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01

 “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

系列活动总结


2019年9月10日至9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人类居住》杂志共同主办的“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系列活动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分会场顺利举办。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精彩瞬间回顾


此次系列活动中,开放的讨论环境、开放的研讨话题和开放的参与模式成为最大亮点。活动在北京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白塔寺社区浓浓的生活氛围成为活动的底色,社区及周边居民是我们最重要的观众和参与者,与参与分享交流的嘉宾一起,为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综合体这座古香古韵的建筑带来新的活力。城市规划师走进街区老宅谈保护,在社区里说社区参与,开门迎接八方来客,特别接地气。参与此次活动的多方嘉宾,以学术的眼光、实践的认知开怀畅谈,为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做出基于自身理解的开放式诠释。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左右滑动观看

本次设计周活动为历史空间带来的新活力


以“青年论坛——规划伴行,我和名城共成长”、“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传承山水人文,唤醒古城灵魂——传统智慧引领下的古城提升”、“绿野古迹、共生之道——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儿童参与,共筑美好家园”、“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为主题的六场学术对话精彩纷呈,学术对话鼓励多元参与,与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一同分享和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验及体会。我们共邀请到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亚太遗产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规划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交流,并邀请到北京东四街道办、白塔寺再生计划社区营造中心、白塔寺会客厅等社区组织负责人做珍贵分享。


此次活动期间,与会嘉宾与观众共同探讨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亮点与难点,形成若干共识。伴随着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市工作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从人民需求看城市、从环境本底看城市、从时代背景看城市,将“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本质服务对象。未来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自信紧密关联起来,与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结合起来,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相信此次活动在与会者们的心里种下一颗“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的种子,在将来逐步生根发芽,凝聚共识,共同谱写美丽中国的壮美篇章。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欢迎点开视频,

看看这次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

台前幕后的精彩花絮。

(视频文件较大,建议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请点击欣赏 “从社区走向社区”设计周台前幕后视频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本次活动参与者共同形成的合影照片墙



作者: 陶诗琦

视频拍摄及剪辑: 赵子辰

摄影: 赵子辰 余独清

02

 “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

学术对话


2019年9月20日上午,“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学术论坛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分会场举行。本次论坛活动由中规院名城所的老城更新学术研究部承办,四名汇智计划支持。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在老城整体保护与历史城区微更新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投入到老城的保护更新工作中,专业领域不同,期许诉求不同,以往单一主体视角下的规划方式、运营模式、参与形式有待进行体系重构,以适应多元参与模式的新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实践领域的诸多难点痛点,本次论坛聚焦讨论相关话题。本次论坛活动共邀请到来自科研设计机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社会资本方、杂志媒体、街道及社区、社会团体等不同领域的人士,以多元的视角共同分享街区实践中的工作与思考,为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提供建设性意见,共商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的实施路径。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次论坛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所长鞠德东主持,他介绍了“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议题探讨的重要政策背景,并分享中规院在崇雍大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中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认为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多方的关注,在政府主管部门、社会资本、社区民众、设计师等不同的视角进行切换,通过与各个层面的对话,实现老城功能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钱新鹏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钱新鹏先生致辞。钱新鹏先生从项目运营的角度分享关于街区更新的心得体会,他指出,在原先的思维模式下,投资公司总希望将街区更新工作做成一个有始有终的闭环。但实际上,街区更新是一个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开放式项目,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转变思维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主题演讲


1

历史街区更新活化与社区营造

——白塔寺再生计划工作介绍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田娜

白塔寺再生计划社区营造中心 负责人


田娜主任以问题为导向,首先详细介绍了白塔寺社区老龄化严重、流动人口多等现实问题。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白塔寺再生计划”——运用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模式,按照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新模式,制定出人口持续疏解、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 培育文化触媒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在保持白塔寺片区原有居住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全面营造融合传统历史风貌与现代设施功能的新文化街区。


