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欢迎分享“工业文化遗产”的文章,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见文章末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抓取原创文章。

31

南风古灶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项目位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核心物项:南风灶和高灶石湾龙窑主体构筑(包括地基、窑炉炉头、窑室、窑尾、窑棚)

南风古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东平河畔,即明清时期的著名民窑石湾窑的所在地。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对古代当地人而言,龙窑与煮饭炉灶同等重要,故称“灶”;

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复日,凉风习习,故名“南风灶”

宋末元初时前往南方躲避战乱的北方窑工对石湾陶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霍氏家族起到了尤为重要的影响。据《石湾霍氏族谱》记载:“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土名莘岗村,又名文灶。”文灶是霍氏先祖迁来石湾后,三世祖原山公为了生产需要建造的第一座窑灶,也是南风古灶的前身。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在文灶的基础上,石湾陶工改良兴建了新的龙窑:南风灶。自此之后,石湾龙窑都按照南风灶的模式建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同类型龙窑高灶建于南风灶西侧,高庙(又称福善祠)之背,与南风灶相距15米。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高灶的烟囱是圆柱形,南风灶的烟囱则是方形

全盛时期的石湾窑共有107座龙窑,然而因为战争、灾害等原因,现只剩3座龙窑沿用至今,南风古灶和高灶就是其中两座。清代后南风古灶经历过数次改造,民国时加建了烟囱,解放后加建瓦棚。现窑长34.4米,宽1.54-2.42米,高0.8-1.94米,窑背上有火眼29排,倾斜度约12度。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南风古灶内部,图片来自微博:琰棱

南风古灶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名列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每月仍坚持使用传统柴烧法烧窑2-4次。它与高灶均为历代窑改革的定型产物,也是石湾陶瓷生产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对于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烧制工艺有重要价值。


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南风古灶与周边文物保护片区纳入文物保护性规划,为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专业的科学指导,同时为石湾陶窑的“工业+旅游”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以南风古灶片区为代表的石湾西片区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


现今的南风古灶古迹与现代景观并存,拥有独具特色的陶文化生态圈,成为国内文物保护、工业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典型案例。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古瓦瀑布,由南风古灶烧制出的15060片陶瓦筑成,灵感来源于南风古灶关于陶瓦的传说故事

柴烧龙窑

龙窑是一种结构细长、呈圆筒状的窑,分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其大多建在山坡上利用山坡坡度,这种倾斜窑体具有烟囱的作用,能够有效利用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在同等燃料条件下可以达到较高的热效率,产量更大。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图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柴烧的优势在于其燃烧产生的高温能够使陶土生成三氧化二铁,这种物质能净化和软化水质。除此之外,高品质的柴烧陶瓷具备巧夺天工的色彩和光泽,但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颜色也完全随机,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柴烧的魅力之一。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南风古灶烧制:“猪笼入水”茶壶


32

核工业816工程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项目位置:重庆市涪陵区


核心物项:堆土机械加工厂,配套取水制水装置,配套职工生活区,烈士陵园;历史档案

816工程是中国批准建设的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也是三线建设的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它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的记忆,更是几代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


816工程选址在重庆市白涛镇金子山下,汇聚了当时国内一大批专家和学者。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资匮乏的大山沟里,专家学者们自给自足,设计和建造了大量具有三线特色的厂房、营房与配套的职工生活区,组装816工程配套机械设备,代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先进水平。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816工程景区俯瞰图,图片来自涪陵广播电视台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816工程配套取水制水装置,取水口输水管道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干打垒”,三线建设时期的特色建筑风格,即用石头、砖瓦以及牛毛毡等材料垒砌而成的小平房

为建设816工程,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背井离乡,甘愿隐姓埋名、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彰显出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勇争第一的816精神。76名解放军官兵更是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被安葬在“一碗水”烈士陵园,成为艰苦卓绝的816工程的重要见证者。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烈士陵园

816重要的配套工程——堆工机械加工厂,占地约150亩,建构筑物约2万平米,原为816洞体工程配套提供堆工机械设备安装和维修服务的机械加工中心,其车床、刨床、铣床等八十余台套主要设备均为六七十年代的国产机械加工设备,代表了当时国内最好的机械制造加工水平。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堆工机械加工厂部分设备

1984年,816工程停建。816人经过2次创业,从种茶树、做面包、种蘑菇等起步,陆续建成投产了热电厂、大理石、人造革等民品项目。1993年,大化肥项目建成投产,816有了支柱项目,凤凰涅槃,成为核工业系统“军转民”的一面旗帜。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816工程内部招贴画,图片来自公众号:蓝科大视野

其继承者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对堆土机械加工厂、烈士陵园等进行整修和维护。2018年,建峰工业集团与重庆百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堆土机械加工厂现存建筑和设备为基础,打造集军工文化体验、军工设备展陈以及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816核军工小镇文化创意园。烈士陵园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816小镇随处可见的仿苏式建筑


编辑:王君 / 审核:兰舟催发

联系我们

公众号:工业文化遗产(id: gywhyc)

邮箱:gaojun@miit-icdc.org

         mayumo@miit-icdc.org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工业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核工业816工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