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向风土建筑学习

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Learning from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Book Review of John Ruskin’s 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


潘玥    PAN Yue

Abstract

     约翰·拉斯金1837年的著作《建筑的诗意》对于追溯浪漫民族主义兴起中,英国风土建筑这一对象如何被演化为民族心灵的化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拉斯金本人在西方早期风土观向现代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演进中起着极为关键的转折作用。其关于风土建筑的价值阐释,被英国的保护领域与规划体系以“善性”立法方式吸收,接续性地促进了风土建筑保护在英国的制度化发展,同时也被注重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国家吸收,在今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在纪念拉斯金200周年诞辰的2019年重读拉斯金美学理论中与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相关的《建筑的诗意》一书,对于理解西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其必要性。文章梳理了拉斯金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号召建筑师向风土建筑学习这一洞见的当代意义,在今天中国广大风土建筑面临城市化摧枯拉朽般破坏的现实语境中,重温拉斯金的思想遗产能够带来崭新的现代启示。



1 问题的提出:早期风土观的变化


19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中,以宫殿、教堂、庙宇、纪念物为主要类型的风雅建筑(Polite Architecture)占据统领性的美学地位,民间大量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并未被认为真正具有审美、艺术价值。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中,风土建筑面对自然的谦恭态度恰好与浪漫主义思潮同情“普通人”,崇尚自然情感和个体化经验的追求相契合,作为一个特殊的承载某种自由精神的对象被浪漫主义者推崇。这便是西方早期风土观开始发生转折的重要思想铺垫。


同时,至18世纪19世纪之交,因为政治时局的变化,由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意图遍及全球的态势威胁欧洲各国,欧洲各民族出于一种本能或者救亡图存的需要,纷纷尝试从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源泉中汲取提振自身的活力,提升民族“凝聚性”。伴随着这种爱国情感,各国积极地研究起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和风俗、自己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引发对农民诗歌和农民故事的阐释,出现对农民语言的崇拜,作家们受到民族精神的鼓舞,产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比如苏格兰诗人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1736—1796年)在1760年出版诗作《奥西安》(Ossian),托古为苏格兰3世纪时的古民歌集。之后,英国主教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Bishop of Dromore,1729—1811年)于1765年出版《古佚诗拾零集》(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受其影响,德国的高特弗里德·比格尔(Gottfried Bürger,1747—1794年)发表民谣集《莱诺尔》(Lenore),为欧洲各国传颂。


在影响风土观重建的社会浪潮中,发端于文学语境的价值重估也深具引领作用。浪漫主义运动的一条重要支流,在英国被称为自然主义,这一派的诗人重视地域性语言,认为长期的乡间经验和正常健康的情感产生出来的地方性语言,是更鲜活更接近真理本身的。与农夫所操的乡野俚语对应的物质实体——农夫所居的风土建筑也一同被视作“美丽之物”“自然之物”。风土建筑因而具备入诗的资格——许多代的普通大众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的诸多限制,因应风、雨、阳光等气候、地形地貌和社会价值观等条件,用诚实的态度和情感,为满足建成环境最基本要求而形成的作品。这些建筑相对于上流建筑,更能直观地展示出建筑的内在魅力,展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对于风土建筑的深层思考就这么发端于文学了。桂冠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丁登寺》记录悬崖、天堑、农舍、果树、炊烟等一系列乡村要素[1];《自然景物对于唤醒并增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想象力的影响》描绘乡村黄昏场景的记忆[2];《毁弃的农舍》描绘农民谦卑生活中的自尊;《坎伯兰的老乞丐》描绘故乡偶遇的老年人沧桑年华带来的诗意;《家在格拉斯米尔》描绘诗人所居鸽舍(Dove Cottage)之地的纯朴乡俗;《乡间建筑》描绘坎伯兰村庄中的普通学童……① [3]其关于湖区的记录《英格兰北部湖区指南》[4]A Guide Through the District of the Lakes in the North of England)第一次揭示了风土建筑保护与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冲突,第一次提出将风土建筑看作“国家财产”进行抢救,第一次由精英阶层向国家层面提出了应当重视本国风土建筑遗产的卓见。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英格兰北部湖区指南》书影


