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疫考”之“智慧城市”专业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引言


此次疫情对各城市是一次全面大考,专业涉及政府管理体系、公共卫生管理、法制管理、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每个专业都给出了一张难度极大的考卷,各级各地政府则是被临阵拉上考场的考生。究竟谁是优等生?虽然考试还在继续,但已基本具备阅卷判分的条件。“智慧城市”专业的试卷是啥样的?该如何判分?结合此次防控工作的切身体会,似乎可以看到一些模糊影子。各城市可对照打打分,看看是“真智慧”还是“花架子”。


试题一、政府的信息化意识(15分)


此次防控工作面对的对象是上千万的流动人员和上百万急切复产复工的企业,工作要点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所以必须摸清楚每个个体的详细状况。是采用传统人海战术的打法,还是另辟蹊径?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则是答好这张试卷、赢得先机的关键。这个意识体现在哪——各地市的防控工作方案,以及工作方案中数据统筹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这次防控工作来得急、时间紧,工作方案无处可抄,基本可以反应出各政府信息化意识的真实水平。因此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制订的防控工作方案,以及工作方案中数据统筹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


打分规则:满分——工作方案中能体现“将大数据思维、信息化手段全面应用于联防联控、企业复产复工等各方面”,数据统筹管理部门为指挥部办公室的主力队员;中位分——工作方案中提到了“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联防联控、企业复产复工等工作”,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在为指挥部办公室承担技术支撑角色;最低分——数据统筹管理部门为候补队员甚至未在成员单位之列。


试题二、数据统筹管理部门的能力(15分)


防控工作涉及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社区管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政令和信息横向要跨越卫生、公安、应急、商贸等多部门,纵向要从市级逐级传递至基层一线,然后再从各条线反馈至市级汇总,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政府和部门业务要协同联动,数据要上下、左右贯通,最有效的办法是以一体化的防控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工作机制。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考验的则是数据统筹管理部门系统架构能力、系统设计能力、业务统筹能力以及数据整合能力等。上述能力的最终表现则是市、区、街道、社区防疫管理系统的数量,对外是否有统一的申报入口,对内是否需要手工填写数量众多、格式不一的报表等。因此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小区和各类出入卡口张贴的申报码数量,小区物业登记、基层一线防疫管理、企业复工复产使用系统和手工填写报表的数量。


打分规则:满分——小区和各类出入卡口只有一个码,小区物业登记、基层一线防疫管理、企业复工复产只用一套系统,无需手工填报;中位分——小区和各类出入卡口有若干个码,小区物业登记、基层一线防疫管理、企业复工复产在多个系统重复填报;最低分——小区和各类出入卡口“万码奔腾”或者“无码可寻”,数据全部手工填报。


试题三、数据统筹管理部门人才力量(10分)


一切工作的落实最终都需要依靠人。此次防控工作面广、活急,要求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在很短时间就交出高质量作业,否则即使指挥部信息化意识再强,但如果迟迟不出活,指挥部也只能采取别的方式。但现实是几乎没有现成系统可用,基本都需新开发,且设计开发时间很短,要求各方人员连续作战,这对人员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指挥部向数据统筹管理部门下达工作任务的情况,以及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忙闲状况。


打分规则:满分——指挥部交办的任务逐步增多,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多数工作人员比较忙碌;中位分——指挥部交办的任务逐步增多,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少数人员比较忙碌;零分——指挥部交办的任务逐步减少,数据统筹管理部门多数工作人员比较悠闲。


试题四、数据共享管理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10分)


防控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要用到的数据除人员、车辆、企业的基本信息外,还需地址信息、健康信息、行程信息、轨迹信息等,数据分散在四面八方,除政府自有数据外,还有大量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是否有成熟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是获取数据的关键,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要开展如此大范围的数据共享协调,最有力的支撑保障是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之类的法规。因此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各地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制订情况及各部门数据共享工作的配合程度。


打分规则:满分——有现成的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各部门自觉配合相关工作,所有数据应共享尽共享;中位分——有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但数据共享工作依旧靠领导、靠开会、靠关系;零分——没有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任凭数据统筹管理部门说破嘴也拿不到数据。


试题五、云和网的支撑能力(5分)


此次各城市推出的健康码、口罩预约等服务,背后都是千万级的用户和上亿的PV,如此高并发的系统是检验政务云、网建设成效的最好机会,同时防控工作的实践也为今后政务云的建设方式给出了合适的答案。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健康码、口罩预约等系统的部署环境。


打分规则:满分——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中位分——系统部署在混合云;零分——系统全部部署在互联网公司的公有云。


