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闭幕式精彩片段



短短的七天,转瞬即逝

我们走出课堂、工作室,
与身边的大地、百姓亲密接触……

“你眼中的街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用热情与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


将认领的街道当作家园一样去守护

让我们秉承一份共同的坚守和承诺

一起铸就北京老城灿烂的明天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在上篇各个团队的成果汇报总结中,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鬼使神差般地漏掉一支劲旅: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的MAU研习室团队,在此谨致歉意!


1

北方工业大学MAU研习室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综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周礼考工记中对于中国传统城市形制规定的一段描述。这些古老的形制决定了这里——国子监——北京城的心脏部位成为了延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同时这里也有北京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建筑——雍和宫。封建王朝的统治强制性的为这里叠加了宗教和教育的双层文化图层。如今的街道已经成为了北京城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一种缩影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有别于其他寺庙,在乾隆这个富有创造力的皇帝的规划下,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创造。如今这里依然作为北京城中重要的宗教场所,游人来来往往,无论是来参拜以求佛陀的庇护,亦或是单纯的来参观这里明清官式建筑的风姿,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周边街区,作为国子监街道周边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里衍生出了独特的宗教商业文化。


国子监

数百年来,国子监作为北京甚至整个中国的最高学府。它不仅仅是一所用来讲学的场所,同时也是举行儒家祭典的最高礼仪场所。能在这里留名青史成为了中国大部分文人的理想。


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中,所有重大的教育典礼都在国子监举行,在现代化的北京中,这些封建仪式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礼”的崇敬却持续传承了下来。北京的学校常常选择这里来举行学生们的毕业仪式或是成人礼,这种对仪式感的追求实际上成为了场所精神的延续。


高考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每年的六月七日这一天,附近考点的考生走入考场之后,他们的家长便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走向孔庙。他们会若有所思地站在街道上发呆,心中为孩子默默的祈祷。他们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也许是被这条街道独特的场所精神所吸引的吧。


采访

居住在这里的大爷在街道整改的过程中有一些独到见解。他表示,现在街道相比以前干净了许多,虽然有些吵闹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改造中,要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家各户在是秩序中凸显个性,在规则下有所区别。


通过这件店铺,老板在传统艺术与世俗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街道店铺

在这里,用移动支付来购买这些古朴的工艺品和食品让人恍惚间体会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微妙交融。让人感受到国子监街并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条鲜活的延续着的街道,这里不仅有贩卖宗教用品和文化用品的大大小小的商铺,也有有古拙朴实的手工商店和充满创意的文创街道,沿着街道一路漫步,名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街巷中小小布景的惊艳一瞥,我们沿途与种种惊喜不期而遇。


夜晚

有意思的是,当夜晚来临,游客散去,此时的街道显示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气质。至此多重文化的叠加被渐渐剥离,复杂喧嚣的气氛逐渐散去,国子监街褪去繁复的妆容,只剩下了最纯粹的生活气息,商店逐渐结束了一天的营业,居住在主街道两边曲折隐秘的胡同中的住民成为了这条街道的主角。褪去了白日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喧嚣,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北京仲夏的恬静和惬意,国子监街道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创意地图



圆桌讨论环节


在这个时段,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和责任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刘静怡女士、 四名汇智计划副秘书长王虹光女士就老城保护的话题进行了分享,并与在座的各位嘉宾展开讨论。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东四南历史街区责任规划师实践探索》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和责任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静怡

一、实践背景——超前于政策环境的前瞻性实践探索


近年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提出要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开展有效的公众参与推动多元治理和社区协商模式;随后街道试点了大部制改革。众多的政策导向引导我们要开门干规划,进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推动规划力量下沉,全面融入街乡工作。


二、实践思路——规划公众参与的运动战•阵地战•持久战


起初,我们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的志愿者身份,帮助解决街区的棘手问题,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基础;之后我们受到街道邀请共同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展阵地战;2018年我们以与街道深入探索、全面融合,进入持久战的阶段。我们的角色也由外来者变成驻地的东四南新居民,由开展一个个的项目到建立机制,从做空间规划项社会规划转变,发挥规划师的专业力量和衔接作用。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三、实践案例——从专业推动到聚力共生