与浪漫主义相呼应的另一种美学思潮——如画(picturesque)里也包含对风土建筑的价值重估。18世纪中期的英国,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权威受到挑战,本土风味的“如画游”(picturesque tourism)逐渐兴起,在民族诉求压力下,英国地方文化在诗人、艺术家心中的价值逐渐变得重要。在艺术和建筑中兴起“如画”风格,风土建筑摇摇欲坠的结构、茅舍粗糙的肌理唤起了艺术家“如画”的美学倾向。紧接着,由“如画”的新一代诠释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遗产保护的先驱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从“废墟”的诗意出发,对风土建筑在审美价值之外包含的怀旧价值、慕古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做了新的综合和提升,最终号召建筑师“向风土建筑学习”,“不仅仅被引领到那些庙宇和高塔里,也要到普通的街道和农舍里,并且相对于那些按规则建造的建筑,对由情感引发创作而成的建筑更有兴趣”[5]6,并最终将风土建筑与民族的灵魂等量齐观。这是19世纪由拉斯金完成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风土建筑价值提升过程。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进行“如画游”的必备克劳德镜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旅行家(木刻版画 Thomas Bewick,1764年)记录了如画游者正在欣赏茅舍


总的来说,18世纪至19世纪是一个早期风土观发生转折,同时风土建筑研究进入酝酿、准备的思想阶段,在这个时期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变革和观念转折。经历美学阐释与价值重估之后,风土理想逐渐完善,同时,人类进程由前现代转入现代,风土建筑与工业化的冲突变得激烈,其价值认知的演进因其违背工业时代追求普适、标准化的目标,无法适应大量生产、快速建造的要求被边缘化。风土建筑的研究呈现“主流中断”“暗流涌动”的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学身陷现代性危机,风土建筑才重新被纳入建筑学主流议题② [6]


在关于西方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演进的体系中,拉斯金对风土建筑的研究对于业界尚属陌生,笔者对此展开提领阐述可稍许填补研究空白,更进一步的问题是:面对30年的城镇化无可避免地对乡土中国的风土遗存带来大量破坏,需要抢救的已不仅是包括建筑实体在内的全体风土遗存,更是如何在保护实物之外,保留风土建筑予所居之人的“宜居感”(gemütlich)。在短暂的吐故纳新之需外,风土建筑将更恒久地作为文化证据回应严峻的社会命题,因此也将继续如拉斯金所提倡的作为建筑师学习的对象。风土建筑对于民族的凝聚作用远远大于离散,其指向的当代命题正如尤尔根·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后民族结构”这一理论模型的逻辑推演是否能在文化共同体的分崩离析与身份认同的普遍缺失的时代里依旧成立[7]


2 拉斯金对风土建筑的研究


2.1 作为建筑学理解条件的风土建筑

拉斯金对风土建筑的研究形成于写作生涯的开端,集中于其早期重要著作《建筑的诗意:或者联系欧洲诸民族与自然景色及民族性格的建筑学》③ [5]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 o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ations of Europe Considered in its Association with Natural Scenery and National Character,也称为《建筑的诗意》)一书中。其构思发生于1837年的夏天,英国西摩兰(Westmoreland)和意大利农舍的强烈对照引发了拉斯金的写作愿望,在他看来,建筑是人类心灵的产物,风土建筑是欧洲各民族特征和性格的显示,从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气候的方式可以发现对应的民族性格和心灵特征,呈现诗意的心灵,故而该书命名为“建筑的诗意”④ [5]1。写作目标是引导年轻的建筑师使用智性思考,坚信成长起来的一代,能够将自己从对于维特鲁威及其追随者的固执和束缚中摆脱出来,向风土建筑学习,从考察低等级的农舍开始,进一步考察别墅,再导向建筑更高级形式中的组合原则,最终建筑作为一种关于设计和品位的整体性的艺术获得进步。⑤ [5]3-4