试题六、数据支撑、整合和分析能力(20分)


(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整合能力(10分)


此次推出的健康码是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生成属于个人的健康二维码。如果不依靠互联网公司数据,后台审核要用到政府自有的人口库、企业库、房屋地址库等,除此还要与确诊及疑似名单、隔离名单、治愈名单、解除隔离名单、网格核查结果等进行整合和比对,形成业务闭环和数据闭环,才能支撑健康码的准确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支撑及数据中台的整合能力,亮出来的健康码很可能就是不真实的信息。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在于——健康码申领系统对个人自主申报数据的真实性是否进行过核验,并给出反应真实情况的健康状态。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在健康码申领系统填报虚假信息后,信息提交成功情况及生成的二维码结果。


打分规则:满分——填报虚假信息提交不成功,修改为真实信息后给出的二维码与现实健康状态一致;中位分——填报虚假信息提交不成功,修改信息后给出的二维码与现实健康状态不一致;零分——未对自主申报信息进行核查,填报虚假信息依然能生成二维码。


(二)数据分析能力(10分)


健康码一方面为市民复工和出行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帮政府收集了大量关于疫情管理的信息。若各地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则能充分利用好这个数据宝藏,为防控工作部署和复产复工精准施策提供巨大帮助。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疫情分级分类管理的精细程度,复工复产政策扶持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打分规则:满分——对管辖范围内的区域分级分类施策,且政策总是先人一步;中位分——仿抄其它地区政策对各区域分级分类施策;零分——坐等国家政策下达后照搬。


试题七、业务中台能力(10分)


(一)开发支撑平台(5分)


完整的防控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前端和后端实时联动的庞大系统,若有成熟的开发支撑平台,提供搭建前端页面生成标准化的表单等组件,加上数据中台清洗整合数据能力,则可大大提高前、后端系统的开发效率,支持系统快速搭建上线。所以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防控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起点以及系统上线速度。


打分规则:满分——平台上线时间全国领先;中位分——可提供部分组件供开发使用;零分——无开发支撑平台,平台从零开始开发。


(二)分拨体系和网格系统建设情况(5分)


防控工作主体之一是基层一线,其工作落实情况直接影响防控效果,但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很难保证执行到位。只有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减轻其负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执行效果。这就需要有一套成熟的分拨体系和网格系统,使业务能快速流转至基层一线,相关反馈信息能迅速汇总至指挥部。所以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自主申报数据、企业诉求数据等各方汇聚数据形成的线索和任务,分拨至基层及其执行情况。


打分规则:满分——个人申报异常情况和企业诉求,能得到快速响应和处理;中位分——个人申报异常情况和企业诉求可得到响应和处理;零分——个人申报异常情况和企业诉求“石沉大海”。


试题八、信息安全管理能力(5分)


各地健康码平台和企业复产复工管理承载的是上千万人员和上百万企业个体的详细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如果没有成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系统开发、数据共享时则会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匆匆上线的系统是否经得起攻击和安全检测?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正式运行的平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情况和安全测评情况。


打分规则:满分——平台经过等保三级以上测评,平台无高、中、低危漏洞;中位分——平台经过等保二级测评,平台无高危漏洞;零分——平台未经过等保测评。


试题九、合作公司的能力(10分)


此次防控工作一个关键支撑角色是各地市的合作公司,其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系统上线效率、系统性能、用户体验等。如果既有本地合作公司的水平良好,则在地利、人和方面占有优势,否则重新选择公司还需双方磨合后再对齐语言,则必然失去先机。除此系统推出后,面对的用户素质不一,平台运营尤显重要,合作公司运营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所以这次是检验合作公司是“猪队友”还是“好搭档”的绝好机会。此题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依据: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系统迭代版本数,bug修复速度,推文发布情况,答疑回复水平等。


打分规则:满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良好,能快速迭代和修复bug,能及时发布推文和系统讲解视频等,有稳定的运营团队;中位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一般,能快速迭代和修复bug,偶尔发布推文;零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差,系统迭代和修复bug速度慢,无运营能力。


结语


当然,这份试题只是本人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一个总结和反思,抛开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理论,只是从表象和实际应用效果出发,希望从最直观的几个方面反映出各城市间的差距,同时多少也有戏说的成分,很难有准确的评分规则和标准答案。


衷心祈祷我们国家不会再有下一次大考,也衷心希望此次大考后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投资不再浪费,建设成效能大步跨越并发挥真正效用。





排版 / 陈程

注:本内容授权转自玮言玮语(ID:jimojinglin_zw),转载请联系来源公众号,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疫考”之“智慧城市”专业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疫考”之“智慧城市”专业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