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热点回顾第4期:“海绵城市”来了


导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近些年来,每逢大暴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看海”的情景并不少见。从南到北,广州、武汉、天津、北京….这些平日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尴尬地面对着“逢雨必涝”的难题。


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三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2015年1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决定启动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试点城市的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应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成为可以吸、蓄、净、释的“海绵体”,以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哪些区域不能开发建设的问题,还要解决在允许开发建设的区域内需要控制多少雨水径流量、哪些地方应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这些设施预留多少用地空间等问题。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将这个指标作为控制目标,并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确定重点实施区域,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再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最后,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2326639&idx=1&sn=b70fed3f4ac5479e80e840f557b0e142#rd)


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2013年12月26日,《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发布,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迈入全面推广阶段。


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外印发,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


深规院作为《导则》的起草单位,推送2013年发布的深圳《导则》全文,供诸位同行与住建部《指南》相互参详。

(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4MTczNg==&mid=201286958&idx=4&sn=2f8b5fafbd9219ef035fa6365c22224c&scene=4)


海绵国标|参编单位奉出《海绵…指南》实施Q&A

1、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生态优先:明确城市的增长边界,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要尊重地形地貌等水文要素,避免移山造地等行为。


要主动规划: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和建设程序中应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内容,先规划后建设,发挥规划的前期协调能力和主动作用。


要系统控制/分解目标: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和功能布局,综合其他因素提出城市总体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各专项规划或详细规划可通过水文、水力计算或模型模拟,明确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参数,比如:综合径流系数、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与下沉深度、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等。条件成熟的区域,还可试点将指导地块开发利用的参数纳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法定许可文件中。


要多专业合作:统筹协调开发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等的布局和竖向。应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城市水系,并与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效益。

(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4MTczNg==&mid=201286958&idx=3&sn=665bee1b587468b581d4f6e3c8e6bc89&scene=4)


城市海绵体与量化评估可能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这个正在中国崛起的新概念进行解释,分析该城市下水思路转变的原因及进步性,同时,针对我国实践这个前沿性概念的准备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在操作指南和效果评估的量化上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在城市里看海,所以要建大管子?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人们首先声讨的是城市排水系统。人们认为,一定是因为排水管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我们的城市才一次次经受内涝的威胁。我们应当建设更好的城市排水系统,“尽快把水排出去”。这个“共识”是正确的吗?


告别拼下水道内径的时代


我国的下水道主要学习了前苏联排水的经验,排水管口径小,不易应对骤增的大流量雨水。然而,如果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把目光完全盯着排水系统的建设,反而有可能为城市环境带来更多糟糕的问题。


城市环境中非渗透性表面的大量使用和排水系统的快速运作,反而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需要寻找新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来源:国匠城,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U3NDg2MQ==&mid=201363680&idx=1&sn=a5150b914074f1417b80ff1ee7e2d26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辨析|海绵城市vs海绵城市设计

完整的海绵城市设计是概念、设计、技术三者最优化配比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不是模块化产品,其方法论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相互补助和论证。究其核心首先理论须确定城市海绵体是城市发展战略资源、自然资源、空间资源的整合体,概念则围绕地区或者区域水资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而设计是采用人工干涉手段完成整个自然水循环的过程,减少城市建设对其的影响。海绵城市设计需要根据现状场地地形、道路及林网沟渠分布,结合未来城市开发对地块分割要求,进行集水区划分。


作为城市的“海绵基质”,雨水将由直接外排的传统模式向就地滞洪蓄水转变,而城市设计将利用透水铺装、渗沟洼池、植被土壤、湿地水体、回灌井渠等要素,弥补自然水循环过程,将雨水分散滞留、逐步净化、缓慢吸收,增加城市对暴雨的抗压能力,利用自然降水修复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营造连续性城市多功能生态空间系统。


海绵城市设计具有针对性目标


  • 径流量控制目标


尽可能的减少径流流量,从源头上控制径流,最大化滞留(流),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使蒸发最大化。


  • 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目标


加强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增设雨水湿地、渗坑等设施,强化雨水自然净化力。


  • 洪峰流量控制目标


最大化滞留(流)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按防洪标准统筹安排雨洪管理设施。


  • 雨水收集回用目标


强化对废水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再生速率,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4MTczNg==&mid=203137090&idx=5&sn=e5131e6903a1bc4567f1f13d8ee833ba&scene=4


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区域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一方面极易产生城市内涝,全区有26个易涝点;另一方面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依靠境外调水。


为此,深圳市光明新区管委会调整了雨水控制私立,遵循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原则,将原来的“快排”转向“渗、滞、蓄、用、排”,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提高雨水径流控制率,扭转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困境。


一、规划先导


深圳市光明新区管委会先后编制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和《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规划。明确了年径流控制率为70%、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总量削减不低于40%的总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控制指标。


二、示范引路


光明新区先期启动了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


三、完善制度


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将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按职责严格把关,形成合力。


四、全面推广


及时总结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经验,全面推广。全区建设项目的业主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要求和相关制度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公共区域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约占投资总量的30%;非公共区域完全靠业主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约占投资总量的70%。

(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4MTczNg==&mid=201286958&idx=5&sn=078bf8d2a51befe7fc9573098f7d29fa&scene=4


美国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费城绿色城市计划

费城与许多老城市一样,只有一套既要处理污水也要处理雨水的城市管道和排水系统。这套系统为费城3/4的市民提供服务,途经城区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正常情况下系统运行良好,然而在大雪天大雨天,系统就无法负担需要处理的污水,出现了“合流下水道溢出”现象,导致污水流入河流以及小溪中。


费城市 2011年制定了全市性低冲击开发的总体计划GreenPlan Philadelphia(费城绿色城市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包括:改善河流水质(25年内截留67%到85%的污染源)、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建立河流生态走廊、保护和修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等。该计划将投资16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45亿美元用于增加传统排水设施,投资4.2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设施的适应性管理。


费城绿色城市计划还获得了2011年ASLA专业奖,该计划基于现实,用创新的方法将费城的公园、休闲空间和开放空间统一地进行构想。务实地集成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为城市带来了最大化效益。虽然规模较大,但可以实现,它将数字落实,形成了可量化的成本与收益趋势,将使费城成为利用绿色基础设最成功、最环保的城市。

(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4MTczNg==&mid=201286958&idx=6&sn=e86fda3d6f08599294e4cdf7ed5fb820&scene=4


从ASLA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的应用

雨水本是资源,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能够起到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补给地下水资源的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由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雨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园理念及技术在美国、欧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雨水花园的自然面貌和易与城市景观融合的特点,使得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的结合成为必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Bioretention Area),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0118912&idx=3&sn=2ff996ebb0938a60b3f3fe14c8ee31c0&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微信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