该书分为两部分展开论证:第一部分评述并比较英格兰、法国、瑞士以及意大利的风土建筑;第二部分考察意大利科莫湖地区和英国温德米尔湖地区的乡村别墅,归纳出关于建筑艺术性组合的原则,提出若干乡村建筑实践的建议。第一部分的风土建筑研究占据主要篇幅,显示作者在对风土建筑这一过往被建筑师忽视的对象上灌注了大量思考。通过对英国、意大利两国风土建筑性格的比较和分析,拉斯金提出本国文化命题的最终答案来自向普通、平凡的风土建筑学习。拉斯金正是通过欧洲各国风土建筑的比较,竭力挖掘自身文化的特点,将英格兰的风土建筑所具有的冷静、坚毅、温和、简朴等特质比附于英格兰人民的心灵特质,风土建筑的价值被大大抬升,自此成为民族灵魂安放之所。⑥ [5]58


2.2《建筑的诗意》与本国风土命题

如前所述,拉斯金写作《建筑的诗意》的动机来自观察到本国风土建筑——英格兰西摩兰郡高地农舍与意大利低地农舍的强烈反差,从比较中引发风土建筑的价值综合。


《建筑的诗意》指出,英格兰高地景色虽然需要崇高(sublimity),但实际其农舍却体现出另一种品质——谦虚(humility),它们是小尺度的、形式简洁的,具有一种克制的调性,很容易被隐藏在原野之上或者被自然荫蔽起来。这些农舍就如谦虚的农夫一般对自身毫不在意,这种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反而使得它们更长久地留存下来,同时也使其能与建造在大道上的宏伟建筑媲美。此外,农舍通过细节的精致感获得辨别性,通过居民的生活显示出情感的一致性、得体感。这种特质在别处恐怕难觅,也是英格兰特殊地域的产物,而欧洲大陆居民的精神(以意大利为典型)与岛国上的居民(英国)迥异,大陆居民有着更为深刻和细腻的感知力,在意大利农舍中有着英格兰农舍不具有的“崇高”[5]20,60-61


拉斯金将风土建筑视作民族心灵的产物,英国风土建筑的特质被总结为民族性上的“谦虚”“朴素”“坚毅”,其建筑特征则与这些“性格”特质一一对应,对应这一阶段关于风土建筑“环境—文化”两分特性(dual nature)的发现,拉斯金对于本国风土命题的研究结果可区分为一系列价值认知:审美价值、怀旧价值、慕古价值、道德价值以及政治价值,风土观被大大提升和扩充了。


第一,在拉斯金之前,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如画美学,对风土建筑的形式欣赏中,并未真正从因应地理环境这一点上发现风土建筑的审美价值,拉斯金对风土建筑的地理考察以及价值论断相对而言具有了文化地理学式的视角。


在《建筑的诗意》中,拉斯金对坎伯兰郡和西摩兰郡的地质进行考察后得出,山地在总体上由泥质板岩和硬砂岩组成,混有少量硅质岩、斑状绿岩石以及正长岩,山体内硅质的存在形成了表面颗粒状的肌理,因此当地的岩石显得古旧,褶皱较多。泥质板岩和硬砂岩这类岩石因为经由结霜粉碎压成,再经由冲刷自然形成平缓的石块。石块的棱角在水的作用下抹平,又将这些成分融入土壤,成为一种矾土,利于苔藓的生长。种种地质特点使得这些岩石自身产生丰富的色彩,从冷调到暖调不一。作为农民最易于获得的当地石材,岩石被加工成一种易于使用的尺寸,长度在4 ft到6 ft(1.22 m~1.83 m)之间,农舍屋顶使用这些尺寸铺就的石材,一般还会用黏土联结。正长岩、花岗岩被打磨之后则用于砌造窗户,使得窗户显得窄而深[5]25。在拉斯金看来,风土建筑是由最先到达此地的人自发建造,建造者并未刻意追求依据地质特点的取材体现建筑美,但自然而然地按照地质条件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展示了一种不自知的美和诗意。


