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滑坡,滑坡垮塌量近200万立方米,直接毁坏小型电站1座、冲毁省道1公里、掩埋民房5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因村民被提前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场大型滑坡是如何被预知的?又是怎样做到了“零伤亡”?这背后,是广大自然资源人在积极开展巡查排查、监测预警、转移安置⋯⋯
“真是山崩地裂的感觉!”潘坪村党支部书记许波回忆起这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县发生的最大山体滑坡,仍心有余悸。
许波同时也是一名地灾群测群防员。6月下旬以来,石门遭遇多轮强降雨,他一天要巡查四五次。
今年,对地灾防治,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动手特别早。厅长周海兵多次召开党组会部署研究地灾防治工作。
2月初,湖南厅开始对全省在册隐患点进行全覆盖汛前排查,派出7个督导组督导汛前排查;5月开展了全省地灾汛期巡查,组织5个专家组到降雨集中的市州巡回督导;6月进入主汛期后,厅领导分片包干14个市州督导地灾防治。
“近期强降雨仍将围着湘西北打转转,请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各地不要松懈,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值班值守、排查巡查。”“重点加强切坡建房、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的巡查,必要时及时撤离群众。”“湘西北这片红云不知何时才能飘走,差不多一个月了还在。特别是乡镇国土所的人员都很疲惫了,昨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像这样的值班值守、预警调度、分析讨论信息不分昼夜地出现在湖南省地灾防治微信工作群里。
6月以来,连续不断的降雨牵动着工作群里200余名地灾防治人的心。由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人员组成的地灾总值班室(湖南省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指挥调度全省地灾防治工作。“每天都高度紧张,心都是悬着的。”工作人员黄炜敏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加密巡查排查,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置险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湖南厅地勘处处长谭译林说,截至目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共派出防灾工作组9210批25048人次,其中省级工作组29批165人次;巡查排查地灾隐患4.36万点次,处置隐患点2637处。
为了压实防灾责任,湖南建立了各级巡查排查制度,除明确省市级防灾责任人外,还明确了县、乡、村级责任人,形成县、乡、村、群测群防员四级联防网络,构筑了一张地灾群测群防“安全网”。目前,全省共有地灾群测群防员30651人。
据了解,湖南厅每年都组织群测群防员参加培训,普及地灾防治知识,强化防灾意识。同时,建立群测群防员信息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湖南省地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更新,有效保障了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畅通。
雷家山地灾隐患点是2013年湖南1∶5万地灾详细调查项目查明并纳入省地灾隐患点的。
汛期以来,受过地灾防治专业培训的许波在巡查该隐患点时,会做一些简单易行的测试,如在房屋的裂缝处贴上纸条,观测其变化等。他说:“如果纸条崩断,说明裂缝变大了;水变浑浊,说明危险加大了;若是蚂蚁等动物逃离了山坡裂缝,地灾危险可能就要来了。”
在重视“人防”的基础上,湖南厅还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灾的发现、监测、预警水平。
2019年,湖南厅在雷家山地灾隐患点投入39.5万元,安装了雨量计、GNSS监测站、深部测斜仪、预警广播等15套设备,进行专业监测。同年,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投入37.95万元在该隐患点布设了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有了这些设备,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水位变化、降雨量等情况都可以实时掌握。
6月23日,南北镇国土所所长朱秋平收到了湖南厅的地灾风险预警信息:23日20时~24日20时,常德突发地灾风险大(橙色预警)。这让朱秋平更加密切关注布设在雷家山地灾隐患点的监测设备。果然,24日13时45分,监测系统发出了橙色预警,他迅速向上级作了汇报。
常德市和石门县自然资源部门迅速进行实地核查,随后将处在危险区域的14户33名村民转移安置,并在他们的房屋上贴上封条,严禁人员入内。同时,对该隐患点及其周边持续开展巡查和监测,严阵以待、严防死守。
6月30日17时20分,监测系统再次发出橙色预警。考虑到连接湘西北和鄂西南的交通要道——省道S522线横穿隐患点,车流量大,当地自然资源及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了路面值守和山体巡查,并禁止重型车辆通行。
7月6日14时11分,监测系统第3次发出橙色预警。15时,常德局收到了湖南厅发布的地灾风险预警专报(橙色预警),要求各县局24小时巡查,设立警示牌,撤离周边无关人员。
朱秋平回忆,当时已经下沉的省道S522线雷家山段塌陷愈加严重,15时55分,该路段紧急封闭。过了不到1小时,约200万立方米山体先后两次崩塌,瞬间“吃掉”了5栋民房、1座小型电站、一段省道。
“石门县之所以能成功预警这次灾害,主要在于人防和技防的结合,专业监测预警设备能提高预警精确度。”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主任夏卫平介绍,全省已建设184处地灾专业监测点,布设了雨量计、深部测斜仪、GNSS监测站等监测设备。同时,在全省推行专业化监测,按照一市一队、一县一对口技术队伍的模式建设技术支撑体系。
据了解,今年以来,湖南厅加强与省气象局的合作,建立地灾预警预报体系,实时获取雷达、云图和自动雨量站等气象数据,建立了监测预警应急值守“一探、二台、三追、三查、四报”模式。“一探”即由气象部门探查未来24小时或72小时或过程降雨量及趋势;“二台”即地灾综防信息系统平台和地灾气象风险预警平台;“三追”即追云图,追多普勒雷达反射波,追实时降雨量;“三查”即比对查看预报区、易发区、危险区,查市县乡村组值班,查隐患点;“四报”即4类报告,包括预警预报、汛期报告等。今年共发布了48期地灾风险预警、17期中短期预警产品,发送手机短信101.4万余条,制作地灾工作简报112期。预警信息除发给自然资源部门外,还发给相关市县政府值班室、地灾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支撑单位和群测群防员。
“防灾责任重于泰山,雨情就是险情、就是命令。6月下旬以来,我们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从事地灾防治工作多年的毛硕如是说。
今年这个雨水肆虐的夏天,一次次险情再次告诉我们:扎牢基层“防护网”至关重要。湖南石门雷家山的这起“山崩”,着实让人后怕。所幸的是,县、乡、村、群测群防员四级联防网和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设备,联合发挥出了“人防+技防”的威力,让村民得以提前转移避让、化险为夷。从早先探索的群测群防到如今的“人防+技防”,我们看到,湖南的地灾防治体系在健全的道路上又往前迈了一步。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在部署2020年全国汛期地灾防治工作的视频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地灾隐患排查的重要基础工作与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要准确判断“隐患在哪里”,还要坚持“群测群防与科技手段并重”,尽最大努力提升“隐患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据了解,为了广泛增强地灾防治“技防”力量,我国正加快普适型监测预警仪器设备集成研发和试用,而湖南就是普适型设备的一个试用战场。湖南此次成功避让“山崩”,虽然证明了我们正在推广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是抗打的,但我们还要看到,作为新型技术设备,普适型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尚面临诸多挑战。如:试用时间短,尚未经受长期、复杂气象条件的考验;智能化预警模型还需进一步探索;核心技术自主化仍需加强等等。可以说,科技防灾依然任重道远。每一场地灾防治战役都是经验。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群测群防与科技手段并重”,加大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防+技防”的合力,尽最大努力扎牢基层地灾“防护网”,就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王中建)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鲜”头条 | 这起“山崩”缘何零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