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杂谈
当前,全国整装的耕地保护督察正在各地稳步推进,这是新时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不忘初心”的“主动亮剑”。
坚持“对省督察”,是此次耕地保护督察的鲜明特征。关键是要压实省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切实提升督察效能和威权,确保中央重大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地方。结合学习和督察实践,笔者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理念创新,是推动省级主体责任落实、打赢耕地保护督察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自上而下做实对省督察。首先,充分研判形势,紧紧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宏观问题、面上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判土地利用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形势,把准对省督察方向。其次,强化省级整体管控和趋势变化,突出省级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计划执行、土地供应利用和违法用地等内容的管控,从以前年度延伸看趋势看变化,强化对省级整体情况的把握,发现重大问题及线索。
切实压实省级政府主体责任。对省督察首先是履责督察。首先,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从政治责任、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查起。要按照“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的原则,核查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指示批示、会议研究部署、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书签订、制度机制制定等情况,落实省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其次,利用重大典型问题压实省级政府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充分运用综合分析方法。首先,视野要宽,要加深对“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及“两统一”职责的领会,努力拓宽督察思路和视野,特别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处理,如退耕还林、水系等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等复杂问题,必要时听取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加深对问题的判断和认识。其次,分析要透,要充分运用总量分析、结构分析等方式,注重对问题背景、成因、危害等挖掘,并实事求是提出解决办法的建议。
借势借力督促整改重大问题,提升督察威慑力。充分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的经验,借势借力推动重大问题整改。要按照陆昊部长、总督察区分“ 实质性问题与程序性问题、公益性项目和私人牟利项目、政府错误与企业错误、政策问题还是执行问题”的维度,筛选一批重大典型案件,点名道姓约谈一批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市县政府负责人,按照“ 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查处一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
积极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法规制度完善。组建自然资源部门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督察机构“ 派驻地方、深入一线”,在掌握地方情况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充分利用省级督察及下沉督察契机,积极了解各种因情况复杂、相关政策法规之间有冲突或政策法规严重不符合实际而产生的疑难问题,如基本农田“上”茶山“下”虾塘等。同时,及时发现总结和报告地方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和做法等,为中央和部决策提供参考。(来源:土地观察)
观点
杂谈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对耕地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而耕地保护的理念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保护耕地,不仅关乎我们的粮食安全、人的生死存亡,更关乎生物的繁衍。不论是利用、管理土地还是治理、改造土地,我们都必须把科学认知土地当作逻辑起点。
土地资源,从根本上讲是土壤资源与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称。其中,土壤资源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太阳能固定并转化为生物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最宝贵的物质基础;国土空间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物质基础和山水屏障,包括每一片“山水林田湖草”。可以说,土壤资源是构成国土空间资源的基础要素,其健康状况决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说土地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因为土地是人地复合系统,人为作用、自然演化都会对土地系统造成强烈的甚至不可逆的影响,还因为土地资源与土地系统的自然性质也是极其复杂的,比如耕地资源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圈互馈、多元共生、多相共体、多层互通、多生级联的复杂体系。其中,多圈互馈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智慧圈的互馈关系;多元共生是指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多相共体是指耕作土壤的固相、液相、气相“三位一体”,与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匹配程度;多层互通是指构成耕作土壤的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多生级联是指生产者(耕种作物及杂草)、消费者(农田系统动物)、分解者(土壤微生物和细菌、酶)。一个良好的耕地资源系统,就是以上诸要素因缘和合而成。
已故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土壤生态学家辛德惠院士,均曾反复强调过土壤资源的准生命特征。笔者认为,先贤所强调的这一根本特征,旨在告诉我们要顺应和尊重自然的生命机制,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就像是一块自行再生的圆饼,而保护它则是我们人类要做的事情,这样我们才有饼吃。只要这块饼还有几口没有吃掉,而且在吃其余部分时留有余地,那么这块饼就会自行再生,我们就可以接着再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形容。科学家通过比对研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农田、林地、草地发现,自然系统的多样性丰富而稳定,而人工系统则相对单一和敏感,病虫害易于发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弱,这也意味着土地提供并保障人类生存必需农产品的安全性下降。从这一科学认知出发,当代中国突出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其最深刻的科学依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理解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刻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向着生态文明新阶段发展的结晶。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物多样性是区分土地资源优劣好坏的根本依据。在现代工程技术体系支撑下,农产品生产可以突破自然资源的限制,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在这方面早已领跑。但是,在人类没有拥有摆脱地球以求生存之前,土地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土地资源保障我们人类生存的,还不仅仅是粮食、蔬菜、衣料,还有清洁的空气、水、土壤,还有关乎人类健康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等。
百谷草木丽乎土。百年前,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H·金用所著的《四千年农夫》一书告诉我们“尊重自然的传统农业生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百年后的今天,科学研究再次印证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让我们更加珍惜土地、更加尊重生物多样性,把从《四千年农夫》手中接管的土地用得更好、改得更优,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家园保护建设得更加美丽。(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观点杂谈#打赢耕地保护督察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