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文〡陈惠艳

图〡刘方成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2019年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宿松“聚焦脱贫再发展,探索乡村振兴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北浴乡迎宾村,跟随着“易地扶贫”的脚步,品味他们的别样人生。

 

一屋一人,三餐四季



一个老字,就把光阴全收了。


出生于1967年的方国清今年已经52岁了,从事养牛已经二十余年,牛在他生命里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每当他提起牛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光辉,但是在提及子女问题的时候他却变得有一些沉默。


原来,他一直都是一个人。

 

在他说到自己这么多年都是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有些许落寞,话语间也多了几分停顿。


五十二年,一万八千多天,他的身边并没有出现一个一直陪伴他的人,也许他也曾期盼过那个人的出现,但是骨感的现实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工作、一个人住在医院里……


每天五点起床傍晚回家,晚上一个人对着冰冷的墙壁吃饭。


也许因为这种孤独的生活,他很讨厌一个人在家里呆着,每天吃完饭后他都会出去转转,和村里的居民们聊聊天谈谈心。


偶尔,他也会约上三五好友打打麻将。


就这样一屋一人,四季轮回,他孤身一人度过了漫长岁月。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 图为采访对象方国清(左边)



命舛数奇,道阻且跻


人们总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因为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但是方国清好像是被命运无情玩弄着的人。


八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家里兄弟三个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哥哥也不幸去世。


父亲一人的收入有限,无力支撑孩子们的抚养费用。


“那个时候家里是真的穷,穷得没有办法。”当方国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无奈。


在那个年代,生存似乎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后来慢慢长大,他开始去常州务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他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工作。


工地的日薪在30~60元左右,吃住都在工地里。


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劳累,但较之前的穷苦窘境也算得上是安稳了。


命运似乎总是爱开玩笑,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他的手臂骨折,需要做手术植入钢钉。


事故发生后,老板负责了全部的医疗费用,还专门为他请了护工。


经历了漫长的身体恢复期以后,父亲不想让他在外面闯荡,觉得他对养牛有很多的了解,所以叫他回家发展。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养牛事业。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 图为方国清养的肉牛



来了,“牛”日子


卖牛不难,但是要养好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有实干精神。


养牛人需要专门学习养殖和管理技术,平时也要经常去牛舍里转,清理圈舍卫生,查看牛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养出一头好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中的艰辛只有养牛人自己知道。


但是这一切在方国清看来确是轻松的。他的养牛规模称不上大,一共养了九头牛。


平时,他都把牛放养在山上,主要的食物就是山里的杂草。


每天早上他都会定时去检查一下牛的数量,确保自己的牛没有丢失。


方国清认为放养出来的牛才是最好的。


每年年末是卖牛的最佳时期,因为临近春节,牛肉的需求量激增 ,平均一头牛可以卖出六千块钱左右。


每年他都会卖出几头牛,收入维持在两三万元左右。


除了自己养牛之外,方国清还喜欢做点小生意。


附近经常会有村民想要买牛自己回家饲养,方国清抓住了这个契机,主动联系村民。


每天晚上,他都会打电话联系顾客,看看有没有人需要牛。


时间长了,顾客也会自己找上门来。


每成功卖出一头年,他能从中间获益一千到两千块钱。


养牛和卖牛的双重收入,方国清的生活已经渐渐脱离了贫困,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辟出了人生的新篇章。


身处低谷,只要不停下脚步,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来了,“牛”日子!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本图文由安师大新传学院赴宿松暑假实践团队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皖南派):方国清:深山里孤独的养牛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