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5日~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现场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58个试点城市及其他有关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
近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导58个试点城市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探索城市补短板、惠民生转型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这些城市从百姓身边小事、难事入手,取得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善城市生态本底和城市公共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老旧城区改造、传承历史文化、改善城市风貌等多方面成效,受到广泛好评。
福建省泉州市自2017年3月被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谋定而后动,全域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在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生态修复,古城6.41平方公里重点实施城市修补。
历史文化是泉州的特色和名片,泉州重点推进古城“城市双修”,同步开展新城区及周边协调区域城市试点工作。按照“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空间布局,策划实施“城市双修”项目242个,完成投资约129亿元,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城市宜居度和幸福感快速提升。
2018年年末,环泉州湾建成区面积达2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7%,其中,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5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0.2万人,新增园林绿地241.8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0.3%、43.2%、14.6平方米。
实施“古城修补”:留人留形留乡愁
泉州以“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为特点,推进项目实施。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领衔编制《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并通过城市设计深化方案,指导“城市双修”项目方案设计;多措并举,收集利用闽南传统建筑构件及旧材料,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修旧如故”保护历史建筑实体,策划实施“七个一”示范项目,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
保护古泉州(刺桐)申遗史迹。泉州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对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启动古城文化整体性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分期分批修缮提升古城文物保护单位,守住城市的长远价值。目前泉州已完成16个申遗点、500多个环境整治项目周边建筑物综合环境整治,文物周边环境明显改观,深受群众好评。
传承古城历史文脉。泉州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貌整体性保护,启动了金鱼巷、三朝巷、中山路示范段整治提升工作,改善环境与公共空间,在整治中开辟活态文化的展示空间,让活态文化走入市民生活;展示历史风貌、活化古城文脉的同时,改善民生,让人民看得见乡愁、记得住乡愁。
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泉州挂牌保护669幢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按“历史记录”恢复建筑风貌,突出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并格外注重发动原住民积极参与保护,共同缔造美丽家园。
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泉州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对旧厂房、旧建筑等闲置资源进行改造,泉州美食城(原内燃机配件厂)、东亚之窗文创园(原机床厂)等旧厂房改造项目将工业元素与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瓦坡顶、出砖入石”建筑文化特色相融合,获得了很好效果。
改善街巷环境。泉州市相关部门先后打通爱国路、奎霞巷等断头路,修复县后街、护城河支路等183条背街小巷的路面等,提升市民群众对“城市双修”的获得感。
提升交通环境。泉州重构与古城相适应的交通方式,以纯电动公交“小蓝”、块状运营的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等为主体,构成多彩交通体系,实现古城交通“微循环”。泉州还倡导慢行、漫游的理念,在部分街区实施步行化提升和分时段限行,还原慢生活的形态。
完善市政设施。泉州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建立数据库,编制古城市政管线、绿地等专项规划。同时,注重提升古城供电质量,完善古城消防通道和设施,系统性提升古城防灾能力。
开展“生态修复”:生态连绵带串起山水田园城市
泉州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泉州还持续推进生态与城乡、民生等融合发展,组织编制了《泉州市生态连绵带统筹实施规划》,在三个层面上筹划生态修复具体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生态屏障区——“以山为屏”建设城市生态屏障。泉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环泉州湾周边策划建设多个生态郊野公园,做好城市背景山体、林地的保护和提升,扎牢城市生态屏障。同时,泉州强制实施全域封山禁采,逐步开展“青山挂白”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313万平方米。
生态廊道区——山海连“廊”打造城乡生态廊道。围绕泉州自然山脉水系,特别是清源山、晋江、洛阳江的山水肌理,泉州构建环泉州湾区域“一湾一环十廊”、串起“居民常走、客人常到”的山海联“廊”,并就地取材恢复绿化荒杂地,把农田、湖面、鱼塘、湿地及林地汇聚成整体风景。
生态体验区——构建生态网络,满足百姓宜居需求。泉州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市民导向、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建成区范围内重点实施“山水园林”、“文化园林”、“百姓园林”三大工程,在“少花钱、巧用劲、见成效”上下功夫,大力度拆墙增绿、破硬复绿,实施37个园林绿化项目。同时,实施“针灸式”绿化,泉州已新增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小微绿地83处,中心市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近70%,切实提升古城宜居品质。
“泉州经验”辟新路
泉州在推进“城市双修”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泉州的新经验、新认识。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立体护航。泉州以科学定位、高起点规划为前提,始终把“城市双修”作为守护青山绿水、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大事来抓,同心同行、同向发力,以高规格配备人员力量。泉州市委市政府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健全项目选址、会审、发证、放线、验收等一系列机制,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留人留心。泉州以激发活力、培育新业态为基础,在“城市双修”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基本思路,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从老百姓身边的街、巷、路、厝、园、河、站“七个一”示范入手,紧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采取“微冲击”的形象改造、“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注入、“有你有我”的家园共造,办好身边活动、讲好泉州故事、守护千年文脉、活化古城业态,让“旧人”住得舒心、让“新人”游得爽心。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原本原色。泉州从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连绵带”的构想,开展“青山挂白”修复,实施“山海联廊”“出门见绿”行动。环山绕水、就地取材,用6公里“山线”、18公里“水线”,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辅以4000亩的环湾生态公园、5000亩百崎湖湿地公园、变废为宝的石窟公园……通过连点成片,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城镇生态体系,尽最大可能修复自然生态。这一方面可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成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解决城镇无序开发的问题。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长久长效。“城市双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民生工作,唯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空间的统筹,达到自然与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泉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将容易受到人为不当开发影响的区域划定为生态敏感区,控住生态底线,同时构建了“三级五层双河长”体系,在福建省内率先实行内沟河河长制、湖长制,大河小溪、大湖小库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河长办与检察院”联合执法监督机制,呵护绿水青山,抓实“城市双修”。
来 源:2019年11月11日中国建设报
原 题:《丰富城市内涵 繁荣文化古城》


报发展 建未来 欢迎订阅中国建设报
作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唯一综合性报纸,创刊32年的《中国建设报》始终不忘初心,记录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巨变。我们的报道涵盖住房保障、村镇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建筑市场监管、住房公积金监管、城市设计、房地产市场监管、标准定额、工程质量监管、建筑节能与科技等方方面面。
我们的见微知著
助力您的高瞻远瞩
扫描上方二维码 订阅中国建设报
监制:肖正华 主编:程小红 编辑:高洋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一):实施“古城修补”让泉州留人留形留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