(一)运动战:以公共场所为切入点的参与式微更新


首先,我们以公共场所为切入点推动参与式的微更新,发起了大杂院公共空间改善的项目。很多胡同大杂院中存在着人口居住面积紧张、公共环境破败的情况,由此我们组织志愿者设计师,与居民进行参与式设计,推动居住空间的改善和风貌保护,议事协商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内生环境改善与院落自治基础。


(二)阵地战: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的培育孵化


以多年的合作为基础,2017年,我们受到朝阳门街道邀请一同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建立了紧密的在地联系,让我们看得见社区营造、听得见居民声音、聊得来城市问题、做得出实践探索。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三)持久战:以责任规划师制度为依托的机制构建


到2018年,我们在运营博物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责任规划师制度为依托的机制构建,与街道工作进行全面融合,一方面指导规划实施、一方面开展规划公众参与,推动实实在在的街区更新和治理创新实践新模式,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回顾与展望


从专业推动逐渐到聚力共生,从规划师的单一力量到汇集社会的多元参与,我们所亲手改变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生活,建立这样的共鸣也会给我们不断的动力,帮助我们持续走下去。最后我想用我们一次展览里刻在胡同老树桩上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老城的保护更新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愿做其中穿针引线的人。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李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规划师的话题现在北京市说的比较多,这几年史家胡同在整个北京街区更新中成为了亮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次活动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就是时间不长,所以对成果的要求不是做一个很完整的设计,而是可以用不一样的视角去思考所认领的街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实现在环境和品质的更新,对设计师和规划师来说都不难,比如物质空间的提升很容易就能有一个新的面貌出现,最难的是生活在里面的人的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最难的是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就得到生活在里面的老百姓的支持,做人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我们调研的西海这个片区改造特别好,但是后期的维护也需要居民一起努力,当成家园一样去守护。以前我们只做设计,只关注图面有多漂亮,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居民。


另外学生的思想意识改变也很重要,未来的城市在他们的手里,如果他们能更关心老百姓,更从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比在工作室做个方案的意义和价值重要的多。这次大部分的团队都表示出这种情怀,很让人欣慰。

李静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是想让孩子们来感受一下,但是我自己的收获是很大的。从专业上来讲,我其实也属于大规划,之前做了很多大范围的大规划,涉及到经济、产业方面,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疏离了,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所以当时也很困惑。今天看到同学们这次活动的作品、设计、想法都是特别深入、具体的,还有静怡刚刚讲的内容,对我来说都是很新的,我觉得我的困惑也似乎落地了。特别感谢有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有机会参加了,我也把自己更新了,我自己也年轻了。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很多规划师转向社区,做社区责任规划师这件事,我觉得是规划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自1986年起在中规院工作已经30多年了,我自己在想这件事,我过去二三十年写了那么多文本、画了那么多图纸,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到底是得的多、还是失的多。当然,得也有,就是给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做出过一些贡献,但是是不是也给现在的城市病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十多年以前我在国外当访问学者的时候,那个时候西方的很多规划师在讲社区,当时不太理解,而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对照我们城市发展中的短板,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回归城市发展的本源,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向,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发展就尤为关键。面向社区里面的老百姓,给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提供更安全健康的服务设施,北京市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把关注点实实在在的落在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现了规划师一直讲的“以人民为中心”。今天16个团队反映的胡同里的很多问题,真的不应该如此严重的存在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这些工作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就开始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去年去了一趟荷兰,参观了一个低收入住区,里面的条件特别好,最早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移民住的,到了战后就改造了,由一家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发展到战后变成一家人大概有两三个屋子,前些年又经改造,虽然还是低收入的住区,但居住条件变得更好。所以我觉得老城的规划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一个规划师应坚守一份责任,应该是持久战,之后在持久战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再去打阵地战,有的时候要动员社区,可能要开展一些运动战。

