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NGO的乡建


【第902期】


加入绿十字,经常会参加一些针对NGO的培训或交流活动,为了尽快适应和了解这个圈子的工作。每次交流时,总是会互相问,在做什么。大多数人回答都是在做项目,很艰辛的在做项目。艰辛的原因也很雷同:缺钱、缺支持、缺技术、缺人才……绿十字也缺这些,但是走过几年后,有些NGO有了成长,有些还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关门。多年的乡建,我们也有一些经验,或是说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有一些困难。


乡建过程中,主要的合作方有几方:村、政府、企业。合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情:


与村:



一、切勿与村民直接打交道


切勿的意思不是任何事都不与村民交流,在项目调研期间,我们一定要跟村民仔细商谈,了解他们的民俗、困难、需求和愿望,这样才能在规划项目时,保证村民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还权于村两委,绝对不可以越过村两委直接和村民联系。因为这个时候,规划图纸已经完成,就是落地过程,如果直接同村民打交道:


1、会因为少数村民意见反复修改规划,结果是与总体规划不符;

2、架空村干部,村民会不听村干部的,难以形成村干部的权威和村庄的凝聚力,对村民自治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3、不利于村干部观念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外来帮助力量撤离,村庄的发展就会停滞或倒退。所以前期的调研非常重要,一定要做的细致,但根据调研做出的规划,总体不能轻易变动,细节的调整是可以的。


二、避免依据个人情感去资助某户村民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去某个村庄时,村中总有贫富差距。看到有的人家非常穷,工作人员因为怜悯,会私自的去捐款或者捐物。在一个村庄中,过于贫穷有时往往不一定是客观原因,而是这户村民自己的问题,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村干部最了解情况,所以真的想捐助,要去咨询村干部,他们说可以捐再考虑。而且如果私下捐助会造成其他村民的不满,让村干部为难。


三、不要过多的参与村内事务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希望我们多多的在项目点停留,但停留得越多,去的次数越多,他们依赖性就越强。我们强调一个项目真正的意义在于开启民智,这就需要他们自己开动大脑想办法,拿主意,否则一旦我们离开,项目就会停滞。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待下去,在教授受益方理念方法的同时,也要激励他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堰河村的闵书记,郝堂的胡主任都已经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有实施方自己也要注意,不要总惯着孩子,凡事都亲历亲为,这样会阻碍一个村庄自己的成长。


所以乡建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一个村就是一个家,家里的事要由家长做主,外人不要参与,村支两委就是他们的家长,什么事一定要经过家长才可以。


与政府:



一 、政府认可社会组织的乡建理念,是项目合作的基础


绿十字从事乡村建设多年,有很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案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得到政府的认可。          


二、明确乡建中政府是主力军


政府在资源整合和政策方面是乡建的绝对力量。我们很多成功的项目,相关的政府一定是非常支持和配合,效率高。所以在同政府合作中一定要发挥他们的领导作用,这样项目会真正落地,而且很快。


三、充分考虑政府和各方利益


项目推进过程中,要考虑政府的利益需求,政府要的是政绩,农民要的是利益,NGO要的是经验和方法,企业要的是利润。所以合作中,在理念一致的基础上,满足各方的需求,才是乡村建设可以取得成效的前提。


与企业:



绿十字很少和企业合作,大多数企业都是为了谋求短期利益或者获得国家配套支持加入乡建的,并不是考虑到村民这个真正的受益群体。与我们合作的企业,一定是和我们理念一致的,在项目中,可以弥补绿十字专业能力的不足,使广大村民受益。与我们合作的企业眼光是长远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和品牌价值,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所以,企业在项目中也是获利的,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带动村民致富。


乡建的困难



做任何事都有困难,乡建也一样。


一、不被理解


刚加入NGO,我那些当老板的朋友问我:“你们用什么办法骗钱?”真想一脚踢过去。NGO不被社会理解表现在:近几年因为某些基金会的原因公信力受到影响,也有很多基金会谨小慎微,非常怕出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NGO财务报告的审批而不是项目落不落地,甚至会到影响项目的实施;有的基金会在购买NGO服务时,觉得自己高于NGO,这样合作起来就会有障碍,实际应该是对等的合作关系,二者的目标都是为民间公益服务,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绿十字是个民间小草根,也怕被误解,所以做事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但如果把事情做好了,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我们认真的做事,不去在意外界的评说,把心态放端正,一切顺其自然。


二、经费问题


这个是大多数NGO的问题,我们早年也非常艰难,但坚持做出成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主动上门,也有结余的款项可以用于总结经验教训出书或考察学习。政策也支持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这也是局面改善的一个方面。


三、缺人才


乡建的人才非常缺乏,包括规划设计、乡村治理等方面。我们想通过乡村设计大赛来带动年轻设计师对乡村设计的兴趣,做出一些能落地的设计。也希望有一天,大学里专门有乡村规划设计课程和管理课程。


四、 推广有限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成功的项目,但范围很小,中国非常大,如何更多的推广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建立培训机制,教材编撰,这个问题纠结了很多年,一直落实不了。


五、绿十字标准


现在有很多行业标准。希望能制定一个绿十字的标准,包括乡建,包括农村金融,包括产业发展等等。


感性的介入,理性的做事



每个加入NGO的人或者跟我们合作的人都是带着热情,但热情会逐步冷却。真正的乡村实践需要踏实的做事,用理性的角度发现问题、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享受乡建的前途和成效,维持乡村建设的热情。



感谢您的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