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美术教育史的教学、科研、写作以及展览等学术活动的策划。
自 序
如果有人问我,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我想,学校及其教学发轫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本书就是我试图以学校与学科为切入点,去观览和理解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一次努力。它拟讨论的对象、问题和使用的方法,在书名上已交代得很明白了,就是把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世视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美育史上的典型,以解剖“麻雀”的办法,探究其怎样在历史中形成中国画“三位一体”现代教学体系的来龙去脉,同时梳理随之而生的那些教法与教案背后的“因为”和“所以”,以揭示中国画走进学院进而学院化的“一种”事实逻辑及其现代意义,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推开一扇赏看江河奔流的户牖。
我们知道在一般艺术知识学看来,中西绘画雕塑艺术的学习都离不开写生、临摹、创作等环节,非中国画学习所独有,但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却将环节作主张,形成生活、传统、创造,写生、临摹、创作,山水、花鸟、人物相联系的教学组合和实行体制,并贯彻和强调至今,这又是为何呢?显然,这其中一定有它特殊的也是足可研究的因果。
我的研究始终围绕上述客观存在的事实与过程加以讨论,而对事实与过程中蕴含的特殊性的讨论则尤为注意,这其中包括针对“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展开的渊源研究(第一章)、条件研究(第二章)、过程研究(第三章)、经验研究(第四章)和反思讨论(第五章),其基本目的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说:揭开这个教学体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认识中国画在近现代北京的处境、演进与策略选择;有助于审视不同的艺术信念与价值诉求下形成的教育思维在其中的消长与作用;有助于了解中国画现代教学方法、体制及其内涵经由中央美术学院的“一种”形成;有助于把握这个体系的价值所在、问题所在。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上述意图。
在具体研究中,我比较注意如下几方面大关系的把握。第一,试图努力将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近现代中国画的不同信念与价值诉求结合起来讨论,努力把中国画教育问题和近现代中国美术跳荡的历史主脉紧密联系起来讨论,尽可能不孤立、不静止地讨论教学体系的生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花费篇幅,在第一章着力讨论民国北京(北平)不同的中国画信念及其教育实践的问题,因为只有对此进行系统有效的梳理,1950年后“中国画改造方法论”的思维形成以及“三位一体”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意义和问题才能在逻辑中彰显。第二,比较注意揭示不同教学思维之间此起彼伏和辩证否定关系。为此,在已有学术认识框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近现代中国美术思潮中涌现的“中国画衰败改良论”“中国画进步价值说”“中国画改造方法论”与中国画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分别拈出其背后的“引西润中”“学古知新”“借西裁中”的思维逻辑,并将之用于教学阐释和评价。而这样的阐释和评价是否允当,也还希望听到方家的意见。第三,试图深入到教学内部,挖掘“三位一体”教学原则、方法、体制、经验诸方面的联动性生成,这也就是为什么选择“墨画”“彩墨画”“中国画”教学组织名变并加以分节研讨的原因。于其中,特别注意各名称作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变及其与不同教学力量认识之间的关系讨论。第四,尽可能不孤立研讨画家教师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方法,而试图在中国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之下洞察其贡献和心得,以明确“三位一体”不仅仅是富有原则与共识的教学构架,同时也是各具特色的教学智慧与方法生产的孵化器。这也就是在对“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寻踪之后,特别对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郭味蕖的教学经验加以梳理和分析的原因。第五,研究上尽可能“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最后一章结合卢沉、张立辰的教案所展开的反思讨论,包括提出“引西润中、两端深入、加强印证、推陈出新”的中国画教学发展策略性建议的努力,想做到的其实就是这一点。通过解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历史意义、教学症结和未来发展,我愿意尽力将个人管见贡献于当前学院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与讨论中。
以美术学校及其学科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深入观察和探究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现代之旅的窗口,既是个人研究的兴趣所在,同时也是美育研究的召唤所致。任重道远,我尽力而为。衷心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教授在科研论证中给予的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在科研立项、河北教育出版社在科研出版中给予的支持。
曹庆晖 2019年5月

引 言
节 选
……
至此,不言而喻的是,实践者对中国画教育发展应采之道,也持有与史学者相类似的倾向,立足于传统文化立场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者有之,在更包容的文化视野里,在不可回避的中西融合的文化事实基础上,承认中国画的传统之变、处境之变,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者亦有之,而如何看待写生、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同样是他们言说各自主张和选择的基础。
