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观点杂谈#全面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

观点

杂谈

全面开启自然保护地
体系建设新征程

上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针对管理体制不顺畅、产权责任不清晰等难点痛点问题从根上施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全面开启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观点杂谈#全面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

无疑,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1956年9月,秉志、钱崇澍等5位科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92号提案。同年10月,原林业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在内蒙古等15个省(区)划建40个自然保护区的方案,以广东鼎湖山、黑龙江丰林、云南西双版纳等为代表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也随之建立,开启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


经过60余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数超过1.18万处,总面积约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领海的4.6%,使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遗产得以保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地长期以来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不畅等痛点难点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痛点难点问题,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从根本上提出了治理举措,可谓标本兼治的一剂“良方”,对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管理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以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指导意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以管理目标与效能为主线提出了“两园一区”的自然保护地新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更加科学、清晰地阐述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符合我国自然保护的现状和客观实际,夯实了高效运转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基石。


其二,针对多部门交叉设置、重复管理、标准不一、权责不清等问题,《指导意见》从自然保护地设置和管理的顶层设计上作出了全面考虑,改革以往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建立以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新体制,提出对现有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的任务、原则和要求,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地体系统一管理机构、统一空间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一套数。


其三,针对以往权责不清、管理主体缺失等问题,《指导意见》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明确提出自然保护地管理的3种模式,有助于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理顺和高效运转。《指导意见》按照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和自然资源产权关系等提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由国家批准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两级设立”,明晰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主体责任的界定和要求。


其四,针对保护目标不明确、功能区定位模糊、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指导意见》根据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立足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国情,提出了“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的差别化管控要求,将真正需要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让可以利用的地方得到科学合理利用。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体制的顶层设计,《指导意见》的出炉并不意味着这场改革就会一帆风顺。顶层设计能否落地,攸关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成败,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共同营造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观点

杂谈

生态修复需要“文火慢炖”

软嫩清醇,入口即化的“平桥豆腐”堪称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多年功夫的老师傅透露关键秘诀,其所用的汤汁必须是由鲫鱼脑配合老母鸡文火慢炖12个小时以上,材料和时间缺一不可。如果换用了高压锅,时间上取得了优势,但味道会大打折扣。


做菜煲汤是这样,工作有时亦如此。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大家都“摩拳擦掌”,铆足了干劲,有的地方制定了“3年”“5年”计划,有的甚至喊出了“大干300天,宕口变绿天”的口号。

#观点杂谈#全面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修复那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有时需要付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塞罕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郁郁葱葱的塞罕坝在经历了疯狂砍伐的岁月后,森林变成了沙丘,而后经过几代人的持续不懈努力,才又恢复了如今的美丽面貌。


近年来,各地不时曝光出的一些生态修复问题,看似原因多种多样,细究下来,大多源于急于求成。比如:有媒体报道中部某地为完成山体绿化任务,出资5万余元采购绿色外墙涂料,将裸露山体涂成绿色。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复绿任务提速完成,而实际上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自然生态,一场风雨便露了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有关省(市)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推进渤海生态修复工作中,遵循自然规律,禁止伪生态、实损害工程,就是为了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青山绿水中的“疮口”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宜居环境的形成也不可能一夕达到。我们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得修复不成反成破坏。


慢工出细活,文火出好汤。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拿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来说,我国大约有80万座矿山,其中约40万座矿山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需要修复或恢复。任务艰难险重,更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在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文火慢炖”的工夫,精心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自然资源生态。如此,“林茂水美”才能可期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才更能加速迈进。(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观点杂谈#全面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