第二,从地质的考察出发,拉斯金形成了一道更完整的建筑学视角,风土建筑体现地志(topography),承载地望(atmosphere),就此再次扩充了风土建筑的价值维度,指向怀旧价值与慕古价值。


《建筑的诗意》提出,建筑形式美的最初产生原则为“适宜”,即就近使用来自高山上的材料,建筑因之呈现坚毅的气质,随着时间不断层累,由“自然之手”进行修饰和渲染,建筑浸染古色(patina of age)最终产生卓越的美[5]58-59。拉斯金以一幅木版画“英格兰海拔最高的住宅”为例,此画描绘了17世纪北约克郡马勒姆荒地上(Malham Moor,North Yorkshire),以当地石材建造的风土民居——“中楼”(Middle House)。拉斯金强调风土建筑的形式和自然之间经由时间流逝达成融合,选址地树荫掩映,远处是隐现的山坡,风土建筑在自然地景中含蓄地呈现出朴素和坚毅的人格化品质。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英格兰风土建筑 17 世纪北约克郡马勒姆荒地(Malham Moor,North Yorkshire)建于 450 m高海拔的“中楼”(Middle House)


第三,拉斯金对于风土建筑的考察不限于建筑实体,居住在建筑中的人的境况也进入了他的视野,使得风土建筑的价值延伸到了过往“精确科学”不处理的人性与道德维度。


《建筑的诗意》提出,风土建筑的诗意还包含着居住者对自身境况的忍耐而产生的坚毅感。农舍中的居民都很贫困,农舍往往自建造起没有经历过修缮,建筑与居民一起承受了风雪、水流、霜冻等等考验,青苔和蕨类也未被清理过,经年累月显出郁郁葱葱的样子。但是农舍灰色的“脑袋”并未低下,它的坚毅与强壮并未减退,即使这些损毁还在延续。这些不断蔓延的青苔从那些灰暗的裂缝里爬出来,它所有的美在于其尊严和那一丝忧郁气质,这是美之灵魂所在[5]54-57。黑格尔曾在《法哲学原理》(Rechtsphilophie)中指出,“市民社会……彻底失去了其德性”,黑格尔使用古典的概念作为产生现代意义的内部着手点,到了拉斯金那里,风土开始具有外部的、多元文化的话语形态,风土被暗示包含着动态图景,可以不断形成新的归属感、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与“历史中”的人实现真正的共生。


2.3与意大利风土建筑的比较性揭示

在分析本国的风土命题之外,欧洲大陆历史性城镇中的全体风土建成遗产如何获得自身的延续性?拉斯金对这类风土建筑的立场倾向于“废墟”美学,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在于提倡本国建筑师向风土建筑学习如何创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诗意》以意大利风土建筑为例的论述中。


第一,拉斯金从整体的国家气质上给予一种判断,指出意大利风景的根本性荣耀来自极度的忧郁性,“意大利是死亡者的国度,她的名字和她的力量与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苍白魂灵同行,她的无上荣光即在于长眠(hic jacet),她是一座巨大的坟墓,她所有现世的生活不过是一种幻影或记忆,这个国家在陈年岁月中老去,因为它在老去中显示光辉。”⑦ [8]


从对风土建筑的观察扩展到居民身上,拉斯金的笔触变得犀利生动,他认为现代意大利人其习性犹如猫头鹰。在大白天,一整天他们都懒散地躺着不动,但到了夜晚,他们变得如此活跃,但是只限于在非工作的活动上。懒散,部分是来自于气候和温度,也部分来自整个民族的颓败中的财富,这给所有继承者以持久的影响力。人们在七天中大概有三天是不动的,这种习惯下,贫穷带走了力量,残忍的懒惰削弱了意志,意大利人的邋遢阻止了他们逃离对其国家的忍耐。[5]33


