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李志刚 教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是由商务印书馆在2019年出版的一本译著。它是由我所在的科研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的徐江教授、浙江大学的曹康副教授、重庆大学的徐苗副教授等,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总体上,这是一本全新的城市研究专著,聚焦21世纪新的城市理论尤其是“批判城市理论”问题。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美]尼尔·博任纳  著
李志刚 徐江 曹康 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19-10


本书作者尼尔·博任纳(Neil Brenner)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城市理论”教授,是近年在北美乃至全球的城市研究领域都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学术新星。博教授擅长理论思辨与批判,其研究关注城市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尤其关注“批判城市理论”、区域研究、政治经济学与激进社会空间理论,研究涉及城市与区域重构、非均衡地理、资本主义城市化、国家空间重构、新自由主义等多方面。博教授是一位高产的学者,近年出版了大量专著并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包括:
 
  • 《新国家空间:城市管治与国家尺度重构》(New State Spaces: Urban Governance and Rescaling of Statehood)200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为人民建城市,不为利润建城市:批判城市理论与城市权利》(Cities for People, not for Profit: Critical Urban Theory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2011年由Routledge出版;

  • 《全球城市读本》(The Global Cities Reader)2006年由Routledge出版;

  • 《国家/空间:读本》(State/Space: A Reader)2002年由Blackwell出版;

  • 《新城市空间:城市理论与尺度问题》(New Urban Spaces: Urban Theory and the Scale Question)201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博教授的部分专著已被译为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12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笔者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其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专著。
 
具体而言,这本专著涵盖博任纳近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其中既有作者的主要研究,如尺度政治与西欧区域、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对所谓“星球城市化”的系统研究和对传统城市理论的批判。本书延续“批判理论”的脉络,系统批判了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城市化背景下的空间重构与转型。

“批判理论”指的是19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姆、阿多诺、阿尔都塞、本雅明等所倡导形成的理论流派,聚焦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建立具有解释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的社会理论,揭露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霸权、奴役、压迫和不平等,揭示现象之下的结构与机制,以此激发对新的乌托邦的畅想、引导人们走向自由和解放。博任纳认为,理论“从不脱离于历史、社会和政治斗争”,理论是“历史社会推力和政治抗争的直接产物”。因此,理论具有政治性,理论生产涉及政治、权力乃至抗争。作为一个城市世纪,21世纪的社会批判应与城市批判紧密结合起来。
 
博任纳指出,“城市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对既有城市认识论进行评判性质疑和审视的方法,是对新解释的探索,目的在于把握不断变化的全球城市景观。“为了说明某些国家或时期快速变化的社会空间过程,城市理论概念框架也必须进行改造更新,甚至彻底改造”。他认为,进入新世纪,纯粹的“城市空间”(城市)与“非城市空间”(乡村)的传统划分存在问题,这一划分影响了城市理论的认识论基础。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城乡互动愈加频繁,物质、信息、人群流动更加快速便捷,城市空间愈发具有动态性、流变性,随着城市拓展,已很难找到纯粹的乡村。作为结果,以“人口”或“行政边界”为划分基础的传统认识论就出现了适用性问题,因此,不能再将空间理解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单元,不应再用城乡二分或者“城市—乡村”来作简单区分。
 
城市研究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首先,城市理论的演进和创新非常困难,“容易摘的果子已经被摘完了”,新的理论进展很难,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和艰辛努力。第二,城市理论在宏观层面解释力强,在微观世界中则容易出现偏差。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高水平理论的建构不仅存在一定风险,也需要大量投入。第三,城市问题往往更具实践需求而非抽象概念需求,“实用”和“影响”往往被视为城市研究的目的,“认识”和“解释”则总是处于从属地位。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和思考,而实践项目的时间则大多有限,城市研究因此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而不是理论性。博任纳认为,城市研究在方法论、认识论和理论上均亟待创新,尤其需要批判性的、总体性的城市理论和研究范式。据此,他提出了理解新型城市化模式的新方法,强调“批判性城市研究”,关注主客体联系。
 
博任纳教授长期关注“尺度政治”问题。1980年代以来,欧美等地普遍出现“尺度重组”,典型如欧盟的出现。博任纳强调国家在空间重组中的持续性作用,批驳“全球城市”等理论所持的“国家对城市作用减弱”的观点,这对当今中国城市化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基于列斐伏尔的“星球城市化”概念,博任纳对传统城市划分的类别、方法和制图技术展开批判,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研究需要系统性改造。他所主导的“星球城市化”理论强调,全球各地城市的转型与重构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和普遍联系性。
 
总体上,本书为揭示新世纪的全球城市现象提供了一系列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框架,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新时代最重大课题——城市化,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的理解。我们建议读者们将这本专著视为一种对于当代城市的系统性思考,而且每一种思考都有其哲学、思想的传统以及专业理论的支撑。
 
传统城市理论具有“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往往将西方或“北半球”经验视为正统,将西方之外的城市实践视为异常或“他者”,发源自发展中国家或“南半球”的有影响力的城市概念或理论寥寥无几。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幅推进,教条式的城市理论与南半球丰富现实之间的距离愈发明显,理论解释力缺位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城市比较研究,特别是南北半球城市的比较研究开始复兴,强调多样化的城市实践与可能,强调建立更为“世界的”城市理论,突破城市知识生产传统模式的局限,强调“非西方”城市经验的价值。
 
城市理论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重大,“好的理论就是好的实践”。进入新世纪,在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出现“空间转向”的同时,地理学、规划学和城市研究也在出现新的“认识论”转向,部分表现为城市研究与哲学思潮的对话、互动和结合。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方面、在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还稍显不足。理论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本土城市研究所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中国城市化在理论建构上多延续欧美经验,缺少真正建立在本土经验之上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属于自己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已经处于全球城市化实践的中心,理应占领世界城市理论生产的高地,需要不断传播自己的经验和思想。继往开来,未来中国城市研究需要理论创新,与国际城市研究前沿的对话和交流将是必由之路。本书的翻译,正是我们为此所作的努力与尝试。 


作者:李志刚,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本文封面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77900)


延伸阅读

21世纪初“星球城市化”研究进展述评

《大规划的灾难》译序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编辑、排版:张祎娴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鉴书堂 | 《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