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我读研的时候,有一阵子很少看规划的书刊。因为高考没有按第一志愿录取在建筑系,本科学规划时总有点耿耿于怀,仗着自己设计课成绩还可以,保研的时候选了建筑系,师从莫天伟教授,艰苦地学纯粹的建筑设计。后来才意识到规划的空间尺度更适合自己,硕士论文便选定了城市设计的题目,尝试在本硕的学习之间搭座桥,于是订购了一批当时最流行的规划杂志来补课,其中就有我们杂志,当时还叫《国外城市规划》。
1990年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我们当时写论文都是手写,定了手稿后再请打字社输入计算机打印输出,插图基本靠复印,排版则需要手工剪贴。个人电脑远没有普及,就更不用谈互联网了。杂志是当时获取最新研究动态和信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渠道。改革开放后,一时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大量涌来,也让我国的一批规划师和学者有机会走出国门,《国外城市规划》杂志就成为推介和总结国外最新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最佳媒介。对于我们这些研究生来说,国外城市当时还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是杂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2000年,中法文化交流项目“150个建筑师在法国”给了我实现出国计划的机会。经过改革开放后10余年的建设发展,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硬件设施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我访学的古城巴黎。但国内外学术环境上的差异还是让我感触颇深。尽管我访学的是非英语国家,所在的国立路桥高等学院是所规模不大、非常法国化的精英制工程师大学,但那里的学术环境却是与国际无缝对接的。学校算不上是国际的学术先锋或学术中心,但可以非常方便且全面地获取国际学界的最新信息,让我深切感受到什么叫信息爆炸。研究所的图书管理员非常专业,每周一上午都会按研究员和博士生的检索要求,把上一周内主要学术期刊新发表的相关文献摘要推送给每个人。在博士研究期间,大部分时间不是花费在搜寻资料上,而是要剔除关联度低的资料,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上。研究所的法国学者虽然日常都不愿意也几乎不说英文,但学术阅读却很重视英文文献。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都是法国本地的具体城市问题,但他们的语境却是完全国际化的。
经过三年多的留法学习,我对法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发展历程有了较深的认识。当2004年杂志准备巴黎专辑的时候,我积极参与,贡献了一篇关于法国城市公交体制发展演变的综述文章,并与刘玉民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法国城市规划地方分权改革的论文,真正完成了从杂志读者到杂志作者的身份转变。两篇论文虽然不是我的处女作,但是大大激发了我对论文写作的兴趣。2004年也成为我最高产的一年,相继又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学刊》上有论文发表,并促成我在后者设立专栏,集中翻译推介了一批与城市机动性相关的代表性论文。次年,当《国外城市规划》的编辑和我谈起建立海外联络站的设想时,我立即响应。我想到先前在国内做研究查找资料的艰难,感觉到身边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及时传播回国。法国站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是杂志首批海外联络站之一。这项工作得到了在法留学的中国博士生的响应和支持。我回国以后,他们陆续接任了这项工作,法国站的信息发布一直延续到今天。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过利用杂志封二、封三和封底,组织发表我们在国外城市考察的主题性照片,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推介国外城市建设经验。这些顺水推舟的事情,反过来对我们的海外学习却有极大的促进。我们更加留心和关注法国乃至欧洲时下重要的城市事件、学术讨论和研究发现,而当我们带着一个报道者的角色去走访城市和考量它的规划时,势必促使我们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观察,从更加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
2007年对我是特殊的转折之年。在完成了艰难的论文写作之后,终于在7月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学成回国后即回母校重登三尺讲台。恰巧也是在这一年,杂志名称从《国外城市规划》正式更名为《国际城市规划》。从国外到国际,喻示着杂志定位和立场的转变,以前的旁观者、见习者有了更加融入和参与的心态,这恰恰也映衬着我的角色转变。客居他乡的时候,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非常多,自己基本只是一名“国外”的留学生和观察者,回到自己的祖国,有了正式的职业身份,自己理所应当更加主动作为,成为理论思想的传道人和规划建设的践行者。能不能像我们的杂志一样,成功地从具有“国外”经历的学生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也成为我回国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4年,我再次完成了身份转化,有幸成为杂志的编委。回国不久,我有个机会到北京出差,拜访了杂志的编辑部。出乎我意料的是,陪我一路走来,对我如同对千千万读者一样,具有如此重要影响的杂志,竟然蜗居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办公室里,整个运营团队只有三四个人!今天,编辑团队有了年轻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但学术影响力蒸蒸日上,而且还增办了高质量的、栏目丰富的新媒体,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但每次和编辑团队一起开会,都为她们昂扬的工作热情所感染!值此杂志40周年之际,作为自己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一名长期受益者,我首先要感谢这些幕后英雄们,感谢她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同时,有幸作为杂志的一名参与建设者,也要祝福我们的杂志越办越好,成为推动中国城乡规划走向世界的先遣队和播种机!
作者:卓健,《国际城市规划》编委,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
周江评:往后余生,继续有你——记和《国际城市规划》结缘的20年
冷红:成长道路上的陪伴与见证
袁媛:亦师亦友,一路相伴——纪念《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
排版:徐嘟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我与UPI的故事 | 卓健:从国外到国际——我与杂志这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