在这种环境中,意大利人更乐于修补废墟作为房屋居住,在这些有很长年岁、破败但是健壮的罗马竞技场的拱券保护下,居民开起商铺,改造为农舍,那些不活泼的、呆板的、原始的贫穷就这样被庇护了。这些本来作为低等级的风土建筑上的秩序感因而频繁显示出那些宏伟建筑物的痕迹,装饰与建筑材料的坚固感就此显露无遗。


第二,通过对意大利风土建筑的细节考察,拉斯金提出,意大利的风土建筑因为植根于更为深厚强大的历史传统,与风雅(上流)建筑之间并无清晰的界线。意大利农舍首要引人注意之处是屋顶,由瓦片铺成,曲度较大,按照垂直线排布,相对于英国的平屋顶,提供了一种让人感觉更愉悦的表面肌理。意大利的阳光十分强烈,对荫蔽的要求使屋顶的边沿常常挑出墙面,留下深长的阴影。将两到三扇窗户安置在屋檐下,窗户之内就可以保持阴凉,墙壁则像城墙一般厚重,处处呈现优雅和不规则感,同时也具有现代感和简洁性[5]26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拉斯金绘制的意大利风土民居


由此,拉斯金推出意大利风土建筑具有崇高这一美学特性,并以相应的建筑特征加以说明。

(1)形式的简洁:屋顶做平,不建老虎窗或者山墙;墙面做平,没有圆肚窗(bow-window)或者带雕塑的凸窗(sculptured oriel)等德国、法国、荷兰常见的建筑要素⑧ [5]30,建筑显示了极度的现代性和谦虚感。

(2)明亮的效果:明朗的气候对人产生的作用展现在白色墙面与绿色植被上,碧蓝天空下,光线强烈的环境中,建筑确立出明亮的效果⑨ [5]31

(3)优雅的感受:意大利低等级的建筑上显示了一种其所处环境的高等品位,视觉在自然与建筑美之上获得安慰,心灵获得滋养。

(4)老旧感:农舍内部让人不适的、废墟般的无秩序和破败感10 [5]32。总体而言,拉斯金的视角是接近于人类学所提倡的切入点的,意大利居民的起居习惯、精神气韵都决定了风土建筑的个性,当风土建筑群落中居民行为同质的基础越深厚,那么与历史的共生关系就越牢固。在研究本国的风土建筑之外,拉斯金要讨论意大利农舍的美和颓废感其实是为了引出更高的呼吁。拉斯金认为,意大利农舍呈现出的“崇高”这一美学特质是英国建筑师永远无法模仿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师不能战胜时间的问题,也没有选择既成历史环境的自由,作为建筑师应当追求基于本土的审美原创性,因此也不应该去肤浅地模仿意大利或者其他国家的建筑形式。建筑师真正的目标是,在向风土建筑学习的时候,不要单纯记录建筑信息,而是了解一种本土的趣味(taste)是如何形成的[5]34。换言之,拉斯金的研究似乎在提示我们向风土建筑学习的视角,照他看来,风土建筑并非舶来之物,而是产生于特定地域的“此地人”之手,包含真正的建造智慧和创作源泉。只有风土建筑最能了解此地人的需求,最能真实反映此地人的品质,也最能给以此地人真正的宜居感(gemütlich)。


3 回到问题:“Volk”与“Nation”


