,迄今益觉不支,自问万无生理。惟念受恩深重,当永铭子子孙孙;瞑目长辞,再矢报于生生世世。所有微臣依恋,感泣愚枕,谨缮遗折。叩请天恩,伏乞皇上圣鉴。

(同治四年六月廿一日口授)



王茂荫口授遗折之次日午后,药饵不能下咽,延至午后申时谢世。


其遗折后由家人请两江总督李鸿章代奏。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在义成惜别人间后,家人将其安葬在义成村对面岑山渡背后的御史山之半山中。


他在谢世前曾平静地告诉时人:“我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我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自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岑山渡墓葬



在黄山市委、市政府,歙县县委、县政府以及雄村乡党委、乡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王茂荫的故居终于得到了修缮,愚以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义成村西口大树,有王侍郎风骨


本图文已获倪国华(原黄山市文联主席、现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办主任、徽学学者)先生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徽州名人故居系列往期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皖南派):徽州名人故居|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