董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活动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的转变,让学生意识到,让我们在教学中意识到现在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对美学和空间组织的追求上。我们有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参加过东四胡同的一些工作,当时毕业设计要求必须以工业设计的形式作为一个成果,但是他做的工作是每天跟居民做沟通,跟设计方做沟通,大概有70%的篇章是做这样的记录,我们也是头一次看到以这样的形式做规划的成果,我们也在反思,是不是教学要求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上以及学生实践方面也在不断的调整,现在北林有8个团队参加了海淀区的社区责任规划师工作,我也参加了学院路的责任规划师工作,更加感受到在学生的培养中、关注的内容上要及时调整。今天听了静怡老师的介绍,受到很大的启发,这样的活动和讲座实际上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各个领域有能力的人成为规划师。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王宏杰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副总规划师

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早我们在做百万庄保护的时候,当时北规院的同行就在做东四的复兴,当时我们就一直向他们学习,他们这两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了,但是百万庄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是要多向他们学习。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跟北规院的同事算是战友了,从最早北规院去史家胡同我们就是一起的,2014年起我们开始一起做老城街道,后来一起探索了很多老城街区更新的工作方向,一起做每年的设计周、微花园、菜市场改造的主题活动等等,2014年到现在一直深扎在东四南,一直在跟居民打交道。北规院的坚守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点一滴非常不容易,希望以后各个团队形成合力把这个街区做好。今天收获非常大,让我看到了多元化,对街区更新的工作很重要,希望同学们永远葆有探索性,持续地进行多元化思考。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武凤文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从这次活动中学习了很多,2016年设计周我也带团队参加了,当时参加的同学现在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但是他们对当时的活动记忆深刻。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用更新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的街区更新工作。从小小规划师入手,对未来的街区更新非常有好处,可以看到未来。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四名汇智——名城保护的智力众筹》
 四名汇智计划副秘书长  王虹光

“四名汇智”计划汇聚政府、社会、企业的力量,致力于对“四名”的保护,包括名城、名业、名人、名景。


一、参与广泛


四名汇智计划申请主体以来自文化机构、规划设计单位、媒体机构、高校的公益组织、自发团队和个人为主;范围包括北京本地、外省市和外国。在今年的92个报名项目中,外地项目4个,外国人申请的项目7个。

团队不仅包含国内外的高校师生,还包括故宫博物院、国博、中建院、中规院、人民日报等更多高水平专家。四名汇智获得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逐渐成为一支凝聚名城保护力量的品牌。


二、形式丰富


组织小朋友画文物、制作名城绘本,用广播节目讲三山五园,用微电影传播北京话,用音乐趴唱遗产人的梦想,还用话剧讲两代人的文保故事。我们用更多普通公众也觉得好玩的方式去传播名城保护理念,改变人们的认识。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三、研究扎实


深挖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分析三山五园的演变过程,研究恭王府的彩画,调查平房区的住房改善意愿,体验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这些成果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成为学术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四、实践在地


团队在茶儿胡同扎根经营留白增绿基地,在法源寺征集绘画摄影作品,15个项目参加了西城区设计周的各个分会场,四名品牌在社工委“爱在西城”公益展会上集体亮相,为推动西城区名城保护和公益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五、收获丰富


经过一年的努力,四名汇智计划产出文创品十余套,100多种;音频节目30余段、微电影16部;城市探访活动近50场;深度访谈记录30余万字。四名汇智让热爱名城保护的活跃个体成为一支有组织的生力军,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证明,名城保可以很公众,而公众的力量,可以超乎想象。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同时四名汇智也思考如何为名城保护自发团队提供更好的支持。纪录片、出书、宣传、产业、与高校联合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手段。


四名汇智在2016年作为试点,2017年正式启动,2018年飞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名城保护的重要力量。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辛勤付出!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主办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


协办方: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


承办方: 

规划中国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支持方: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itylinX 设计联城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东城区委宣传部

四名汇智计划

(向上滑动开启浏览)

四名汇智计划

发起者

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 

专家委员会

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

四合院建造委员会

胡同保护委员会

青年工作者委员会

志愿者委员会

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

理事单位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

北京天桥演艺区建设指挥部

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

和谐宜居示范区建设指挥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筑合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

北京顺益兴联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天叶信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

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金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首开集团



在吗?北京老城“认领街道”工作营很有趣,你报名了吗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随行北京老城工作营开幕啦!想知道哪些街道被认领了吗?戳~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干货秘笈拎一拎丨随行北京老城工作营上都讲了些什么?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续)让每一份情怀温暖抵达丨随行北京老城,传递保护与发展的真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