在卷帧浩繁的拉斯金全集中,作为其首卷开端的这本《建筑的诗意》对于追溯浪漫民族主义兴起中英国如何发展出风土建筑作为民族心灵的化身这一认知具有典型意义,在拉斯金思想的余温下,移民英国的艺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延续“如画”美学发展出风土建筑的“舒适性”价值(Amenity Value),并进行长时段、大规模的谱系追踪和建筑档案实录形成46卷本的《英格兰建筑》(The Buildings of England,1951—1974年),并被作为风土建筑保护的重要参考名录。这些重要的价值认知被英国的规划体系以“善性”立法方式吸收,接续性地促进了风土建筑保护在英国的制度化发展,同时也被注重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国家吸收,今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那么与风土建筑频频相连的民族文化这一用语中,究竟何为民族?过去文化意义上的“Volk”与指向公民组成的“Nation”,在今天全球化带来的越来越强的文化离心力作用下是否依然可以被简单地回答为“一个民族就是由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的集体”?民族精神在时间上的“绵延”与空间上的“广延”在今天的语境下是否还有其自发性?不管如何,一个民族的精神为自我与他者明确了界限,包容他者意味着不把他者囊括到自身当中,并同时不把他者拒绝到自身之外,但保持民族重心的策略却依然在于,采取一种真正的共同体方式,其边界可以加强或者松动。这也是“向风土建筑学习”“保护风土”“重返风土”等等重读拉斯金、伯纳德·鲁道夫斯基、保罗·奥利弗[9](Paul Oliver)和辻哲郎[10]等一众风土者提出的句子里,包括在历史之中的人性内容。


(图片来源:Windham Press、Science Museum,London、The Traveller、AMS Press INC、Italian Cottage Gallery, 1846年)


注释:

① 华兹华斯《毁弃的农舍》《坎伯兰的老乞丐》《家在格拉斯米尔》《乡间建筑》四首诗全文请参见: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叙事诗选[M].秦立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27-55,216-256.

② 以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1964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师”展览的开启为标志,风土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师学习的对象,重新得到集体认同并登上历史舞台。请参见:潘玥.西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转变——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和“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形成过程研究[J].建筑学报,2019(6):110-117.

③  《建筑的诗意》是拉斯金第一部重要著作,写作时拉斯金才18岁,拉斯金在《建筑的诗意》前言中认为,“按照我起的书名,包含我述及一系列问题的角度,而这些思考开始于我的18岁”,“集聚了我最好的词句”。

④ 拉斯金认为农舍对于气候的适应力,展现的是一种性格(文化),比如他称赞瑞士山区的农舍具有一种美,其性格特质在于适宜和谦虚,他喜欢称之为“民族性”,或者称为“自成一格”(sui generis),而意大利低地农舍“最具有音乐性,最忧郁”,英格兰的农舍“活泼美丽”。

⑤ 拉斯金提出“我们应当把一个国家的建筑看作是民族的情感和方式影响之下形成的,并且与环绕它的周围环境紧密关联,并且是在它所处的这片蓝天下形成的;我们应当不仅仅被引领至那些庙宇和高塔里,也要到普通的街道和农舍里,并且相对于那些按规则建造的建筑,对由情感引发创作而成的建筑更有兴趣。我们应该着手研究那些低等级的建筑,从街巷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将每个人的注意力更为直接地引导到建筑科学中最为有趣的部分里,我们的写作就不是在枉费心力。”参见《建筑的诗意》序中所引1938年12月《建筑杂志》(Architectural Magazine)的年度评论。

⑥ 拉斯金提出在对于建筑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上,在需要精神更为深刻或者崇高的阶段里,英国从来就不能与欧洲大陆的民族相匹敌。“欧洲大陆的民族性格总体而言,在志向上更崇高,激情上更纯粹,梦想上更狂野,怒气上也更猛烈;但是在相较于温和与简朴的渴望程度上,更自然地倾向于追求兴奋,而不能够在同等程度上经验那些人类幸福感的另一支更为冷静的细流,宁静家庭的稳定感,以及在毫不引人注意的火炉边享受到的喜悦。这些幸福感来自每日规律的劳作,以及每日获得的回馈。”

⑦  《建筑的诗意》第1章第23节,在拉斯金唯一的一次写作小说的尝试中,现存有一些片段,“委拉斯凯兹(Velasquez),这位新手”,这个角色正在演讲,后来他演讲的内容经修改收录到了《建筑的诗意》一书中,原文为:“柏树适合意大利的风景,因为意大利是一个坟墓之邦,空气中充满死亡的气息——她住在过去,在过去她如此辉煌——她在死亡里显得美丽动人,她的人民,她的国家,都是死的;她的无上荣光即在于长眠(hic jacet)”(第1卷 542页)。

