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6月11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发出《致景观设计公司同行公开信》(点击回顾),引起同行的讨论。最近数日,好几位朋友提醒我看看一些媒体平台上的反馈,希望我能够回应一下。

归纳一下微信公众号、知乎和微博等媒体平台上对我的这个公开信的质疑:


  • 1 为什么不给甲方写公开信?
  • 2 为什么不质疑政府官员的治理水平与做法?
  • 3 为什么不给企业老板写公开信?
  • 4 为什么不质疑高校教育和高校老师?
  • 5 为什么不给行业主管写信提高收费标准?
  • 6 为什么不给行业协会写信?
  • 7 知道行业的门槛有多低吗?


这7条信息放在一起,大家看到了什么?全链条每个环节都有问题,而且关系是相互毁损


最顶层是行业主管和行业协会。


行业主管长期处于不作为状态,对于行业的呼声基本上是不闻不问。行业协会基本上是名存实亡,几乎不直面行业的问题和焦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只在乎维护既得利益,甚至沦为打击专业异己的工具。很多人认为解决我提出的问题需要自上而下的途径,几十年如此,能够期待他们改变吗?


第二个层次是“甲方”。


包括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等其他各种项目的供应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特点有三个,一是钱多,靠各种层出不穷的手段融资推动发展;二是速度必须快,以便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劣质扩张。对政府和企业而言,特点是“高周转”。对规划设计企业和设计师而言,是“996”。我经常问一个问题,辛辛苦苦建设了30年,我们这代人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可以称之为作品的设计吗?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应该能够找到我早前的质疑。


1999年学校给我分配的公寓,前不久回去收拾了一次。告诉大家,比70年前古巴建设的公寓楼差多了。墙皮到处脱落,墙面毁损,地面污损,不忍多看。这只是个缩影而已。大家留意身边建成十年、二十年和三十年的居住小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乙方”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


当下中国的设计公司良莠不齐,生存手段千差万别。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是企业拿项目的方式。大概在2000年国家开始推动设计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大部分地区改了,有的还是没有完全改过来。然而,即使形式上改了,市场化后的不少企业仍然和过去的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拿到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一定是存在的,只是隐匿的程度很高,没有成为反腐的热点。南方一家非常有情怀的设计企业,非常希望能够在北京做个作品,频繁参加北京的设计竞赛,每次都名列前茅。后来发现,项目都落到了同一家方案很一般的公司,这家公司是某部门领导退休后成立的。不通过市场化手段拿项目,这种情况普遍吗?低成本、可以不在乎设计品质的设计公司的存在对行业的损伤非常巨大。


这个层次的另一个主体是设计师。设计师即从属于设计公司,同时又是独立的主体。设计品质除了取决于设计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外,还取决于设计师的价值坚守与业务水平,主要指研究能力、创新方案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他们是整个链条中受伤最深的。在2008年前后那个所谓的“设计黄金时代”曾经风光过一阵子,研究生毕业基本上一两年都可以付得起房子首付。那个时代被我描述为“只要会画图就是设计师,只要有作品就是大师”。今天很多“劣质”设计问题,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今天的人们要为那个时代的工作付出代价,我们要重新设计那个时期规划的城市、街道、公园。几乎一切都要重新来一遍。


大家不用担心设计市场。整个市场太大了,重新规划、设计和改造全部城市和细节,还有比这更大的市场吗?到底该如何“提升质量”呢?这才是真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来水平上,那社会就用不着我们了。


第四个层次是高校和教育。


这是我最应该谈,最想谈,又最不愿意谈的。针对高校教育,提几个问题,留给大家细细品味:第一,多少高校和教育者在反思行业状况与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培养创新设计人才吗,高校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吗?第三,高校学生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吗?第四,设计师的工作不只是挣工资,而是要通过设计表达自己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把事情做到更好的创意事业,这是高校规划设计学院师生骨子里的想法吗?第五,毕业学生获得了终生学习和追求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吗?


第五个层次是公众。


部分公众对关怀他们的功能性设计持不理解的态度,对环境中的粗糙和危险持包容态度,改良人居环境的想法狭隘而模糊。


不要以为公众的观念与景观的质量、人居环境质量没有关系。实际上,正是他们不在乎什么是好的人居环境,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说出自己对粗糙的人居环境的不满,正是因为他们“逆来顺受”传递出了不完全的信息反馈令甲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部分乙方、某些专家和部分高校师生陶醉于僵化教条的想法与形式。

 

上面应该讲清楚了规划与设计行业全链条的“恶性循环”的状态。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改变?


第一: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改变。这么多年都没有,几乎不能期待!


第二:关键环节率先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前面批评行业主管部门“不作为”是不全面的,他们推动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是非常重大的举措,可圈可点,奈何惯有模式的阻力太大了,改革未能彻底完成,希望会继续。主管部门推动的改变进展缓慢,怎么办呢?


第三:继续,否极而生。这不是不可能的,等待依靠宏观环境的改善,行业终究有一天走向良性状态。但这种方式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了,要牺牲一两代人。


最后,设计企业和设计师率先改变设计创新和设计品质。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估计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个系统中,设计企业和设计师是最脆弱的一个环节,创新和品质是吃饭的家伙,不率先改变就是自断生路。另外,规划与设计行业的现状已经接近“只有做了某件事情才能活下来”的境况,这需要一种“只有做出一个改变才可能推动更多改变”的战略。二者结合在一起,为什么不推动从这里开始改变?


“Are you ready to do it?”(“准备好把事情做好了吗?”——刘易斯·芒福德)。我们需要经常这样自问。


大家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李迪华

2020年6月22日首次发表于知乎

7月4日修改(原文有删改)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李迪华:为什么我的公开信直奔“设计企业”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