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随行潜山”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大学生暑期工作营结营仪式在美丽的万涧村花屋举行,潜山市委常委、天柱山管委会副主任涂高生,潜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先结、龙潭乡党委书记郑小结、美丽乡村办主任方跃等众领导,以及万涧村村民委员会、潜山县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全体村民参加。
潜山市广播电视台《潜山新闻》对随行工作营的报道

经过6天5夜的努力,来自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的营员们在四位导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万涧村口述史报告,两座竹构搭建,万涧村和杨家老屋手绘地图,万涧村VR全景作品等任务,他们将在最后这场结营仪式上向到场的嘉宾进行展示。

结营仪式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胡文娜主持,她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五批传统村落评审专家。从2017年开始,随行工作营就展开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驻村实践。随行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传统村落监测和地图信息平台,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茶杯里是合作社社员们亲手种植的金丝皇菊茶,在沸水的滋润下慢慢绽开花瓣。村民们安静地坐在会议室后面,观望这群城里来的大学生会拿出什么样的成果;营员们则个个胸有成竹,将各自队伍的调研结果娓娓道来。

“遇涧”竹构组首先介绍了口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杨天宇爷爷家老房子里的几个老物件的故事,从婆婆到奶奶,再到天宇爷爷的妈妈,杨氏女性在这间房子里留下了故事,也寄托着家族传承的精神。吴柳漪同学则将两千多平方米的杨家老屋浓缩在纸上,笔墨线条间,皆是故事。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杨柳和清华大学的苏彦杰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花屋广场前的竹亭和球形竹构建筑;马欣榕同学则对潜山市的竹产业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朱静宜同学以自己写的一篇《万涧行记》对整个工作营进行了总结,文笔悠然,思想独到,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寻竹海一尺之间,越万涧只需一念”,“SKR”VR组一上场就就气势非凡,刘蒙首先讲述了大家初到万涧时的深刻体验,孙丹迪、肖琳、郭旭东则向大家介绍了通过口述史了解到以前的杨氏族人是如何度过一年四季十二个时令,过年的场景、节日的风俗仿佛动态的场面一页页扑面而来,对于杨家老人来说,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王亚超用空间线将万涧时令连接起来,向大家展示了趣味盎然的手绘地图;付清华和蔡亦青则给嘉宾戴上了VR眼镜,让大家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万涧村貌;两位外国留学生——田芯祎和张睿结合了万涧的具体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村集体产业能够扬长避短,持续发展。



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村落VR,让村民和营员从全新的视角理解村落、感知环境;口述史调研以小见大,从杨家老屋的建筑空间、杨氏迁徙脉络开始,阐述万涧村人文历史和社会组织,布置乡村博物馆试点空间,构建社会认同感和社区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在潜山住建局的全力支持下,工作营在短短的时间里集众筹智慧,为万涧村带来了两件精致独特的竹构作品(目前正在为作品取名字哦,欢迎留言)。村民有了乘凉休息的空间,这也是导师、营员和村民共同劳作、共同缔造的成果。到场嘉宾纷纷为这群学生点赞。

点击欣赏:编织结构的球体完成史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传统村落消失了。为此我国自2012年起分5批认定了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不仅是政府层面,包括清华大学、中规院在内的很多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科研单位等都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做出努力。其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者下乡,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建设性作用,引导青年学子认识传统村落、亲近传统村落,既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发展”模式转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这也是连续三届随行工作营开办的意义所在。

相关活动链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闭营!难忘潜山营,随行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