孰是孰非、置评长短,并非笔者择要摘编和比较观察的动机和目的,笔者与其说是对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选择感兴趣,还不如说是对支撑他们判断的中国画现代教育历史本身究竟如何感兴趣。为什么一谈到中国画教育问题就言必称写生、临摹、创作?其实,若放眼中外的艺术学习过程,一般地说,写生、临摹、创作是这一过程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学习环节,并非中国画所独有。
……
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人们讨论中国画问题时何以始终揪着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教学环节不放呢?它之于中国画现代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写生、临摹、创作何以就特别地成为中国画现代教育形态的主体构成,而不仅仅是普遍性的教学环节的显现呢?三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在百年教育发展中有什么起伏变化?写生又何以成为其中的关键而被诟病或被推崇?为什么一谈到写生、临摹、创作这样看似环节的教学问题就反映出认识上的分歧?这背后是怎样的历史存在和纠结?显然,这不是通过对某家教育主张的分析或某种“教育模式”的归纳即可回答清楚,必须深入到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现代教育形态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去做一番调查,也就是说,必须对中国画进入学院的具体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具体过程做一番调查。只有在这种调查中,或可明了中国画教育的诉求、立场、原则、方法在具体历史规定性中发生的现代之变,明了某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其实似是而非。
目 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画学”教育与“写实主义”教育:“三位一体”历史前缘初探
第一节 “中国画衰败改良论”与“中国画进步价值说”
第二节 “中国画学教育”:分科·临摹·创稿与“学古知新”之维
一 分科入门
二 临摹为本
1. 以宋元为画学正宗的选择与影响
2. 以临摹为本但不忽视造化涵养的教学实况
3. 创稿之学
第三节 “写实主义”教育:素描·人物·构图与“引西润中”之维
一 以素描为基础
二 以人物为第一
三 以构图现生活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在新文艺方向下:“三位一体”形成条件试析
第一节 渊源有自来:中央美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构成
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基本练习是为了创作”与“借西裁中”之维
第三节 以“推陈出新”为宗旨的“中国画改造方法论”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墨画”“彩墨画”“中国画”:“三位一体”形成寻踪
第一节 为了“创作”的“墨画”
一 “墨画”之名
二 “墨画”之实:人物“勾勒课”及其教学要求
三 “勾勒课”的位置
第二节 从何入手的“彩墨画”
一 “彩墨画”的名与义
二 “素描”“线”及其背后
1. 素描是创造民族新形式的基础:素描语义与立场之变
2. “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与“三大面、五调子”:素描理论与实践之变
3.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相对于“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中国画造型认识论
三 1955年彩墨画系教学大纲之争:“借西裁中”与“引西润中”之维的冲突
1. 彩墨画系制纲的思想动态
2. 彩墨画系教学大纲及不同认识间的争论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中国画”
一 变名“中国画系”对“引西润中”之维的确认
1. 从“彩墨画系”到“中国画系”:对“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政治打击
2. “中国画”的意义与方向:“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绘画的长处”
二 “三位一体”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提出与教学体制规划
1. “四年来的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前的基本认识
2. “三位一体”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提出
3. 教学体制之议:双轨制与画室制
三 “四写”与“分科”:高等美术学校中国画专业暂行教学方案对“三位一体”的提炼与要求
1. “分科”
2. “四写”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经验与方法:“三位一体”共识下教学探索管窥
第一节 蒋兆和与“骨法用笔”“以形写神”
第二节 李可染与“意境”“意匠”
第三节 郭味蕖与“三结合”“三写”
第四节 叶浅予与“八写、八练、四临、四通”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三位一体”之思
第一节 “新时期”教学反思与实践举例
第二节 意义·症结·策略:“三位一体”之思
附录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58-1967届本科生、1978-1979级研究生班名录
参考文献

走进学院的中国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历史、方法与问题
曹庆晖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9年9月
ISBN 9787554553503
定价 58元
美术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走进学院的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历史、方法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