在实施过程中,居民意愿主导,社会机构引导,实施主体示范等方式推进白塔寺更新改造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通过邀请国内著名设计大师、调研居民意愿和社会组织引导等方式增进白塔寺更新的实施效果。同时依托北京设计周等宣传平台,展现白塔寺更新工作的成果,吸引更多的社会经验重视并参与到社区更新的工作里来。


2

老城保护与街区更新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张志勇

东四街道办 主任


张志勇主任以自身多年扎根街道的丰富实践经验,事无巨细的向我们介绍了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张主任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东四街道的历史沿革,强调了东四街道在北京老城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次,张主任从物质保护和非物质保护及社区共建两个方面介绍了东四街道的保护工作。在物质保护方面,张主任介绍了专家会议、责任规划师和胡同风貌设计师等工作制度,也强调了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在非物质保护及社区共建方面,张主任介绍了关于东四文化的书籍著作以及关于东四基层活动和居民自发组织的开展方式。作为一名街区干部,张主任也分享了关于街区工作的宝贵经验,他强调街区干部工作中不仅要更加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还要对城市街区中的文化资源如数家珍,强化自身认识;加强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请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共同把街区建设成为蓝天白云鸽哨响的理想城市空间。


3

北京东城区街区更新研究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徐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老城更新学部主任 高级城市规划师 


徐萌主任以多年研究老城更新的丰富学术成果,并结合东城区街区实践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街区更新当中的一些思考。


徐萌主任首先从老城整体保护与践行存量规划、北京新总规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纵深发展及完善老城规划体系三个方面强调了街区更新工作的重要性。徐萌主任指出,在中央层面,街区更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路径;在北京层面,街区更新是落实北京总规的重要抓手,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在老城层面,街区更新是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具,落实核心区控规的重要途径。其次,徐萌主任以东城区为例,运用大数据等前沿研究方式,通过可视化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东城区的空间特质、人口特征、职住关系、企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并指出当中的不足指出。最后,针对东城区街区的现实问题,徐萌主任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街区更新的技术路线,在规划层面,强调空间品质和规划编制的双更新,形成街区更新的“一张蓝图”;在管理层面,强调治理方式和政策机制的双更新,形成街道吹哨的“一本台账”。


自由讨论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嘉宾交流环节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冯斐菲

冯斐菲谈到,白塔寺紧邻金融街,初始金盈公司进到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我们也比较紧张,担心还是大拆大建的思路。当时公司委托我们做白塔寺地区规划实施研究,通过我们积极协商沟通,公司很坚定地走上了微更新的道路,并积极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同时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街区改造。我们在研究中也进行了一些创新,譬如利用道路地下空间做地区停车库等。虽然有些成果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总的方向还是很好的,对其它历史街区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王颖楠

王颖楠谈到,城市更新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正如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推进中,街镇一级基层行政主体正在成为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重要主体,规划设计人员,特别是责任规划师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思路来开展新时期的规划工作。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解决空间环境问题,更需要街镇责任规划师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建立更加专业平等的沟通语境,通过灵活高效的机制和多元的协商对话方式,培育社区群体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文共识。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刘伟

刘伟以白塔寺社区为例,从共建和更新两个方面谈了对街区工作的理解。刘伟介绍了近年来白塔寺社区为活跃社区氛围,提高居民对社区共建认识所进行的诸多举措如恢复白塔寺集市,邀请居住在社区中的具有某方面技能特长的“达人”做客白塔寺会客厅,举行讲座和科普活动等。也呼吁大家不仅要重视环境的更新,也要重视文化的更新,刘伟指出很多时候,街区更新是通过空间的腾挪整理实现人的角色转换。在这一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人角色的变化。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王川

