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承办的“2019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于10月31日顺利闭幕。
活动期间,14位国际知名遗产学界专家与5位国内权威考古、遗产、规划专家就“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与遗产构成”同桌研讨。同时邀请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涵盖历史、考古、文物、建筑、地理、规划、文化传播等领域的25位专家参与活动,进一步扩大北京中轴线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实地参观考察
10月28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日程。与会专家对北京中轴线相关遗产点遗产现状、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深入的实地考察。当日中外专家分别对慕田峪长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景山等遗产点进行调研。

参观慕田峪长城

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10月29日与会专家又先后参观考察了包括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等在内的遗产点。专家们在参观过程中认真询问了各遗产点的情况,登临天安门城楼远眺,惊叹于中轴线的秩序井然;前门大街考察时,对中轴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表示极大的关注;参观永定门广场时,给予御道遗址保护工作高度评价。
对北京中轴线相关遗产点的参观考察,增进了中外专家对各遗产点悠久历史的了解,及中轴线是如何对北京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认知。

参观先农坛

参观永定门登楼眺望中轴线

乘坐铛铛车参观前门大街

参观太庙

中外专家社稷坛开展讨论

天安门城楼南望中轴线
学术研讨
10月30日“2019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顺利开幕。国际知名遗产学界专家与国内权威考古、遗产、规划专家就“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与遗产构成”同桌研讨。

开幕式现场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秦昌威,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北京市委常委王宁,北京市副市长杨斌等领导出席活动。文物局局长舒小峰主持,胡冰副局长、杜飞进部长分别致开幕词。
胡冰代表国家文物局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符合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利益,符合市民百姓的根本诉求,是一项凝聚了城市管理智慧和发展眼光、用心良苦的重大举措,希望通过持续举办这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与世界各国专家搭建起研究保护、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学术交流和认识理念的深度对话。
杜飞进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2018年召开了第一次中轴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一年来,我们围绕着遗产标准、突出普遍价值、遗产特征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深化了申遗文本。希望与会专家多贡献智慧,多提真知灼见。
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对去年北京中轴线国际研讨会之后一年来的工作及本次活动需要关注、研讨的问题进行回顾;孙燕博士代表清华大学申遗文本团队就申遗文本修编情况做出汇报,在汇报过程中着重介绍了中轴线比较研究与申报策略的研究情况。
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河野俊行分别对中轴线申遗项目发表了讲话。

会议现场
下午圆桌会议以“中轴线遗产比较研究”和“中轴线遗产适用标准”为主题,中外专家依次发言,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各个方面发表了意见。
10月31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最后一天的日程。上午,召开主题自由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轴线的申遗策略”和“中轴线的遗产构成”两点议题自由研讨。会议继续由清华大学吕舟教授主持。

会议主持人 吕舟教授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专家团队认为以下要点将对中轴线的申遗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值得大家关注:
》 “申遗策略”议题研讨:专家们围绕中轴线遗产类型定位充分发表意见,多数专家建议以《公约》限定的建筑群类型,或《操作指南》界定的特殊类型遗产历史城镇作为基础组织申报材料,其中部分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本质上应属于城市景观,为加入这类内容的表述,建议在遗产名称中加入副标题,加强表达的准确性。针对中轴线遗产适用标准,与会专家意见并不统一,专家们更多倾向标准Ⅲ、Ⅳ、Ⅵ,一些专家认为可以保留标准I和标准II。有专家也表明在现阶段最紧迫的工作是确定遗产核心价值要点并确定遗产价值载体。
》 “遗产构成”研讨:专家们基本认可现有遗产构成要素,但是也强调,除了目前的要素,需要根据申遗类型调整,纳入新的要素,这些要素与价值的关系仍可进一步讨论。有专家也建议从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层级进一步分析遗产构成。而也有专家认为钟、鼓楼与整个轴线的关联系仍需进一步论述。
研讨结束后,举行2019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闭幕式,闭幕式由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同志主持,副市长杨斌出席活动并致闭幕辞,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清华大学吕舟教授作议题研讨小结。至此,2019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顺利结束。

与会人员合影
此次深入的学术研讨活动,将会为今后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同时,此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代表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内容整理自: 国家文物局、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文化遗产研究THAD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60万米高空看北京,为你解读独一无二的城市“密码”
京城周末 | 这个十一月,江山如画
一点儿北京 |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众智营城 | 2019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