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提到日本除了“以人为本”的设施,以及“远方和诗”,你们知道吗这个亚洲最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在50%至60%时,和我国现行所处的发展阶段类似。也遇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土地基本利用规划,与我国现在多种空间规划并存现象十分近似。


本文将从专业角度系统地梳理日本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简介其多种空间规划并存及其相互关系。总结日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历程,以期为我国空间规划改革提供更多借鉴。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日本地图

图片来源:网络


01

日本空间规划体系发展历程

日本的国土规划又称为“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是日本区域开发规划体系中最上位的规划,是中央政府关于国土开发的基本政策,用于指导地方规划的编制。日本国土规划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


1950 年日本出台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根据该法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简称“全综规划”。依据编制的背景及开发目标的不同,至20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五次“全综规划”,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日本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入21世纪的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成熟型城市社会时期,并迎来了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社会。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背景,2005年,日本政府对《国土综合开发法》进行了修改,更名为“国土形成规划法”,明确了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国土形成规划”。2008年2月,国土形成规划(全国规划)编制完成,2008年7月经内阁会议批准通过,为了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2015年编制并通过新国土形成规划(全国规划)。下图对日本国土规划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图1)。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日本空间规划体系演化图

资料来源:课题组自绘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京都-花见小路:悠然娴静的小路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京都站

图片来源:网络


京都站自1997年竣工至今已20余年,超前的设计,致使今天的京都站仍然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典型案例。京都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高档旅馆、剧院、美术馆、美食街、商业街、政府办事处、停车场,高度复合城市服务功能,空间形态有波特曼式的共享中庭,有西方传统公共空间的街道广场,它是城市大型开敞式露天舞台,是大型活动的聚会中心,是古城全景的观赏点、购物中心和空中城市——附带着交通枢纽。


23万平方米的京都站,用于交通站点的面积仅占大楼的1/20。商业、餐饮、娱乐、文化艺术、旅游等占了绝大部分面积。高强度的混合功能,使京都站远远超越车站的能量,成为城市生活服务与交通高度复合的城市综合体。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02

日本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日本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5年之前,日本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贯穿各个行政级别)、国土利用规划(贯穿各个行政级别)和土地基本利用规划(以都道府县编制为核心,涵盖各个层面的专项规划)。


全国层面的规划除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外,还有国土利用规划和土地基本规划,分别依据1974年颁布的《国土利用规划法》和1988年颁布的《土地利用基本法》制定。


其中国土利用规划偏重于国土的分类利用目标和规模控制,土地利用基本规划(主要包括其下的专项规划)根据国土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基本规划主要指的是某些专项区域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就是其中的一个专项类型,除此之外还包括农业振兴区、森林地区、自然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这五大类型。而针对不同地区类型的具体空间规划,又分别设立相关的专项法。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日本现行空间规划体系

资料来源:课题组自绘


日本区域开发的规划体系分为全国、区域、都道府县、市町村四个层次,全国和区域规划指导地方规划编制;中央政府制定的国土规划即“全综规划”是区域开发中最权威的规划;其次是中央政府编制的各种地区性的区域开发规划,例如“首都圈建设规划”与“近畿圈建设规划”等;第三和第四层次是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等地方政府依据全国和区域开发规划,明确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的开发政策和综合性地方规划;此外,还有关于个别开发项目的实施规划。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表1:日本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前)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规划的目的,往往是通过制定规划来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对国家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规划的系统性就变成了天然的基因,好的规划势必要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国家作为一个庞大又复杂的巨型系统,相对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离不开行政体制、法律保障的保驾护航。小编这就带你了解日本空间规划的前世今生。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下面重点就国土规划层面进行阐述。2005年以前,日本历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都是以1950年出台的《国土综合开发法》为依据,《21世纪的国土总体设计》(“五全综”)编制后,日本开始对以《国土综合开发法》为代表的国土规划法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修订《国土综合开发法》并更名为《国土形成规划法》。


目前以《国土形成规划法》为依据编制的日本国土规划有:2008年经内阁会议批准的《国土形成规划(全国计划)》,2015年颁布的《第七次国土形成规划》。下图将七次国土规划从编制背景、编制目标、开发模式等方面的重点提炼并罗列。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表2:日本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空间规划的七次修订,伴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将规划目标和开发方式的与之调整,以适应国家的总体发展。今天对于大多数到访过多次日本的国人来说,每一次的出行仍然能够体会到充满人文关怀的体贴。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致使这个国家把“以人为本”做成了典范?什么样的规划机制支撑着整个国家如此自律般的运转?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大阪-梅田:现代化的城市,规整的道路,有序的行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03

小结

从日本的“一全综”到目前的“国土形成规划”,经历了日本经济社会的战后复兴、经济起飞、高速发展、经济低迷、成熟型社会的各个阶段,前后横跨约半个世纪。日本的空间规划体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使得区域性规划与全国性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并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很多区域问题与日本1960-70年代相似,但我国面对的是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工业化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地区的发展因为国际力量的介入而可能出现更大的差异,发达地区重复建设、同位恶性竞争,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动力、不断被边缘化等状况会不断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更为清醒地看待区域发展问题,努力健全国家和区域层面综合性规划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和实施机制,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成功的案例从来都不是依靠某个突出的单项就能成为经典的,它往往需要众多因素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共同成就,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从政治、经济、历史、人文、教育等方方面面相互叠加、作用下滚动式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日本。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注:本文专业内容源自《国外空间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

文章来源丨规划学会咨询

新土地规划人 投稿邮箱丨xjxtd@126.com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About Us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为人与空间策划沟通的桥梁

在城市、乡村、景区实践着我们的追求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

电话:13691099891

「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欢迎关注“中规建业”微信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新·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空间规划体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