⑧ 关于坡屋顶和凸窗有违于简洁性的原因,拉斯金说,“当我们看到坡屋顶,我们会想起阁楼,当我们看到伸出的窗户,我们会想到帐篷支架,意大利的农舍确立了一种简洁性,反映了一种建筑的高级秩序,而且避免了所有对于宫殿的滑稽的模仿,它摆脱了农舍本来的低等级特质。农舍的装饰具有高贵性,没有什么笑嘻嘻的前脸或者没有意义的开槽,只有比例优美的拱券,以及具有品位的带有雕塑的柱子。没有什么反映其居住者的卑微,反而产生一种整体的具有尊严感的氛围,使得美与高贵在建筑之间浮现,并且与周围荣耀的风景相匹配。”

⑨ 拉斯金认为,“意大利农舍的墙面上没有雨水的痕迹,土地和空气都不潮湿。太阳的炎热使得所有的苔藓和霉变都不见了。屋顶上没有茅草或者石头使得植物生长,一切都很清晰,温暖,对于眼睛来说非常锐利。意大利农舍的墙面的白色如果与绿色搭配将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环绕它的天空是蓝色的,山脉和水都是碧蓝,橄榄树是灰色的,桂冠树和桃金娘则也远不明亮,均是一种中立的色调。因此意大利农舍的白色因此变得十分和谐。”

⑩ 拉斯金写道,“破碎的屋顶,灰暗的,令人疑惑的,残次不齐的窗户,隐蔽的内室,破损污秽的帷帐,显示了一副画面,对于眼睛而言是令人厌恶的,但总是让心产生忧郁感。这一民族的财富,是冷血的,也是健忘的。人死了,被活着的人踩着走了过去,宫殿最为了解这些,因为宫殿就是由这些幸存者建造的。但是不幸和废墟却指向坟墓,编年的历史里不记录失败。谁能够将意大利转变为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渴望唤醒力量的,一个不再沉睡的孤独者?让她从她忧郁的思考,甜美静谧,无穷无尽的记忆中的那些闪光的时光里醒来?”


参考文献:

[1] WORDSWORTH W. Selections From Wordsworth[M]. London: Forgotten Books, 2017.

[2] WORDSWORTH W. The Poems (Vol. I)[M]. John O. Hayden, ed.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7:364-366.

[3]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叙事诗选[M].秦立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27-55,216-256.

[4] WORDSWORTH W. A Guide Through the District of the Lakes in the North of England[M]. Kendal: Hudson and Nicholson, 1835:62-70.

[5] RUSKIN J. 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or,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ations of Europe Considered in its Association with Natural Scenery and National Character (Reprinted)[M]. New York:AMS Press INC.,1971.

[6] 潘玥.西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转变——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和“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形成过程研究[J].建筑学报,2019(6):110-117.

[7]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8] COOK ET, WEDDERBURN A. The Works of John Ruskin (Volume 1)[M]. London: George Allen, 1903-1912:542.

[9] OLIVER P.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 和辻哲郎.风土[M].陈力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时代建筑》2020年第1期 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潘玥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潘玥,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质遗产委员会 成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38008,51678415)

===================================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2020年《建筑遗产》学刊(17~20期)

(定价99元,全年4期共计396元,2020年优惠活动期间八折优惠)

※ 欢迎订阅 ※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订阅方式: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2.《建筑遗产》学刊官方微店订阅: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欢迎互动留言,深度阅读《建筑遗产》精彩内容,可长按并识别下方图中二维码后,直接至官方微店订购。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建筑遗产》杂志官方微店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杂志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官方网站:www.jianzhuyichan.cn

电话:(86)21-65982383

邮箱:jzyc.ha@tongji.edu.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