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 专栏,与大家分享一篇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献。


(专栏编辑: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来源:QIU Y, LIU Y, LIU Y, LI Z. Explor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in Guangzhou,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16(17): 3206.


【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城市环境和居民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心理学、城乡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西方发达国家的多项实证研究已得出邻里环境特点(如住房条件、绿地、邻里社会支持等)对居民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困、卫生设施不足、城市化超速发展等原因,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本研究基于中国广州的家庭调查和地理数据,关注与新城市主义、紧凑型城市概念相关的建成环境要素,结合邻里的社会环境要素,补充了中国背景下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数据来源

 

(1) 问卷数据。研究组于2015年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广州内城区与近郊区的7个区内随机选择23个社区,并通过系统抽样在各社区随机选择50个家庭,由家庭中1名18岁以上的成员完成问卷,共得到1150份有效问卷。问卷中包括人口统计信息、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况(GHQ-12问卷,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和社会资本四项内容。考虑到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因此在建模时排除了在社区居住不到一年的居民样本。

 

(2) GIS空间数据包含23个社区及周边的道路网络、建筑物信息、绿地信息。

 

(3) 人口普查数据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 建成环境影响区的划定

 

建成环境要素的考量需要匹配个人日常实际活动空间,即划定建成环境影响区,相关文献中主要有三类方法:以行政边界划定、以某一距离为半径划定缓冲区、采用距离和时间的指标划定邻近范围。本研究基于道路网络的连通性,生成以社区入口为起点的15分钟生活圈范围(以72m/min的步行速度计算),作为该社区的建成环境影响区。同时,基于入口建立500m和1 000m的缓冲区,与基于路网的建成环境影响区进行模型比较。

 

3. 变量(环境要素)

 

(1) 建成环境要素包括影响区内的建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容积率。

 

(2) 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社会资本(包括邻里互动、社区参与、互惠、信任) 和邻里纠纷两个维度。

 

4. 模型构建

 

鉴于要素数据中包括个人级别的变量与邻里级别的变量,同时考虑到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为连续变量,选择构建多层线性分析模型以判断环境要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首先,借助STATA 14.0软件对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模型中每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3,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基础上构建零模型,用来估计不同比变量水平在解释不同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差异方面的贡献。零模型的组内相关系数为21.23%,表明个人心理健康程度有21.23%来自邻里环境的影响。

 

最后,构建四组模型用于估计邻里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模型1仅包含个人级别的变量,单身、离婚或丧偶与精神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教育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租房人群的心理健康结果比购房人群差,年龄、性别、年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居住空间和户籍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2)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路网连通性的建成环境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结果表明,3个建成环境变量(建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容积率) 与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邻里互动、互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邻里纠纷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社区参与未表现出相关性。

 

(3) 模型3将模型2中的基于路网连通性的建成环境变量改为基于1 000m缓冲区的建成环境变量。模型3的方差减小率低于模型2,说明其变量解释心理健康差异的程度较低,模型实用性较差。模型3结果表明,建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与心理健康间不存在相关性,容积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变量中仅邻里纠纷与心理健康呈现出负相关。

 

(4) 模型4将模型2中的基于路网连通性的建成环境变量改为基于500m缓冲区的建成环境变量,其方差减小率也低于模型2,模型实用性较差。模型4结果表明,人均绿地面积与容积率与心理健康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四个社会环境变量中,邻里参与、邻里纠纷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前者与预期经验性判断相悖。

 

5. 结论

 

建成环境影响区的选取会影响模型的结果,甚至出现与经验相悖的结论,选取合适的建成环境影响区至关重要。通过模型2、3、4的比较,基于路网连通性的建成环境变量对居民心理健康结果的解释力更高,由于中国城市中许多学校、公司、社区都被围墙包围,借助路网能够更好的匹配个人日常活动空间。


容积率、建筑密度与心理健康正相关,表明新城市主义和紧凑型城市的概念在心理健康方面对中国城市居民是有益的,可以被用作优化城市建成环境的策略。与发达国家研究结果相同,人均绿地面积正向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在邻里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绿化空间。

 

在社会环境方面,具有高互动性、高互惠性和较少纠纷的邻里对心理健康有益。除邻里纠纷外,其他变量在模型3、4中并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建成环境变量对社会环境变量存在影响,如绿地、高密度可以加强社会资本,而模型2能更好的反馈居民所接触的实际绿色空间和建筑密度,从而增强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供稿:辛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vip.126.com【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0年电子阅读版

【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学术动态】邻里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杨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