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7日,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RE睿·国际创忆馆成功举办。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以落实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三山五园区域的总体要求为目标,通过专家领衔和多学科协作,大力推广新型科技手段在研究工作中的结合、应用,整合推进三山五园基础性研究,为三山五园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专题研究、专业咨询、第三方审核评估和社会传播教育服务,为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恢复山水田园的自然历史风貌,为北京市整体保护利用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来自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海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颐和园管理处、香山公园管理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美术学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清控人居集团等机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研究中心成立仪式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于化云秘书长主持,他首先传达了隋振江副市长对研究中心成立的祝贺以及深入实施“三山五园”整体保护的期待,希望三山五园研究中心的各位专家多出成果,多提宝贵建议,同时首规办、市规自委加强指导、发挥作用,深入实施整体保护,增强该地区的首都功能。

于化云秘书长主持成立仪式
领导致辞
与会的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在发言中感谢以郭黛姮教授为首的团队多年来对三山五园开展的规划、数字化活化利用的探索,他认为今天所在的首钢创忆馆也是工业遗产改造成功示范。他希望,中心成为研究成果与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型学术机构,成为推动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创新机构,鼓励发展具有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型媒体平台。

北京市文物局陈名杰局长致辞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张勇代表三山五园中的“两山两园”表示,将继续全面支持和融入三山五园地区建设发展,推动整体保护工作走向深入,大力支持配合三山五园合研究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共同把三山五园建设成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和北京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贡献积极力量。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张勇主任致辞
中心成立意义及工作介绍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邱跃理事长介绍了自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已经开展了线下拜访、线上研讨、云端讲座、为北京印迹的三山五园专题栏目稿件提供专业意见、为全市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编写申请书、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提供专业意见,着手编制《三山五园白皮书》等一系列工作,获得了北京市科协的嘉奖。

邱跃理事长介绍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成立的意义与目标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贺艳主任介绍了中心的运行管理状况与工作计划。她表示,中心将融合不同部门、行业、学科的专家学者,做一个开放平台,紧密围绕“保护、利用、整治、创新、发展”十字方针,加强基础性研究,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更好地研究三山五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心在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原班底专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郭黛姮先生为首席专家,由10位专家组成的核心专家团队,并已延聘14位特邀专家,专家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使其兼具专业性、代表性、跨界性。中心由依托单位清城睿现组建秘书处,保障中心日常运作,服务专家科研,实现老中青传承。
贺艳主任还介绍了中心的五大工作任务:整合数据库,专题性研究,产业研究,建立“线上+线下”的传播矩阵,开展教育科普活动,并汇报了年度工作计划。

贺艳主任介绍三山五园研究中心运行管理与工作计划
中心专家聘书颁发
陈名杰、张勇、海淀区副区长林航、郭黛姮先生及清控人居集团吴晞董事长、邱跃理事长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并现场为中心10位核心专家、14位特邀专家颁发了聘书。


邱跃理事长为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揭牌、授予证书

核心专家

特邀专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教授、美术学院方晓风副院长分别为祝贺三山五园研究中心的成立,赠送吴良镛院士亲笔题写的“三山五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闫辉创作的当代铜版画“消失的遗产”的首印版及其铜板原版。

吴良镛院士题字

闫辉创作的当代铜版画“消失的遗产”的首印版及其铜板原版
学术交流
成立仪式的下半场是以“三山五园地区如何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环节,由研究中心贺艳主任主持,先后发言的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核心区规划所所长廖正昕,市规自委海淀分局局长陈朝晖,海淀文旅局局长陈静,海淀文旅集团董事长曹宇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从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文旅融合等多个角度,畅谈自己对三山五园价值、研究、保护与发展的看法。

边兰春教授发言

廖正昕所长发言

陈朝晖局长发言

陈静局长发言

曹宇明董事长发言

张宝秀院长发言
总结发言
最后,中心首席专家郭黛姮先生总结发言。郭教授认为研究中心的成立仅仅是一个开始,在领导和专家们的期许下中心承载着很重的工作任务,其中科技是不容忽视的大趋势,如何把科技与三山五园保护发展结合,从科技领域体现创新,首先就是数据库的建设,把山水、历史、现代的各个数据和情况都研究清楚,这一方面就存在很多工作需要开展。二是多学科的保护,三山五园的保护绝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完成的,要积极拓展保护项目的参与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要实现三山五园地区科技耦合的文化遗产保护范例,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交互。圆明园与科技领域的交互已十分广泛,数字颐和园、数字香山都有待发展,数字传播这方面还有很大提升。郭教授提出中心要依托海淀区、城市规划学会优势,努力落实、扎实推进下一步工作。

郭黛姮先生总结发言

会前参观了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

会议现场展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三山五园绘画作品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摄影作品
内容来源:清城睿现THID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地名 | 金鱼胡同的世纪风雨
四合院、胡同、公园礼物…服贸会上这些精彩展会等你来打卡!
故宫600年苏轼大展终于亮相:一起走近“千古风流人物”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成功举办