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在跳出传统空间规划的各类思维定式、辨识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变化、创新技术方法和改进编制要点四个方面,实现真正的突破与创新。
传统空间规划领域的一些思维方式,是我们必须要“跳出来”的:
突破统计学和图形学的机械思维定式。要突破诸如“一核五圈四带”等思维定式,建构以效率和品质为主导的网络化复杂结构,并充分运用普遍联系的整体生存观,才能更好地建构各种空间使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秩序。
突破规划配置资源的单一思维定式。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空间、资源、资产三位一体综合起来,不断激发和创新区域发展活力。必须保护国土空间资产底线、提升资产价值,推动国土空间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
突破分指标和划边界的工程思维定式。必须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多层次—生态化”“多中心—网络化”“链接性—圈层化”“复合性—社区化”“体验性—品质化”“地域性—均衡化”“多变性—复杂化”等时代性特征,关注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生物区域的多样性、人类命运的共同性等生命共同体特征,才能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突破封闭式的“类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更加开放、更加协调,需要更多的用户思维、有机思维和跨界思维,任何以“类计划经济”、封闭系统或传统科层制思维所建构的规划模式,都是违背网络社会空间治理之道的。
突破以增量为依赖的外延化思维定式。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而且也必需进入存量时代。从增量型规划走向存量型规划,其核心是发现存量土地资产的价值并将其现金流最大化,这需要一场规划的“模式革命”。

在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下,应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点:
将战略区位和战略利益解构放在更突出的地位。现代国土空间规划,核心问题是要理解并解构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战略利益。“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不理解全球、泛第三极和国家的战略利益,区域国土空间组织策略就无从谈起。
制定“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活力营造”三位一体融合规划。其核心是交通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三位一体规划。编制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空间规划技术以外,还应强化开发地块或开发区域的战略利益和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开发地块或开发区域的社会响应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开发规划必须完全颠覆传统的编制模式,充分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强化开发地块或开发区域的业态、文态和物态内容,以及开发时机的选择。
聚焦“轴带—城市群—城乡结合部重点区域”开发。就是依托重要交通干线来聚集经济要素,提升轴带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活力激发的能力,如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广京哈经济带等。城市群耦合重点区域开发,就是要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发挥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要以小城镇的发展为战略支撑点,吸引周边农民就近就业居住,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均等化进程。
推进国土空间有机更新和存量土地资产规划。以塑造高质量生产和高品质生活的国土空间为目标,促进国土空间从增量向存量和“流量”转变,开展城乡国土空间有机更新和存量土地资产规划,是2020版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在市场条件下,任何不关注产权交易成本、生产要素投入、财政金融结构和市场主体利益的空间规划,都难以逃脱失效的命运。
创新国土空间复合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其重点是要推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创新和面向多维混合利用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创新。任何资源利用和用途管制都不能人为割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模式改进和创新的重点,应该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整体与局部空间循环的技术方法创新。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形成“整体—局部—整体”这种往复循环、反馈适应的技术模式。当下不少空间规划的失效,问题就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失衡。按照复杂学技术方法统一关照整体与局部的空间循环,应是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的生命力所在。
动态与静态时空演化的技术方法创新。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更多融入时间元素,关注更多的时间尺度,从空间规划进一步走向“时空间规划”。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要在过程与结构、随机与混沌、偶然与必然、快变与慢变的分析方法中寻找刚性和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可能与现实时空融合的技术方法创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需要做好行为、规范和价值三方面的分析。行为分析方法主要面对现实世界,规范分析方法主要面对“可能世界”,而价值分析方法是联系两个世界的通道或者纽带。
限制与自由互动发展的技术方法创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策略,是在遵循国土空间规划总体限制的前提下,集成创新经济分析、市场分析、资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寻找“限制”与“自由”互动发展的创新路径。(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观点杂谈#国土空间规划“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