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宋朝的书画美学
●《清平乐》服化道背后的宋朝美学
●宋画的美学根基和来源
●宋代的生活之美
主讲:黄小峰,美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时间:2020年4月25日(周六)16至17时
主办:后浪学堂
协办:蜻蜓FM 云图有声 一条 中油阅读
从《清明上河图》开始谈起,引出宋代美学的2个主要特点:逼真、大雅大俗。
1. 为什么要追求逼真,真实性有什么意义?
逼真,有两种,一种是是观念中的逼真,一种是视觉上的逼真。观念上的逼真,早就有了。而视觉上的逼真,是中国绘画长期发展的结果,在宋代到达了一个高峰。追求逼真,意味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观察能力,不单是艺术,同时也是社会诸多方面发展的动力。但逼真毕竟只是“逼”近真实,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发了人们对于什么才是“真实”的思考。画一个人,画一个水果,怎样才是“真实”?画一片自然风景,“真实”又是什么?宋代绘画对真实性的追求,体现出人们对于人间社会的道德和规范的理解,以及对自然世界原理的探求。
肖像画:宋代帝后像(《仁宗像》《仁宗皇后像》《哲宗像》《真宗皇后像》《宋理宗像》等)
山水画: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清平乐》剧中出现)、佚名《晴峦萧寺图》(剧中出现)、南宋马麟《夕阳山色图》
花鸟画:《蘋蔢山鸟图》(剧中出现)、《芙蓉锦鸡图》
禅宗绘画对世界的真实性的思考:《无准师范像》、牧溪《六柿图》
2. “雅”和“俗”同步发展的时代
雅趣:琴棋书画茶丹经香。雅趣一定是小众的甚至是独自一人的安静的世界。所以宋代绘画中出现了很多描绘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的小群体的画面。安静,意味着个人的沉思,意味着精神的升华。苏东坡的《枯木竹石图》。米友仁的山水画(剧中出现)。
俗情:俗文化是宋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为热闹的、诙谐的、幽默的、接地气的、世俗的趣味。《货郎图》《大傩图》《村医图》、“婴戏图”。对于鬼怪和地狱的想象。

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直播链接 ↑
点击以下链接 了解更多内容
★ 黄小峰精讲中国艺术史 ★
★ 带你漫步七千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


美术遗产
美术丨考古丨建筑丨文物保护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一眼千年:宋朝的书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