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开栏的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地方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不断探索,书写了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正逐渐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今日起,特开设《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专栏,与大家共同听一听来自生态文明建设一线的声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凝聚智慧。

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将千疮百孔的采煤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并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真旺村。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贾汪分局供图

当地在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如何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记者就此采访了徐州市贾汪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明。



“要实现转型发展,必先再造绿水青山”

贾汪区是徐州市煤炭开采的发源地,但长期高强度的开采,让这里形成了区内塌陷面积最大、塌陷情况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

“贾汪区要实现转型发展,必先再造绿水青山。再造绿水青山,就必须实施采煤塌陷地整治。”杨明表示,对老百姓的生存发展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不可或缺,这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

2010年3月,潘安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工建设,首创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环境修复、生态景观建设”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生态则生态”,杨明表示,他们以规划为引领,统筹考虑区域内矿产、土地、水等资源管理和接续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科学规划潘安湖塌陷修复区。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塌陷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水土污染控制、地质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系统治理塌陷区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

杨明表示,多年的实践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对其中体现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如何用好全区8860公顷采煤塌陷地?

面对这道考题,贾汪区没有选择简单地复垦了之,而是打破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的思想禁锢,积极推进矿地融合,实施综合开发利用,让企业能够享受到后续土地开发利用的红利。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丰收的前提,是如何保障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杨明说,对于贾汪区来说,矿地融合下的政企合作是主动探索也是必然选择。

贾汪区转型发展离不开矿业企业的通力协作,也离不开各级行业主管、院校、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贾汪区积极与徐矿集团、宏安集团、中联水泥、贾汪电厂开展战略合作,先后实施闲置工矿土地收储260余公顷,盘活用于新产业发展用地。

此外,当地还借助自然资源部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野外基地,把握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遇,最早实施了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采取粉煤灰、矸石充填等手段,挖高垫低、挖潜利用,在塌陷区上建起了面积达28.2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徐州工业园区,先后落地金浦钛白、恩华药业、金致新能源、美利圆环保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建设标准化厂房50多万平方米。

“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在保护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本,增强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杨明认为,通过政企合作,推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品味高、经济附加值高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更是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一环。



“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杨明坦言,贾汪区作为一个百年矿区,在资源枯竭、煤矿关停的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必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彻底改变“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面貌,打造绿水青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必须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再造贾汪的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杨明说道。

近年来,贾汪区以潘安湖国家4A级湿地公园建设为核心,融合马庄香包文化、潘安文化等地区传统文化,引入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团队,打造了多个旅游品牌;建设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打造集旅游、养老、科教、居住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生态居住区;改造权台煤矿工业遗址,开发建设煤矿遗址文化创意园,实现了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效益。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贾汪分局供图

杨明介绍,潘安湖周边村庄的村民原来大多以煤为生,随着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的人增多,当地逐步形成了旅游、文化、餐饮、民宿、景区服务、绿化等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多种产业形态共同发展。

“‘两山’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我们必须一以贯之。”杨明表示,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强,就必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确保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记者:薛亮

编辑:钱招东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领导干部谈绿水青山|徐州市贾汪区区长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