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又是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成果。城市保护和建成环境遗产维护管理,关系到可持续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和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积极探索。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着力转变城市增长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未来,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社区发展管理等不同层面,对建成遗产、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将越来越重要,同时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张松教授团队依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428)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以张松教授多年的相关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城市遗产保护最新动态,尝试系统阐述城市保护理论和管理规划实践策略。创作了这本《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
《城市保护规划
——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
张松 著
长按二维码 立即购买
淘宝平台:复制以下文字,打开淘宝即可购买
¢zzCn1vDHNSl¢
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存量规划时代,城市保护和建成环境遗产维护管理,关系到可持续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和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积极探索。本书系统阐述城市保护规划理论和空间管理实践策略,在回顾我国早期古物保存理念源头和法规制度史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遗产保护最新动态,分析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机制的基本特征,系统探讨了集体记忆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及历史景观维护、景观政策和景观管理等理论建构性问题。围绕城市历史风貌管理法规政策、工业遗产地区的景观保护再生、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保护、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策略等建成环境遗产保护管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这部《城市保护规划》,选题覆盖城市保护各个重要领域,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和方法,在我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背景下,有很强的社会实践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切中国家和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需要。
——张兵,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局长
广阔而宏大的研究视野。这本著作并不是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城市历史保护范畴,而是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纵向的时间维度,揭示了中国城市历史保护范畴的不断演化和拓展过程,从传统单一的历史环境保护延展到整体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横向的内容维度,不仅阐述了城市历史保护本身的理论与方法,更是涉及了相关的文化认同建构与集体记忆保护、城市空间再生复兴等方面,也进而由城市历史保护拓展到传统村落保护、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等层面。
——张京祥,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结合历史名城保护与景观管理,2010上海世博会工业遗产再利用、福建土楼村落保护等案例,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与管理,工业遗产地区及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生,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等形成独到见解,并上升到历史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性,城市文化多样性与集体记忆等理论高度。
——武廷海,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专家评语摘自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推荐意见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松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国家文物工程责任设计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兼任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风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常委、学术部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ICOMOS 20世纪遗产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学刊》、《城乡规划》、《建筑遗产》等杂志编委。出版《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城市风景规划》《为谁保护城市》《当代中国历史保护读本》《城市笔记》等书籍。
扫一扫关注“上海科学书店”
2020年《建筑遗产》学刊(17~20期)
(定价99元,全年4期共计396元,2020年优惠活动期间八折优惠)
※ 欢迎订阅 ※
订阅方式: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2.《建筑遗产》学刊官方微店订阅: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官方网站:www.jianzhuyichan.cn
新媒体内容统筹:潘玥
电话:(86)21-65982383
邮箱:jzyc.ha@tongji.edu.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新书推荐】《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