王川从技术层面指出当前街区实施由政府把握主体,责任规划师具体引导多方参与具体建设。从过去的自上而下的管理逐渐向共治共管的自下而上体系转变。在这个体系下,责任规划师既要做好本身的技术服务工作,将上位规划的精神体现到具体的项目中,又要做到热爱街区,熟悉街区,起到托起交流平台,织补弥合分歧的重要作用。责任规划师这个制度是个很新颖的概念,但同时也很重要,它需要集体智慧探索进一步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王川规划师也强调,规划师在具体工作中应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公众参与工作。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李林

李林谈到人居杂志作为国际人居环境相关数据机构的一个平台,一直致力于作为国内人居状况数据的收集分析科普工作。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希望借此机会面向街区,从线上走到线下,同时也希望凭借此次活动,可以在居住方面的知识信息推广起到更好的科普作用,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身边的居住环境,并从自身平台优势方面为改善街区人居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嘉宾讨论现场


现场观众Q&A环节


Q:对于北京四合院而言,现在普遍会出现因街区活力不足而导致的整体性衰败的现象,但是通过张主任的介绍,可以看出东四街道较好的解决了这类问题,不仅进行了风貌的更新,也营造了社区的归属感,所以想请问一下张主任东四街道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张志勇):街区无小事,东四街道由过去的政府全方位管理转变成居民广泛参与的局面,是过去十几年坚持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成果。整治卫生环境,开展周六大扫除;逐步拆除私搭乱建,将“大乱院”恢复成四合院;改善公共空间,还原原汁原味的地道老北京街区,从一个室外踏步做起;设立交流平台,让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种种措施提升了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人人都知道自己是街区真正的主人。街区活力就能得到保持与延续。


Q:徐萌主任刚才提到了一张蓝图和一本台账的问题,我想请教的是在这种制度机制下面,有没有针对外来租户在院落整治提升过程中的特殊机制?


A(徐萌):事实上不仅是租户,街区内日趋复杂的人群使得近年来街区工作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趋势。租户、新入住居民和民宿游客等,每个群体的文化背景,对居住的诉求都不尽相同,而多元的文化与需求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研究方向。


Q:请教刘伟先生,您在白塔寺进行了多年的关于社区共建、会客厅等方面的实践工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您认为最困难或者说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A(刘伟):关键点在于管理方如何赋权给街区群众,提供政策支持与场所让社区中有意愿有能力的工匠,非遗传承人和热心居民真正参与到街区更新与改善的工作中来。


Q:通过现场的介绍,可以看出海淀区责任规划师是有其特殊性的,所以想请王颖楠规划师对海淀区的责任规划师的工作要点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A(王颖楠):首先身份由设计工作者转变成为街区更新实施的具体执行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保证设计落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街区多样性灵活性。其次,需熟悉相关法规与审批制度,并能灵活运用在街区改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案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学习。责任规划师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权力与责任的边界需要探索与明确。需要业内集思广益,共同探索。


总结与闭幕致辞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论坛最后,本次“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系列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所长鞠德东将各位嘉宾的分享做了联系和总结。鞠德东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意义重大,将对规划团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项新的制度如何凝聚成新的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也因此为规划团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鞠德东提出,社区共建与街区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存量规划,而存量规划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会涉及诸多权利边界,需要处理利益博弈的问题,从规划师的“初心”出发,首先应当树立的是为人民服务和公众利益优先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需要寻求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优解,从而使规划的技术设想真正落地。


本次活动从社区更新、多方共建的微观视角,以社区为单元剖析机理机制,解读名城保护与人居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伴随着社区共建理念的深入,新时期的历史城市更新工作定会迎来更开放更多元的发展格局。我们期待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与更多的专家同好们相遇,凝结集体智慧,共同谱写历史城市更新的美好篇章!


至此,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和《人居杂志》联合主办的 “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系列活动正式落下帷幕。与我们共同前行,请从关注微信公众号开始吧!



作者:郭璋 赵子辰

摄影:赵子辰 李维维

审稿:徐萌 陶诗琦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 儿童参与,共筑美好家园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多方学术对话: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保护思路探讨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开场啦】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更开放、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