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8月下旬,记者走进河南省郏县东城街道办事处王家庄社区,只见这里鲜花绽放、绿树成荫,叶犟河里荷叶田田、荷花依依,农耕体验园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个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破败老屋随处可见的落后乡村。近年来,通过盘活闲散土地、清除违法占地建房、治理“一户多宅”,王家庄社区一跃成为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村。
王家庄社区的变迁,得益于郏县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17年以来,该县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农村违法占地和违规建房,同时设立乡级“规委会”,从源头上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年多来,郏县累计腾出土地3.7万亩,新增耕地1.7万亩,相当于盘活了全县四分之一的村庄土地。“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我们不仅破解了用地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郏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政杰告诉记者。

打响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

土地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农民的“命根子”。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利益驱动等,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宅基地强占多占、土地闲置等现象普遍存在,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
2019年12月1日正式通车的郑万高铁郏县站,是平顶山北部地区汝河沿线唯一的高铁站,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然而,当初为筹措6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郏县不得不高价购买外县的指标。
一边是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一边是高价购买外地建设用地指标……为改变尴尬局面,郏县县委、县政府直面问题矛盾,从规范土地管理秩序着眼,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入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指挥部,自2017年展开了一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
工作推进过程中,郏县先后印发了《2019年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百日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集中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通告》等文件统一思想,并通过媒体报道、悬挂横幅等宣传方式,让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深入人心。
郏县将拆旧复垦、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清田、清路、清河”等工作相结合,将农村违法占地和违法建房、“一户多宅”、宅基地超面积治理一同纳入整治范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发展空间。
作为牵头部门,郏县自然资源局与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同频共振,依职能做好政策界定、指标交易、文书下达等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整治的良好局面,合力整治农村违法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郏县号召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推动,主动拆除违法建筑,带头上交多占的宅基地。李口镇张南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志率先拆除自家的3间违建超市;70多岁的王双喜是王家庄社区的一名共产党员,在“一户多宅”整治中,他说服家人带头拆除了自家宅基地上的破旧房屋。
结合当前河南省开展的农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整治行动,郏县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农村有多处宅基地的群众,根据其家庭人口和居住面积,对多余宅基地依法收回其继续使用权;对房屋破旧的宅基地,无偿收回后立即拆除,土地收归村集体所用;对宅基地上建有可使用房屋的,探索对内返租、对外出租、有偿转让等。
探索成立乡级“规委会”
“张颜超家就这一处宅基地,房屋需要重建,符合申请条件。”2019年8月,在渣园乡规委会现场办公地点,第一家申请建房户接受审核并通过。
张颜超是该乡马头张村一组村民,家有5口人,有一处宅基地,因房屋年久需要重建,建房前分别向村委会和乡规委会递交了建房申请书。
为巩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郏县探索成立乡级“规委会”,规范乡村土地规划建设审批程序,明确宅基地农户申请、村“两委”审核、乡(镇)规委会审批的程序。成员包括乡镇主要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自然资源所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等。
记者在渣园乡规委会个人建房用地台账上看到,仝楼村和朱庄村的两户居民建房申请被驳回,主要原因是不符合村里整体规划。
“以往村民建房想咋建就咋建,从来不向村里报备,造成地基、房高不统一,邻里还因道路和排水闹过矛盾。现在有了规委会,统一规范乡村建房,村民建房知道向村里报备,向乡里写建房申请,农村建房监管作用日益显现。”谈到乡级规委会,渣园乡党委书记李建辉感触颇深。
目前,郏县13个乡镇均成立了乡级规委会,并在337个行政村成立控违队,对乡村进行常态化巡查,堵住了乡村违法占地建设的“口子”。郏县自然资源局还发挥规划管控作用,对全县337个行政村初步编制了乡村规划,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村庄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对村域内土地进行严格管控。
据统计,郏县涉土信访总量由2016年的439起下降到2019年的147起。

乡村变美了,集体增收了

“以前俺家进出大门,只有一米宽的过道,大车小车进不来,把粮食收回家,全靠肩扛手搬。如今村里整治后,家门前堵了20多年的断头路终于打通了,俺以后再也不发愁了。”王家庄社区82岁的郑华莲老人高兴地说。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王家庄社区拆除养殖场19座,打通“断头路”18条,拆除违建及老旧破屋124户458间,腾空土地90余亩。
不仅如此,该社区还利用空闲地建成了游园,将拆下来的废砖瓦用于铺设步道,废土填坑塘、堆景观,把旧檩条和碾盘等老物件安放其中。同时利用紧邻县城的优势,将整治出的22亩闲散地种上时令蔬菜,再分割成小地块让市民“领养”,村集体收益41.9万元。
王家庄社区的整治在郏县并非个例,记者走访时看到,不少乡镇通过一村一策改造,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村民在田园美景中舒心生活。
渣园乡仝楼村以青龙河整治为抓手,拆除旧房屋、旧厂房,对河坡进行修整,建起漫水坝,坝上铺设人行步道。河道边建起了小游园,种上了刺玫、桂花、红叶李等景观树,村民三三两两在河边散步、品茶……
堂街镇士西村科学谋划选址,将村里整治出来的土地改造成幸福院,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了贫困独居老人一日三餐和日常照料问题,使村里30多名老人受益。
同时,各村还利用拆除后不能复垦的空闲地建设公益林、乡贤林、围村林,种植果树,推进乡村林果化,勾勒出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画卷。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不仅美了乡村,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助推贫困户脱贫。当地把整治出的1.7万余亩耕地全部归还村集体,然后交由村民耕种,每年可增收1400多万元;2100亩土地指标交易收入2.72亿元,全部下拨到336个拆旧复垦村,村均收益81万元;60个贫困村利用拆旧复垦奖补资金建成了光伏电站,带动了126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得益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资源盘活了、乡村环境变美了、社会公平彰显了、集体收入增加了……一系列困扰农村发展的土地利用“顽疾”逐一化解,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如今,郏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了群众拍手称赞的民生工程。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记者:刘立新 刘鹏飞

编辑:陈琛 郑雅楠

审核:赵建东

审签:赵晓涛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鲜”头条 | 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