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徐磊青教授讲授环境心理学课程第25年。如果从杨公侠教授80年代中期开始讲授环境心理学课程开始算,则环境心理学已经在同济大学开设整整33年了,时光飞逝。每一年徐老师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调整与更新,今年调整力度比较大,这里看一下徐老师今年为大家准备的环境心理学大餐。

第一讲:环境心理学与城市、建筑和景观之遇
这是本课程的绪论,介绍环境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单历程,重点是环境心理学为什么是有趣的生命力很强的学科和学术领域,它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景观设计带来了哪些视角,能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哪些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及其理论
分别介绍了基于刺激、基于控制和一体化交互论三种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折衷与计划理论。重点是越来越多的行为研究展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拓展理论的边界。本讲同时讨论人与环境关系的类型和研究中各种变量的关系形态,包括徐磊青教授对环境心理学综合性规范理论建构的努力。

第三讲:环境知觉/空间认知
本讲讨论如何个体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环境心理学的核心是环境知觉和空间认知。对于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环境知觉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这里主要讨论环境知觉及其特征,重点介绍格式塔理论、透镜论和可供性理论,及其后面连接的建筑景观的设计取向。
第四讲:宜人环境的微观方面(一):空间的易读性
本讲讨论复杂环境中人们的空间认知和行为规律,空间诱导性和寻路特征。这里凝聚着徐老师负责的2004年和2007年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重要成果,重点是梳理寻路、路径探索和环境特征的影响,哪些环境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环境中巡航。这些都是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

第五讲:宜人环境的微观方面(二):空间与环境偏好
本讲从审美的三种范式开始,讨论了环境美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宜人环境的美学特征、建筑空间、广场形态等等,重点介绍了徐老师从事的一系列公共空间审美的量化研究,包括城市广场、街道、天际线和建筑形态等。

第六讲:宜人环境的微观方面(三):疗愈的环境
本讲从健康环境的微观入手,介绍了疗愈环境的理论和发展。包括对恢复性环境理论、亲自然理论、减压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经典研究进行评述。重点在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特征对健康和疗愈影响,以及如何在建筑和环境设计中考虑和实现疗愈效果。

第七讲:宜人环境的微观方面(四):场景与情感
场所理论一直都是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而场所向场景的变化反映了理论内涵与外延拓展的学术诉求。本节讨论70年代以来场所理论在实证的和现象学的不同取向开始,到当代场景理论的发展和对城市更新的影响。本讲同时包括场景注意的研究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第八讲:城市公共意象
本讲从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出发,介绍城市意象及其构成,以及对国内外城市意象研究的评述,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城市意象研究的新案例。然后是对林奇城市意象理论的批判和扩展研究。

第九讲:城市意象与城市特色
本讲把城市意象放在城市设计的范畴里讨论,介绍利用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设计中塑造城市独特性意象的方法、类型与国内外优秀案例。

第十讲:商业环境中的认知、行为与设计
本讲详细介绍以商业综合体、步行商业街区为代表的当代商业环境中,人流的分布、行为和认知特征,并介绍了国内外商业综合体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包括了徐老师负责的2014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十一讲:视频讨论:小型公共空间中的社会生活
本讲首先放映威廉怀特的视频《小型公共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然后讨论成功的小公共空间的特征包括哪些,以及对PPS(公共空间项目组)成功场所的特征的讨论。

第十二讲:公共空间的品质
本讲以两篇重要文献“Urban ambience: An inclusive paradigm for urban design?和“Measuring Urban Design:An Introduction to Active Living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展开讨论,介绍公共空间研究案例并结合徐磊青老师对广场、街道的实证研究,讨论公共空间品质的不同取向。

第十三讲:街道的环境与身体芭蕾
本讲以徐磊青教授近年来的街道研究为主,介绍了街道步行性、街道活力、疗愈街道等不同取向街道的环境特征对行为的影响、对街道活动影响的研究。简述408团队最近在上海的实地调研和全国各城市调研的结果。

第十四讲:高密度环境的公共空间及其挑战
本讲首先讨论高密度环境的定义、拥挤理论与高密度环境中公共空间的特征和使用状况。这个重点是讨论城市核心区高密度环境中的私有公共空间的分布、效能和行为特征,其中公共性是焦点,这是徐老师正在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

第十五讲:环境行为研究的多重类型:以澳门旧城区更新与发展项目为例
本讲介绍了2014年徐磊青教授与吴伟教授共同承担了澳门建筑师协会委托的澳门历史城区更新的课题。课题组使用了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多种方法,以基于实证的循证研究方式确定历史城区更新规划的一次成功探索。

第十六讲:修复城市:抵抗孤独、冷漠和不平等的空间规划之道
这是徐磊青教授于同济大学111周年时在逸夫楼的校庆演讲。对后工业化城市社会中普遍蔓延的城市孤独、冷漠和不平等的现象,徐磊青教授试图以空间规划和场所营造来应对,并在住建部所提的城市双修基础上,增加社会修复并以之为核心修复城市。

—————————————————————–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tongjicaup@163.com。我们期待探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环境设计研究):408研究小组 I 环境心理学第33年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