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刘红杰团队
刘红杰: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
“你看我们有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的东西,但建国以后这一块文化是缺失的。而南湖片区本身就有特殊性,是为了返乡知青集中安置建立的,特色非常显著。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建筑特色,我们都希望能把80年代的记忆给保留住、保护好。以往的老旧小区出新整治,往往会把这些东西都抹掉。”
打通“两湖”景观
刘红杰、卢君团队的设计,主要针对南湖长虹路片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将打通秦淮河和南湖建立一条步行道,为南湖片区的居民新增一处大型活动空间。
刘红杰介绍:“我们去勘查后发现,南湖长虹路片区拥有秦淮河、南湖等景观,但利用率不高。我们增加了一些节点,进行打通,并通过低效用地的置换,引入河湖动线。”
设计师们打算把秦淮河边的停车场做一个设计改变,将停车场上部作为活动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跳广场舞,老人可以遛狗,小孩可以滑旱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秦淮河,看到远处的明城墙,甚至还能看到远处的天际线。
针对南湖区域内有些节点的现状老工厂,刘红杰的设计想法是:“改造老厂,建立一些社区服务综合体,里面有吃的有娱乐的,小孩可以上培训班,还能有小型的剧院。通过二层的天桥联通南湖公园,以后大家散步不需经过任何的车行道路,可直接到秦淮河边上。”
在做这些规划调整的时候,他也非常谨慎,希望不破坏南湖原有的气息和味道。
他还打算给南湖建一座博物馆。“其实也不能算博物馆,只是想找一个空间来讲述这段历史,保留南湖故事。比如一些老照片,老物件收罗起来,进行集中展示,让年轻人也可以知道这段知青文化。”
南林李志明团队
李志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李志明团队,在对莫愁湖街道的公园绿地布局进行绩效评估后发现:长虹路社区“欠账”1344.25 ㎡公园绿地,长虹路社区的西北角为中等质量的绿色空间。
△长虹路社区西北角为中等质量绿色空间
此外,通过对长虹路社区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开放空间进行绿视率实地采样调查,李志明团队计算得出平均绿视率为41.3%, 总体视觉绿量较好,但位于西部的小区绿视率较低,如电站村小区平均绿视率为19.33%。综合考虑后,李志明团队决定选取电站村小区作为本次绿化改造的对象。
电站村十余个街角的空间绿化稀少,且被大量的车辆占满,开放空间质量较差。居民反映:乔木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与危害,车辆繁多且乱停现象严重。
针对居民们的生活痛点,李志明团队认为,除了地面空间的设计外,还需努力在密集的城区发展墙面、屋顶等三维绿色空间,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机制,即“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助成制度”。
居民反映,乔木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与危害,绿化疏于管理,车辆繁多且乱停现象严重。他们认为,除了地面空间外,需努力在密集的城区发展墙面、屋顶等三维绿色空间,同时提供相应的鼓励机制,即“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助成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李志明团队提出了这样的改造方案!
01
造共享园艺式街区
家庭园艺,是电站村小区的一大特色,许多居民家门前自发种植许多园艺盆栽,甚至有居民自发在小区空地上开辟花园,景观效果极佳。同时,小区居住人口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李志明团队初步考虑将这一特性与园艺特色结合起来,打造共享园艺式街区。
02
莫愁365线性花园
调查发现,小区存在停车占据大部分街道游园空间、垃圾桶存放不够整洁、街角公共空间被私人侵占未被充分利用、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李志明团队拟对长虹路社区电站小区的十余个街角空间进行改造。
之所以打造莫愁365线性花园,李志明表示:“因电站村小区之名,我们打算从集成电路板中提取元素,将10余个破碎场地通过‘电路’连接起来,打造‘莫愁365线性花园’。而‘365’不仅是十余个需改造的街角空间长度之和,也代表了小区的三大发展阶段、六大不同人群以及五大不同节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打通“两湖”——微更新之空间景观塑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