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优秀项目】成都市“多网融合”公共交通体系规划

  • 规划背景

成都市处于城市由单中心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公共交通的支撑和引导;成都市明确提出创建“公交都市”,促进城市紧凑发展、集约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快速增加,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同时公共交通系统自身还存在规模不足、总体分担率低、圈层不融合等诸多问题,提升公交效率,改善公交品质迫在眉睫。

 

  • 规划思路

(1) 准确把握成都市公共交通特征及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分析了成都市公交服务水平、公交客流特征、供需关系、公交与城市的关系等,既有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2) 明确未来成都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构建“大运量+中运量+常规运量”三级层次、多种公交方式,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无缝衔接,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公交体系。

 

(3) 提出实现公交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具体方案:从“公交线网融合为基础、以公交枢纽融合为关键、以公交与城市互动、管理与服务融合为支撑”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

 

(4) 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提出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与用地规划、土地收储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策略和落地实施方案。

 

  • 规划方案

(1) 线网融合规划方案:根据需求分析,在都市区范围划定29条公交走廊,根据各公交方式的特点,统筹考虑各种公交方式的线网布局方案。(市域铁路线网、地铁线网、快速公交线网、有轨电车线网、常规公交线网)。

 

(2) 公交枢纽融合规划方案:根据枢纽客流量需求与资源配置,将都市区范围公交枢纽划分为4个等级,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基础,提出了各级枢纽换乘衔接要求和资源配置要求。(一级枢纽6个,二级枢纽28个,三级枢纽130个,四级枢纽442个,共606个)。

 

(3) 公交体系与城市耦合发展策略:以公交走廊打造城市功能带、走廊沿线功能聚集和完善,走廊沿线整体的建筑引导和特色创造;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集聚型开发,打造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4) 管理与服务融合策略:建立政府层面上的统一管理平台,加强组织领导与综合协调、统筹制定公交发展政策与财政补贴机制,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

 

  • 特色与创新

(1) 理论创新

本次规划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市公共交通发展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方面的传统理念,由传统只注重线网规划转变为从四个方面同步着手的融合规划,即以“公交线网融合为基础、以公交枢纽融合为关键、以公交与城市互动、管理与服务融合为支撑”,构建可靠、高效、协调的一体化公交体系。

 

(2)技术创新

针对目前规划极其缺乏城市交通基础数据的问题,本规划首次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成都公共交通现状进行了全盘摸底。该方法对比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方法,具有更可靠、更全面、可动态更新、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而且还可挖掘得到一些潜在、重要的分析结论。

 

本次规划收集了我市地铁、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在2014年4月14日~4月20日一周7天全部的公交刷卡、线路及站点数据GIS原始数据。数据量共5500GB,刷卡记录超过3150万条,分析数据量大、透彻全面。成功实现了利用公交刷卡数据与GIS结合的方法识别公交客流出行轨迹、公交出行特征等,并进行可视化处理。同时挖掘分析出许多潜在的内生关系,包括:评价公交站点设置与需求的匹配性、地铁环线规划建设的迫切性与合理性、公交换乘需求与城市级配合理性、识别居住区就业区及职住平衡分析等。

 

该项技术创新,不但使我们可以从庞大复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准确揭示公交出行特征,诊断公共交通系统存在问题、锁定薄弱环节,还能对具体的公共交通规划及工程措施实施量化评估,为成都建立交通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从依靠经验、离散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有了技术支撑。

 

(3)方法创新

对于成都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战略、线网格局、衔接关系和实施落地等方面,我们找到了相应科学、合理的有效结果。

 

一是方案融合,找到了适合成都的公共交通体系结构,明确了成都公交发展战略,深化各级公交网络布局,突破行政区界和体制壁垒,将多张公交网融合到一张网。系统性地规划布局各级公交枢纽,覆盖全都市区,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善。

 

二是重点突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建设“1环4射9片”现代有轨电车,促进公交系统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规划融合,从总规、控规、开发建设三个层面,创新提出一系列规划落地方法并进行实施。

 
图1 公交体系融合要点

 图2 大数据平台部分分析成果展示

 

图3都市区复合公交线网

 

图4多网融合枢纽体系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